儒家哲学中的自由主义

时间:2022-06-07 04:39:33

儒家哲学中的自由主义

摘 要:儒家哲学是以孔子学说为基础,经由孟子、荀子等历代儒家大师不断完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庞大哲学体系。虽然现在儒家哲学落败了,但它尤其是它的自由主义对现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是以孟子的自由主义为个案研究的,讲述了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到成人之道的过程,及其影响。

关键词:儒家哲学;自由主义;孟子;养浩然之气;成人之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216-03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更广泛的,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少数人的权利。在现代社会,自由主义者支持以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为架构的自由民主制,有著开放而公平的选举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相等的权利担任政务。自由主义反对许多早期的主流政治架构,例如君权神授、世袭制和国教制度。自由主义的基本人权主张为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财产的权利。而从自由主义思想的起源来看,中国可以说是自由主义思想的起源国,这是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的表现之一。尤其是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思想层出不穷,给思想带来了活力,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儒家哲学中的自由主义。儒家哲学是以孔子学说为基础,经由孟子、荀子等历代儒家大师不断完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庞大哲学体系。而儒家作为具有道德关怀的一种学说,其最终的目的是要为人们寻求安全立命之本,从而达到精神身心的自由。基本上,儒家的自由更多地表现在形上学或道德哲学的意志自由上面,而这种自由又与性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以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成人之道的过程为典型,来具体描述儒家哲学的自由主义。虽然孟子的自由主义仅表现为实现精神的自由,没有实现物质与精神完美合一之自由,更谈不上政治上无枷锁之自由,存有一定的缺陷。但它对人心的安抚,心灵的关照,精神道德境界提升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我国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仍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性。鉴于此,本文拟孟子为个案对儒家哲学中的自由主义进行研究。

一、自由在前——孟子自由思想的提出

作为孟学派的集大成者,孟子代表了保守的地主阶级,主张用改良的方法去统治国家,这也决定了孟子的思想有其阶级的局限性,因为任何思想的提出都会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孟子生活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逐渐消亡、封建社会逐步兴起和形成的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周王室的式微与各诸侯国的兴起,使得西周社会的相对安定的局面被东周以来的战争所打破。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一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孟子曾用“春秋无义战”来评价这一时期的兼并战争,以此来表达自身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因而孟子提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即建立一个在国家统一、太平基础之上,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类似于“大同”社会的“王道”社会,希望出现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时代的圣君贤臣。但事实却与此相反,推动“王道”社会的形成成了幻影,面对与自己的理想反差如此之大的现实状况,孟子感到了极大的失望。因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孟子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但使他苦闷的是,他不能以实践圣人之道的方式来继承,最后选择了做辅助王者的“王者师”,君王成了他实现政治理想的对象。即孟子想用他的“王道”社会的政治理想来教育统治者如何治国理政,做统治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以便为他的政治理想——实现“王道”社会服务。但孟子的想法没有实现,没有达到他理想的社会,使得他十分的沮丧,也使得他的思想局限在统治阶级的意志之下,只能实现一部分的自由。

但孟子的思想极其丰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很高的指导性。在治理国家上,他提出了“仁政”学说,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服人;在伦理道德上,他提出了“性善”说,主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在构建理想人格上,他提出了“养浩然之气”,主张“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以达到精神身心的自由。而孟子的“养浩然之气”集中体现在《孟子·公孙丑上》的“知言”、“养气”章中。这是孟子自认为自己的两个特长,“知言”是指他善于对于他认为是错误的言论进行分析判断,指出他们所犯的错误以及是如何导致错误的,等等,它是属于认识论、逻辑学方面的问题;而“养气”即“养浩然之气”则属于伦理学、培养理想人格方面的问题。“气”字在先秦本来就有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如《管子》所说的“精气”;二是指一种精神力量或心理状态,如勇气等。而孟子的“养浩然之气”的“气”是属于后一种[1]。它的提出开创了孟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构建,使其更加关注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最终达到精神的自由,孟子则堪称人学大师。

二、从奴役走向自由——孟子自由思想的实现

孟子自由思想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人人都有的,它是人们经受住了重重磨难和经历,配义与道,以及持续不断的毅力锻炼,做到“不动心”,才达到的精神身心自由的,却依旧没有改变人民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命运,人们依旧被奴化着。

关于“浩然之气”,公孙丑曾问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2]。”这就告诉我们,孟子的“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直养而无害,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方面要靠理性把握道(理)与义才能达到(“配义与道”);另一方面,还要靠“养”,即持久不懈的修养和锻炼。

首先,我们来看怎样才能“理性的把握道和义才能达到”,即配义与道。“配义与道“是指义与道相生相存,而且是“集义所生”。它既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偶然一次义行所取得的,它产生于义行的不断积累。因为只有人的义行不断积累,道德水平才能随之提高,人的道德最终才能达到与天地相配的高尚精神境界。而用“配”字,就说明了“浩然之气”还需要性格、气质方面的因素,不完全是由“义”、“道”所决定的。那怎样才能理性地把握道与义呢?孟子提出了两种修炼方法:

第一,“与人为善”,配义也

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孟子提出“善于人同”。何谓。善与人同”?乐于取人之善为己善,舍去已之不善,而从之善。这种取人之善以为己善即“善与人同”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又称之为“与人为善”。意即:与他人一道为善,这是一种要求自己吸取人之所长。以补己之不足的修养方法,也就是“善与人同”[3]。“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这既要看到自己道德的不足,又要看到别人道德之长。一个人要乐于取人之所长,以补己之不足。道德修养才有可能提高。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而通过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就能够日益完善自己,提高道德修养,它对于今日青年一代提高道德水平,使之道德完善、理想人格完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忧患意识”,配道也

忧患意识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显著特色之一,它既是一种仁者心态,又是一种通达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进亦忧,退亦忧,“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君子之忧,概括而言,所谓忧患意识是对世道人心、国家兴亡、人类前途的关怀这种忧患心态,始终是追求真善美,追求崇高理想的[4]。

孔子是提炼升华忧患意识的第一人,而孟子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忧患思想。他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孟子对人生、对历史进行深人探讨之后得出的结论。并且它道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果长期处在既无内忧,又无外患的环境中,社会呈现一片歌舞升平景象,纸醇金迷,人们沉醉于“安乐”之中,就会意志颓丧,最终导致国家、民族的衰亡。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经验教训之一,也是中国经历了无数磨难、挫折,迄今仍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精神支持,传统的文化思想之一,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在强敌前不畏惧,在险阻前不退缩,在困难前不低头,且对于民族性格形成的作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孟子的“忧患意识”不仅对国家、民族的兴盛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又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可行方法。

接着,我们来看“养浩然之气”的第二个方法,要持续不断的修养和锻炼,而针对这个孟子也提出了两种修养和锻炼的途径。

第一,要有持续不断的毅力来锻炼,注重意志锻炼

孟子着重强调“志”在培养理想人格中的作用。有一个叫王子垫的问孟子“士何事”?(读书人该做什么)孟子回答说:“尚志”。(要使自己的志行高尚)“何谓尚志”?孟子又说:“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1]”(见《尽心上》)这是说,要使自己的志向高尚,无非是行仁义罢了。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过来,是不义。“居仁”,是以仁为安身立命之所;“由义”,是以义为行动标准。“居仁由义”,即所居所由,无不在于仁义,这样,大人之事便齐全了。这里的“大人”即是具有理想人格(仁智统一)的人,也就是“仁者”。孟子认为一个人如不立志做一个“仁者”,那便是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吾身不能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离娄上》)就是说,出口毁谤礼义,叫作自暴;自称不可能成为有仁义的人,叫作自弃。对于自暴自弃的人,是无法用言语来规劝、用行动来引导的。孟子主张人不应该自暴自弃,反过来也可说明,人生的道路可以由自己选择。自主地选择,这是意志的品格。所以人们从小就要养成立“志”的习惯,俗语有云:有志之人立大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但立志以后,就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到底,培养自己持续不断的毅力,从而踏上成功的旅途,让自己有质的飞跃,成绩显著,道德修养亦是如此。

第二,通过学习和锻炼来“养浩然之气”,要做到“不动心”

孔子曾经说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不惑也就是“不动心”。孟子也曾说:“我四十不动心。”(《公孙丑上》)不过,在孟子看来“不动心”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强制其心使它不动,这比较容易做到,但不是真的不动心;另一种是心自然而然地不动,要做到这点就比较难,可这才是真的不动心。只有达到了真正不动心的精神境界,那也就自然而然的做得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是这种精神境界只能靠理性“养”出来,是一种高度的理性自觉。有了这种精神境界的人,才能是至大至刚,无所畏惧,而独立于天地之间。

对于做到“不动心”,孟子提出了“动心忍性”、“反求诸己”。其一,在苦难中“动心忍性”。孟子在培养“浩然之气”中强调“集义所生”。它实际上说的是一种锻炼人的意志和精神境界的方法 “非义袭而取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培养、积累点滴的“义行”而成。其二,“反求诸己”。孟子认为人要在不断的反省中认识自己,排除杂念和私欲,通过自我反省,明确自己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以明智的态度对待人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儒家的经典《大学》中更明确地宣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单向度之自由——孟子自由思想之缺憾

浩然之气通过持续不断的修养和锻炼,让自己的道德修养有了质的飞跃,它所达到的目的是一种新的境界,即成人之道,是至大至刚,无所畏惧,而独立于天地之间。所谓成人之道,是指人达到真正的不动心,对任何事都无所畏惧了,我们称之为精神的自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能够做到富贵不能乱己之心,贫贱不能变己之志,威武不能屈己之节,集浩然之气于自己一身而成为一个正人君子。我们后代称其为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的仁人志士品格的形成,同时也鞭挞着猥琐鄙陋小人的丑行,使那些伪鄙小人在伟大人格光辉的比照下相形见绌,从而树立了高尚人格的鲜明标准,彰显了理想人格的魅力,成为后人所致力追求的理想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力量[5]。但是它却只是让人们的精神身心达到自由,这是单向度的自由,使孟子的自由思想有了缺憾,人们在现实中和物质中得不到自由,广大人民依旧被统治者压迫着、剥削着,大多数人吃不饱穿不暖。可是我们却不能抹灭孟子自由思想对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首先了解这崇高的浩然之气有怎样的道德内涵,才能对现代化建设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指导。

首先,它表现为尚志、守节、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体现为强烈的使命感和义务感。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理想、重视立志,认为“志不立,天下无事可成”[6]。前面孟子在回答王子垫的问题时,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和孟子的“舍生取义”等等,都表明孟子对志的重视。并且孟子还极力提倡那种不怕艰难困苦,勇于进取、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彰显了孟子自由思想对我们当代人的影响,要求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志向,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则永远是我们民族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今天团结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种浩然之气又表现为“胸怀天下,公忠为国”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也成了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思想,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准。比如:文天祥《过伶仃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彰显着“胸怀天下,公忠为国”的爱国情怀,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一种浩然正气,而且成为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永远应该发扬光大的。

再次,这种浩然正气叉体现为自尊自强、不畏权贵、敢于坚持真理和正义的独立的人格[7]。比如:孟子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他鄙视那些依附权贵、屈服威势的行径,希望人们能活出人格,自尊自强、不畏权贵;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则要求作为臣子,也不应对国君一味屈从而丧失独立人格,国君应以人民以重,多为人民谋利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饿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痛恨黑暗的官场,誓死“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躬耕垄田的东晋诗人陶渊明,以及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太白和写下气贯长虹的《正气歌》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等。都长期为后人所称道,成为催人奋进的一种精神力量,要求当代人要有清介自守、从道不从人、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并且,“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不仅是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所信守、所崇奉的道德信念。而且成为中华民族酷爱自由、勇于斗争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为青史添色,为后人留下了楷模,还昭显和光大着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和传统美德。

总之,孟子“浩然之气”所达到的成人之道,即精神的自由,所彰显出的“正气”已成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对我国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性,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我国优秀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也使孟子自由思想有了缺憾,走向单度,依旧没改变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人们只能退而求次,希望得到精神身心的自由,逃避现实的不如意。即使这样孟子自由思想的价值也是巨大的,不可抹灭的。

四、缺憾之美——孟子自由思想之价值

虽然孟子的“浩然之气”,“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精神身心的自由,没有与物质的自由相统一,走向单度,使其有了缺憾,但它已演化成一种浩然正气,成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挣脱无形物质枷锁的精神束缚等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它是共产党人应坚持的道德情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赋予其新时代的内容,用来指导现代化建设。为此,邓小平同志曾把无产阶级革命道德概括为五种精神,即:革命加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以此来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还有同志根据变化的实际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努力创造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等等,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赋予其新时代的内容,都是一种浩然正气,用来指导现代化建设[8]。

第二,它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各族人民,凝聚社会力量、人民的向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现代化的中国,我们面临的形势极其复杂,任务极其艰巨。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为此,必须高树道德权威,弘扬民族精神,用崇高的理想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同志把面向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条件下应弘扬的崇高精神概括为五种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9]。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五种崇高精神也是一种更高级的、包含着新时代新内容的浩然正气,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第三,它是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思想之一,激励着人们夺取革命的胜利,建立一个富强、文明、发展、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扬眉吐气。而我国在党的领导下,从近代史上的任人宰割的屈辱到现在的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骄傲,都具体体现了“浩然正气”已成为激励我国前进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

第四,它有利于规范我国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加强廉政建设,提高其思想道德觉悟,弘扬社会正气,坚决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根据实际提出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坚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绝不能为那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丧失党的原则,丧失做人的人格。他告诫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酒绿灯红的侵蚀面前,一尘不染,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锻炼意志品质,真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总之,即使“浩然之气”有其缺憾,但它已转化为一股浩然正气,是我们战胜一切邪恶与腐败,弘扬社会正气,凝聚社会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壮丽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有利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对我国当代也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和学术研究性,指导着社会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丁祯彦,臧宏.中国哲学史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福来.生命之安立与护持——自由主义与儒家思想对话中的一个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5)

[3]余新华.论孟子以心证性的修养方法---兼解“养浩然之气” [J].2001,(5)

[4]李小玲.儒家哲学的现代命运[J].2004,19(4)

[5]洪晓楠.论韦政通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21(2)

[6]金银润.对孟子“浩然之气"的另一种可能的解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

[7]刘玉娥.浩然之气:孟子人生最高精神境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9(3)

[8]马江红.儒家哲学与和谐社会构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6(6)

[9]徐吉鹏.“浩然之气”古今谈[J].理论与现代化,2001(5)

上一篇:航空货运收益管理 下一篇:浅析高三政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