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研究

时间:2022-06-06 08:33: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研究

摘 要:开放的社会形态及思想体系给传统价值观带来冲击,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时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面对如此多元化的社会形态下,社会主导价值观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82-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对目前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做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简短的24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直观地反映出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时代的最新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外在体现,是价值体系内涵的外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层次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网络科技的普及,社会信息逐渐向大众化、全球化趋势发展,这些变化共同造成了社会环境的改变,进而影响了价值取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环境、时代变迁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在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会产生顺应社会的价值观变化。随着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面对多元化的网络世界以及现实社会,在包括舆论、就业等压力的影响下,这部分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逐渐趋于目标性和功利性,其价值取向也呈现兼容性、不稳定性、可塑性、主体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核心价值取向普遍向个体主义和实用主义倾斜。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变革转型期,无论是社会形态还是经济市场形势都在发生巨大调整,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大学生,其核心价值取向一方面受到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民族价值体系的熏陶影响,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市场经济下全新的价值体系的冲击,两种不同内涵价值体系的冲击碰撞在当前大学生中被逐渐融合,形成了目前具有兼容性特点的价值取向。这种短期内的价值观兼容,在20岁左右的青少年中又呈现不稳定特征,一方面他们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处于重塑时期,这种状态造成他们收到外界信息冲击时,容易导致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出现偏差,这就造成价值取向的不稳定性。同时,也正是这种不稳定性造就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可塑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内在联系

1.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在对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进行调节、引导、激励和规范,进而实现个体与社会价值追求和理想追求的统一。大学校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是社会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最大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同时也是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的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论是从大学生成长方向,还是从精神动力及奋斗目标上,都为大学生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标杆,为其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宏观和微观理念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宏观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存在的,而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则是微观的,更多是以个体的价值追求及奋斗目标而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信仰指向、奋斗目标指引、精神追求导向、行为举止规范的作用。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可塑性较强,思想走向趋于成熟,因此,这个时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作用的时期。对于大学生价值取向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他们真正的人生历程的指南针和全面发展的源泉。

2.就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而言,其因素取决于价值需求、价值判断和选择、价值评价和标准。在多元化的社会形态面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所生活的多元化、多层次信息社会和环境存在一些冲突,而正是这些冲突造成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差。

首先,大学生价值需求不均衡。当前大学生已有原来精英意识转向平民意识,对自身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有了更为清晰理性的定位。同时,大学生对政治和社会主义有普遍的认同,但是参与性不高,参与热情不高。对于贴近生活的问题更为关注,而社会发展成果往往忽视,这就造成大学生们情感认同和政治理论实践的冲突。其次,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面临严峻的社会生存压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更趋于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在普遍的意识里,他们的个体价值需求往往在集体之上,是在不牺牲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重视回报的必要性,关注自我需要。这种价值取向的存在就目前的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是有合理性的。再次,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存在随意性,价值标准存在双重性。在大学校园中,学生普遍认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他们推崇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社会道德的理想境界,但在现实中对身边不文明的行为听之任之,建立在利益之上的个人价值并不排斥,这就造成认知和践行上的脱节。

四、培养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1.通过主导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

学校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取向教育之前,高校应提前做好学生的调查分析工作,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现状,充分准备社会主导性质的价值观教育。通常来说,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是社会影响而形成,同时又通过社会反映出来,因此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应建立在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经济环境之上。对大学生而言,物质利益往往是诱发思想问题的根源,是左右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指标,因此,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充分考虑社会利益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利益相结合,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物质利益的合理要求,寓教于利。同时,大学生从基础知识环境进入大学这个多元化的陌生环境,环境和思想意识的改变使其能够快速接收不同渠道而来的各种信息和价值观,这些都为学校进行价值取向教育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正确的引导将从多层次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因此在实际的大学生价值取向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认清市场经济的本质和内涵,增强大学生的识别能力,以主导的地位做好导向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2.以网络载体为基础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化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及快速及时化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平台,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了解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网络中多元化的信息和观念形态也逐渐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最为重要的因素。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的快速传播、立体展示等优势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巨大的机遇,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和发挥网络的作用,加强网络舆论阵地的建设,用主导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平台,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通过网络,对社会中的事件用最为准确实际的价值观进行评论,通过网络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巩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知。运用网络的主导地位,纠正大学生偏离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大学生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自身价值。

3.以实践为依托推动大学生价值观的外化

当今大学生对社会现象广泛关注,但因生活阅历及心理特征等因素使其对社会生活理解不够全面,从而造成价值观念选择的偏差。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及理性分析能力的同时,更应培养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到行为习惯当中,从而帮助其健康成长与发展。实践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可有效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践行环节所发挥的作用。实践可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落实到实处,并能让其从实践过程中检讨自己的不足,检验自己价值取向的正误,不仅如此,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可在具体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培养、锻炼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比如学校可尽可能地邀请先进人物、知名人士来校开设讲座,用先进人物的事迹、经历激发学生情感,并促使大学生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4.运用校园文化及规则制度影响和规范大学生价值取向

马克思说:“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树立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应该通过不断完善学校校园及周边的人文环境和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措施,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价值取向是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是社会大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大学环境的教育体系内,学校是具有主导地位的,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积极建设和谐、健康、活泼、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2.

[2]谢开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11).

[3]杨进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J].大学教育,2013(2).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追求幸福的三重境界 下一篇:加强乡镇外宣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