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声区的统一

时间:2022-06-06 06:33:07

声乐教学中声区的统一

通常,人们把歌唱声区分为高、中、低三个部分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从理论上讲,不同的歌唱音高必然受不同发声机制的制约,所以不同声区的歌唱声音状态之间也就必然存在差异。但我们研究歌唱声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歌唱声区之间声音的状态差异,达成歌唱声区状态的统一,而不是为了机械地印证不同声区的客观存在。

一、常见的声区不统一,有以下几种

1.完全用低声区说话的声门状态来歌唱中、高声区的各音

这种唱法大多是胸式呼吸,气息浅并且以全真声演唱,这样的学生往往是音质较好,说话声音干净、明亮、声带闭合紧,真声能唱到e2或f2处,再高就只能喊了。

2.用假声演唱中、低声区的各音

这种唱法是以假声为主的状态演唱中、低声区。声带紧靠边缘振动,没有张力,失去阻气能力,容易漏气,声音发空发散,没有光彩,长期使用,声带容易患病。

3.过渡声区真假声的不平衡

在过渡声区中,真假声比例的失衡,容易造成歌唱者声音有“裂痕”及突然变空变暗等现象,这段声区也称为换声区,是决不可忽视的。一味地拓展音域、演唱高音,造成声音两截,它的原因,在于歌唱者对声区过渡渐变的概念模糊不清,没有把共鸣腔体份额的多少和声门状态的不同做及时的调整和变化。

二、对声区不统一的训练有以下几个主要方法

1.建立声区之间稳定不变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调整了教学形式和课程设置,通过大课上的理论学习和集体课的个别辅导,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观念,而声区之间稳定不变的状态则成了声乐教学的重中之重。

对于刚进校的学生来讲,绝大部分同学在歌唱的呼吸和喉咽形态上不稳定不规范,失去了声区之间的平衡。要想使声区之间稳定不变,首先建立歌唱呼吸的支点,用打“哈欠”状态使气吸到肺的底部,压迫横膈膜,腰围有涨满的感觉;其次,还要有良好的喉咽形态。

2.对以真声为主演唱中、高声区的纠正方法

(1)由高到低进行音阶练习各音

这种唱法以真声为主,缺乏头声,因此多采用O或U这样的母音进行下行音阶的练习。由于第一个音是高音,演唱者必须调整好呼吸和喉咽形态才能完成,后面的音则保持住吸气的状态顺势而下,从而获得了混声歌唱。

(2)哼鸣练习

哼鸣练习必须用通畅的气息和稳定的喉头位置做基础,结合哼鸣时高位置的声音感觉,进行各种连音、跳音、琶音的训练,这对一些口腔声音较多,声音位置低的演唱者,有很大帮助。

3.对以假声演唱中、低声区各音的纠正方法

(1)采用弹跳音的练习

这种毛病是由于过分强调放松肌肉,致使声带未能闭合造成的。因此多采用yi或yu等窄母音进行弹跳音联系,使声门关闭。

(2)建立胸腔支点

以假声为主演唱中、低声区,声音容易空暗、漏气。应采用“注意力诱导的方法”,将喉头下降到上胸口处,建立胸腔支点,使演唱者明白共鸣腔体应混合使用,才能使音色一致、声区统一。

4.对换声区的训练方法

(1)建立良好的中声区

换声区的训练须有一个良好的中声区做基础。教学中应多用o、u、ü、i几个母音进行音阶训练,建立良好的中声区,使声区得到自然转换。

(2)用京剧、昆曲中的喊嗓、念白来解决换声区的问题

从i、a母音由低到高的喊嗓中,体会出气息支点和声音位置不变,而气息的压力和声带挡气能力逐渐增加。

(3)保持声音高位置的训练方法

采用从高到低的八度大跳或八度下行琶音的练习,使其在保持头腔共鸣的基础上演唱中、低声区,利用头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合理使用,有机结合,解决了声区统一的问题,对换声区的训练也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