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问政中政府公信力不足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06 12:34:19

我国网络问政中政府公信力不足问题研究

关键词:网络问政;政府公信力;电子政务;政务公开;网络民意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各阶层公民意识崛起,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互联网为大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宽广的平台,高涨的参与热情与宽阔的互动平台相结合使中国社会迅速进入“网络问政”时代。但受个别公务员存在认识误区、政府信息不透明、相关责任追究和监督机制缺失等因素制约,政府在网络问政过程中的公信力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应提高政府的网络问政的能力,加速完善网络问政系列制度建设,实现问政的制度化、机制化、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3-0088-04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较2009年年底增加7330万人,成为全球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公民社会逐渐崛起,近些年来中国网络与政治的关系越来越成为热点;网民纷纷通过发帖、发微博等方式“拍砖”、“灌水”表达意见。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网络舆论,主席、总理等都积极通过网络与网民交流,人民网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我有问题问总理”等栏目,而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人也通过“开博客、微博”、“开通省(市)长电子信箱”等途径与群众交流。一股网络问政新风正在各地党政机关蔚然兴起,网络问政逐渐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知晓民情、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一、网络问政的现状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络问政包含两层含义,即群众‘问事于政府’,政府‘问计于人民’。具体来说,‘问事于政府’就是公众个体或群体通过网络向党政部门及其领导人,提出或表达各类诉求和意见,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而‘问计于人民’则指党政部门及其领导人,通过网络问政于民、汇聚民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解决实际问题、接受群众监督。”〔1〕网络问政在政府知悉民情、解除民忧、汇聚民智、预防贪污、杜绝腐败、改进工作和创新服务等方面扮演了“直通车”、“信息库”、“好帮手”和“助推器”角色。如在周久耕、猥亵门、躲猫猫、购房团等一大批事件中,网络问政充分展现了其强大生命力。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公平、透明、快捷、强大的网络舆论交流平台,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2〕但是,“问政”落实难致使政府的公信力缺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人民网近日发起“网络问政”大型调查,对调查项——“您相信官员通过网络回复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吗?”网民选择“不知道”的占51%,选择“不相信”的占21%,而选择相信的仅占15%〔3〕。广大网民对政府官员参与网络问政的意愿和能力都产生深深的不信任感,这严重破坏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二、网络问政中网民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众多网民对网络问政持观望、怀疑态度,其主要原因有:认为政府问政的意愿和能力较低以及制度建设的制约。

(一)部分政府官员的认识存在误区,网络问政能力较低

政府官员是否能真正地做到了解、尊重人民群众在网络中表达的意见和建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素质和网络问政能力的高低。“部分地方政府官员意识中还依然存在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错误认识,不把公民作为平等主体看待,‘管制统治’思想根深蒂固。”〔4〕网络是民生、民意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党和政府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有效途径。但是,有些政府官员不能清楚地认知到这一点,对网络严加控制,采用哪里漏就堵哪里的方式,被动地去处理网络民意,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二)政府信息不透明,公开度严重不足

群众有权利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意见和建议,政府也应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这需要加强政府决策制定和执行的透明化、民主化,建设阳光政府、透明政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基层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起门来制定政策’,一些人在维护政府形象的旗帜下维护着某些地方或某些个人的私利,而置公共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5〕。政府部门的这种行为造成政府和网民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严重弱化了政府公信力。

(三)主管人员责任追究机制、监督机制不完善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而网络交流的一个好处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网络问政的责任不能虚拟化,执行效率不能虚拟化,处理结果不能虚拟化,必须给广大网民一个公正负责的答案。可事实上,由于缺乏完善的硬性责任追究机制和监督机制,网络问政过程中对主管人员的责任追究一般只追究其主观过错,对其客观过错则减轻处罚或不予处罚。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无所谓责任也就无所谓效率、成绩,对不负责行为的追究少之又少,导致网络问政难以落实,广大网民的合理诉求和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确保网络问政问而有力、问出实效

网络问政是新时代新时期政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如何把问题解决好,增强政府公信力,维护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在于政府部门要问政有力,问出实效。

(一)政府官员要重视网络民意,倾听网民心声,提高网络问政的能力

“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6〕通过人民网与网友交流时对网络问政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这样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1.各级政府官员要提高对网络问政重要性的认识,做到以人为本

“各级政府对网络民意的重视程度,是网络问政积极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热情、有效的回应,网络问政的实际效果就会大打折扣。”〔7〕各级政府部门要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虚心采纳,积极组织办理,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时刻关注人民的新期待,形成联系群众的新方式。

2.政府应该积极倾听网民心声,关心网民合理诉求

互联网各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决定了政府媒体信息的和制作的立足点不能高高在上,不能脱离网民和公众,党和政府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民意。“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论坛这类互联网功能,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网络生存依靠的是你讲的道理,而不是听你的级别,你的学术身份。”〔8〕因此,政府部门对待广大网民一定不能以官方教条式教育和批评的方式,或对网民采取不屑一顾的口气,而要采用沟通、对话、说理等柔和方式。

3.政府官员要大力提高自身网络沟通能力

21世纪的政府是能力和服务意识强、效率高的政府,这要求政府官员再也不能仅以微服私访等形式去了解民情、民意了。“学会从网络上听取、了解民意,并积极准确、及时、恰当地回应民间的质疑,已成为新时期政府官员的一项基本素质。让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广大网民更加看得懂、好理解、能接受、易落实的方式传播,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9〕网络沟通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这种能力是新时期我国政府官员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总理和主席经常通过人民网和广大网民朋友在线互动,回答网民提出的一些问题,接受建议和意见,深受广大网民的喜欢和拥护。

(二)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建设,实现问政的机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网络问政应坚持高起点、高姿态,让广大老百姓知道党和政府是关心他们、重视他们的声音、维护他们切身利益的。网络问政应有自己的长效机制,因而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使网络问政制度化、长效化、机制化、轨道化,从而保障问政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确保问政的时效性和政府自身的公信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1.完善网络问政工作机制

完善的网络问政工作机制是政府与公众合作管理公共事务的必然要求,它包括信息收集、整理、汇报、回馈、交办等一系列环节。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做到分工明确、程序合理、责任清晰。“对待网上的问题,主要官员要及时查办或要求有关人员下载打印,像办文一样,然后亲自或责成有关部门尽快调查、处理。网上反映的问题多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在网上知悉民意、网下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及时回复网友的问题、留言。”〔10〕通过严格的机制化管理,使政府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实现合理科学问政。

2.完善沟通机制,建立有效的网络民意回应和反馈机制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31个省、区、市30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7%的公众担心“对于举报信息只受理、不处理”〔11〕。现实的确如此,一些政府部门的网站更新缓慢甚至常年不更新,对待网民回帖“有贴无应”,或即便是回帖也毫无实际内容,更无处理结果。如此一来,政府与网民的沟通便缺少了重要的途径,鸿沟、隔阂、误解便会加深。“必须继续建立和完善长效的网民沟通机制、意愿表达机制,使舆情从采集、归纳、处理、反馈到督办等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形成一套责任明确、程序分明、实效显著的规章流程,提高问政效率,改善信息失真、截留现象,变虚拟参与为现实参与,变‘作秀’表演为务实解决,变单一问政为有问必复,扩大参与面,保障网络问政下的政府角色。”〔12〕

3.建立和完善政府网上政务公开机制,提高电子政务水平,建设电子政府

随着全球化、区域化、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要求我国政府能够及时转变职能,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政府公共管理绩效和水平,因此,应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府。“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精简、工作流程优化、政府资源整合,政府部门重组后,通过政府网站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按照设定的程序在网上实施,从而打破时间、空间及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地为社会及自身提供一体化的规范、高效、优质、透明,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和服务。”〔13〕利用网络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现代政府可以为民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民众可快速取得政府相关信息,与政府人员进行双向沟通。维也纳宣言指出:电子政务潜力巨大,有助于增强透明度,促进公民更多地参与政策过程,改善政策决定的质量及其实施〔14〕。通过快捷、方便、有效的互联网,政府部门推行网上政务公开,便于打破传统政务公开方式的局限和束缚,实行“阳光政府”、“透明政府”。

4.建立网民评议与参与机制

建立和完善公民参与机制十分必要,通过行政立法等措施积极完善广大网民政治参与的法律机制和政策机制。广大网民的利益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关联性越强,他们就越会主动参与,从而进一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健全公民参与的动力机制,建立政府服务网络评估平台,公众就可以利用此平台自由发表评论,监督和检举政府的不良行为,根据政府的服务状况,在此平台上为相应的部门打分或者评定等级,形成舆论压力,促使政府服务部门端正作风,提供符合公众需求的高质量服务〔15〕。

5.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和监督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政府部门要借助可量化的标准体系,衡量并约束政府的行为,从而把网络问政发展到网络问责,保证网络问政能够落到实处。从网络问政到网络问责,对各地官员来说,好比一场“地震”,也是网络问政不断得到制度化发展的标志。绝对的权力往往导致绝对的腐败,同样,绝对的信任也往往导致绝对的无责任,用行政问责制度来规范行政人员更加谨慎地依法负责行政,能有效防止权力被滥用,保障公民的切身利益。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应积极发挥第三方监督者如公众和舆论媒体的积极作用,以促进政府信息公开、透明行政、负责办事,形成一种以公信力为核心的政府行为奖惩机制。

6.完善网络问政的立法机制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将给政府工作人员的不诚信行为留下很大的活动空间。建设政府诚信,首先需要加强政府行为的法制化建设,将政府的各项工作和政策纳入到法制化管理轨道,以法律形式保障政府诚信行为。”〔5〕政府部门要扬弃传统的人治传统,从法律的角度明确政府人员必须履行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到事。不管是谁,只要在“网络问政”中装傻充当“失语者”,欺骗广大网民,充当“忽悠者”,对事对人敷衍了事,缺乏责任意识,充当“护短者”,对提出合理、合法批评、建议和意见的网民进行压制、打击、报复,充当“强权者”,就应依法给予其严厉的打击和惩处,从而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带来的虚拟空间的扩大,公民意识高涨掀起的“网络问政”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网络问政”在我国的兴起已是21世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跟随时代的潮流,政府应该尽快制定相关制度、规定和措施,利用“网络问政”将网络媒体打造成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和官员体察民情、倾听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平台,成为广大民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才能把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贯彻和落实到实处,才能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宏图伟业的征程中最大限度地汇聚人心、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1〕朱艳秋.“网络问政”背后的冷思考〔J〕.领导之友,2010,(6):26-27.

〔2〕赵红卫.论“网络问政”及其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0,(5):161-162.

〔3〕王海英.网络问政下的政府角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11):29-33.

〔4〕何显明,汪水波.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6):44-46.

〔5〕吴 伟,刘艳丽.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制度路径〔J〕.企业文化·策略,2010,(3):87-88.

〔6〕人民网强国论坛.总书记同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在线交流〔EB/OL〕.(20080620)〔20111119〕..

〔7〕侯兆晓.《网络问政》专题报道之一 网络诉求渐成民主渠道〔J〕.民主与法制,2010,(7):10-13.

〔8〕张铁成.互联网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构建〔J〕.法制与财经,2009,(15):121-123.

〔9〕牛 静.领导干部要提高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J〕.学习月刊,2009,(21):24-25.

〔10〕王文武.网络问政如何走出“好细腰”窘境〔J〕.政府法制,2009,(21):24.

〔11〕“网络问政”首次写入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00125)〔20111218〕.news.省略.

〔12〕闫允政.领导干部要养成上网习惯〔N〕.济南日报,20091202(8).

〔13〕联合国维也纳总部.提高政府公信力维也纳宣言〔EB/OL〕.(20080626)〔20080906〕.www.省略/d57927736.htm.

〔14〕刘 祺.社会资本: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新维度〔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校报,2008,(3):45-46.

〔15〕尚建宝.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提升政府公信力〔J〕.改革与开放,2010,(4):114-115.

上一篇:从概念隐喻看政府的意识形态与执政理念 下一篇:论“文体”涵义的四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