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谣言防治对策探讨

时间:2022-09-20 12:52:36

我国网络谣言防治对策探讨

〔摘要〕 在网络谣言防治方面,一些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等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成功经验,为我国的网络谣言防治提供了以下启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防治网络谣言提供法制保障;建立健全辟谣信息机制,确保信息及时、充分公开;以网络技术创新为抓手,提升技术监管能力;通过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网民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意识。

〔关键词〕 网络谣言,防治对策,法律法规,信息机制,技术监管,网络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4-0107-04

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利用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则为谣言的传播带来了“蝴蝶效应”。“在言论自由的民主社会,从来就不乏谣言的传播渠道”,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谣言变得俯拾皆是” 〔1 〕 (P3 )。网络谣言的迅速蔓延,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公害,如何有效防治谣言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从国内来看,针对近年来所出现的“蛆橘事件”、“抢盐风波”以及“军车进京”等网络谣言,我国政府加大防治力度,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成效,然而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网络谣言防治需要了解和总结国外网络谣言防治的成功经验,进而探求适合我国网络谣言防治的有效路径。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防治网络谣言提供法制保障

为了有效防治网络谣言,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德国是全球第一个网络成文法的国家。1997年,为了解决经由网络传输的违法内容,德国出台了《信息与通讯服务法》。同时,《德国刑法典》第276条明文规定,凡是明知传闻有误并会在广大人群中产生不安由此危害公共秩序还有意散布者,应被处以最高6个月监禁或罚款。如果这一行为造成多人死亡,违法者应受到最高5年监禁的处罚。美国国会及政府各部门先后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等约130项相关法律、法规,对包括谣言在内的网络传播内容加以规制。日本对于互联网的管理除了依据刑法和民法之外,还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反垃圾邮件法》、《禁止非法读取信息法》和《电子契约法》等专门法规来处置网络违法行为。印度在2000年6月颁布了《信息技术法》,对造谣者制定了严厉的刑事处罚措施。同时,已有的《刑法典》、《证据法》、《金融法》中都规定了与网络犯罪相关的内容。相对而言,韩国的处罚较重,韩国《电子通讯基本法》规定,以危害公共利益为目的,利用电子通讯设备公然散播虚假信息的人,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缴纳5000万韩元以下罚款,约合25万元人民币罚款。

概言之,这些国家在网络谣言防治方面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长期致力于法律和制度建设。概括起来,其法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法律体系比较完善,除了民法、刑法中有明确规定外,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专门法便于广大网民自觉规范上网言行,也便于执法机构依法惩治造谣行为。二是法律条文周全、缜密、具体,可操作性很强。三是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严格,惩罚力度大,威慑力强。

从国内来看,我国刑法中已经有了网络谣言惩治的相关内容,还出台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专门法规,这些法规的出台为规范网民行为,惩治恶意、传播谣言提供了法律准绳,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体系。然而,相比国外而言,这些法规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一些法规对现实问题覆盖范围不足,存在一定的立法空白,不能迅速适应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的实际情况。除了刑法对谣言治理作出具体规定外,其他专门法规并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只是用“不得”、“不准”等字眼提出原则性要求,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规定,网站不得散布谣言。二是缺乏完善的防治程序和防治机制。如上所述,现有法律只是作出了一些原则性规定,对怎样依法监督、纠正和惩处违法行为,怎样举报、立案、取证、审判、惩处的程序与机制未作规定。其结果只能是对违法分子造成心理上的威慑,并不能产生实际的法律效果。三是对互联网的管理存在着执法主体不明确、职权重叠的现象。目前对互联网的管理,基本上还是传统媒体管理机构将各自管理的范围延伸到互联网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真空地带 〔2 〕。四是惩罚力度不大。我国刑法第105条规定:以造谣、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221条也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显然,刑法中明确指出了以刑事犯罪方式定罪的处罚措施,然而实际中我国对造谣者的惩处力度有限,多采取警告、罚款、拘留等较轻处罚。

为此,当务之急是健全法律法规,依法治网,严厉打击造谣、传谣者,不能使网络成为谣言的“避风港”。首先,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变化对现有法规进行修改,制定更加具体的网络法规及实施细则,使得这些法规和细则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相关规定相衔接,完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增强网络传播行为法律规范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其次,确立一套反应机制灵活、完善、有效的程序和机制,依法加强互联网管理,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确保各项法规的有效落实。再次,要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应确立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公安部门等不同执法主体的执法资格、执法范围和执法权限,避免因职能交叉而产生防治盲区。最后,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定严厉的惩治措施,加大对造谣者的惩罚力度。同时,使处罚标准灵活化,建立网络谣言社会危害的量刑机制,根据谣言的社会危害或后果确定造谣者罪行,而不是对所有造谣者采取统一的处罚标准。

上一篇:公共政策视域中的公共利益解读 下一篇:县级政府执行力及其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