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引导 提高德育水平

时间:2022-06-06 12:12:28

加强心理引导 提高德育水平

摘要:心理健康是青少年顺利成长的保证,是初中德育的重要内容。新的思品课程标准指出:心理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思品教学;心理;引导;作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27-01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从战略的角度明确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构建面向21世纪的心理教育体系,在教育实践中切实把心理引导放在重要的位置。

1.心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心理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相关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德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1 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面向21世纪的需要。新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因此,尽快造就出大批专门人才,尽快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劳动后备力量,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他们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等重大课题考验,心理负面困扰很多,这就需要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1.2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自从80年代提出,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的组成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①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分层说;②将素质由低到高分为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认为生理素质是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最高层次的素质是个性心理素质,它是主体素质的制导系统,是进行整合与反应的中枢;③将素质分为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认为文化素质为导向、心理素质为中介、健康素质为本体。

1.3 心理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与其他各育密切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加强心理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心理教育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代科学研究已揭示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教育的目标是调整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使之适应社会,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格。而人格的核心正是人生观和信仰,可以说,健康的心理是优良思想品德的基础,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形成优良品德。

2.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

2.1 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某位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法:首先放起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款款而谈:"同学们好!伴着悦耳的音乐,非常高兴,我们又来到了轻松愉快的小学生心理导向的课堂,谁愿意把你最喜欢做的事或最喜欢的学科告诉给大家,让我们一同来分享你的欢乐……"这样,使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老师。

2.2 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如六年级的《寻找快乐》一课教师播放了一段配乐故事《国王与农夫》,听后引发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国王”拥有那么多的财富为什么还不快乐?而一贫如洗的农夫整天在地里干活却觉得非常快乐呢?这正是这节心理健康课要讨论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文,反复思考得出:国王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它欲求过高,而农夫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经常想着那些比自己还不幸的人。从而使学生悟出了寻找快乐的第一种方法——“降低欲求”。

3.加强正面教育

学校和老师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学校和老师应充分认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一切手段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 举办讲座对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聘请专家主持,也可由班主任担任;可全校集中举行,也可由班级组织。讲课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不健康心理认知结构。讲课要有针对性,要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掌握的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还可以与学生就心理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有的放矢的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3.2 将心理健康知识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各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生理卫生课,可以由生理卫生知识扩展到心理保健知识,由心理保健知识的传授延伸到不健康心理行为的矫治,还可以进行必要的青春期性教育。语文、政治、历史课可以结合教材教育学生自信自强,面对挫折,不弃不馁,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热爱学习,刻苦勤奋,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3 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讲座和上课只能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普遍性的问题,而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则必须进行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讲知识,问问题,解疙瘩,因人而异。

4.注重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疏导的过程也就是沟通的过程,疏导的前提是引导学生倾诉,尽情地倾诉自己的苦恼,发泄心中的不平。学生倾诉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头,也可以用文字;可以用书信,也可以用周记和作文,总之,只要是便于学生表达内心苦闷的任何形式都行。对于学生用不同形式所作的倾诉,

教师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疏导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是语言疏导,它可以问得清楚,说得明白,讲得透彻。但有时因时间、空间的限制,老师不可能找每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面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运用写回信、写评语的形式排解学生心中的困惑。老师要勤观察,多分析,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发现问题,及时疏导。不要让学生的心理问题郁结于心,得不到排解,以致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从而影响学习,贻误终生。

总之,心理教育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努力探索。

上一篇:试论乡镇地区对“爆灰砖”问题的监管 下一篇:浅谈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