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乡镇地区对“爆灰砖”问题的监管

时间:2022-08-31 09:12:49

试论乡镇地区对“爆灰砖”问题的监管

【摘 要】 在农村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乡村、集镇地区的村民自建房数量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政府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土地整合等)的逐步深入,极大地激发了村民自建房的积极性,增量明显;同时又因乡镇地区私人民房主要采用砖混结构,对红砖的需求突显“量大点散”的趋势,加上村民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使得爆灰砖问题卷土重来,形势严峻,而基层的质检、墙改部门往往受人员、办公条件等的限制,对乡镇地区“爆灰砖”问题的监管难免会存在盲点,此情形下,村民自建房的质量隐患就不能不令人担忧。

【关键词】 成因 危害 监管

“爆灰”是烧结多孔砖的两大硬伤之一,其成因在学界已达成普遍共识——主要由以下三个环节造成:首先是砖坯取材中掺杂了富含碳酸钙的杂质;其次是砖坯锻烧过程中,该杂质发生了化学反应(CaCO3=CaO+CO2),生成了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最后是成品砖中的氧化钙遇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CaO+H2O=Ca(OH)2],体积剧烈膨胀,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导致爆灰现象。

研究表明,砖坯取材中富含碳酸钙的杂质统称为“礓石”,它是一种沉积在粘土中由碳酸钙分子凝聚而成的颗粒,随着形成年代的不同,颗粒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常见的体积多如花生粒般大小。当然,除礓石外,其它如靠近石灰岩(广西多见)、大理石岩质的粘土地中,多夹杂有碎石屑;还有地处河床的粘土中可能混有蛤蚌、螺蛳等贝类躯壳等等,总之,这些砖坯所夹杂质的化学成分均属于碳酸钙。

接下来,在砖坯锻烧过程中,碳酸钙烧成生石灰的温度为900℃,略低于红砖的烧结温度,则上述杂质(碳酸钙)经过化学反应均转化成块状的生石灰(CaO)夹杂在成品砖里。我们可以预见,当这样的成品砖遇水后,其夹杂的生石灰即发生水化反应,释放大量的热量,致使参与反应的水分子吸热后气化,体积急剧膨胀进而产生相当大的压力,最终导致砖体开裂,俗称“爆灰”。

当然,砖体的开裂程度依据其本身所掺杂的生石灰颗粒大小以及与水接触的充分度而定,那么“爆灰砖”的危害就有隐弊性和长期性两个显著特点。而乡镇地区村民自建房多为砖混结构,对红砖的依赖可想而知,爆灰的危害也更为突出。村民一旦遭遇爆灰砖,轻则影响墙体观感、抹灰质量等(如图1);重则若不慎将爆灰砖做为承重墙的选材,则势必影响房屋的结构安全,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影响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就像埋下一颗地雷,后果不堪设想!进一步说,“爆灰砖”水化前跟合格砖一样,在观感和物理性能方面并无区别,可能看不出任何毛病,但随着氧化过程的深入会慢慢爆裂粉化。也就是说,砖出厂时可能看不出问题,但是过一两年砖头可能就粉化没有强度了,而有的可能要过十几年二十几年才出现问题(如图2)。

(图1:爆灰砖影响墙体观感)

(图2:煤灰砖爆裂粉化)

那么对于爆灰砖的监管到底存在哪些漏洞呢?就笔者乡镇调研的经历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厂家和村民自身对爆灰砖问题认识不够,特别是新上马的小型砖厂,在经验、技术、设备、人员等方面都不太成熟,更何况随着“禁实”工作的推进,该类砖厂均已被纳入了淘汰的行列。再加上基层质检、墙改部门对“点散量多”的小型砖厂很难进行有效的监控,更不用说那些无证经营的私人作坊。换个角度来看,村民或非专业人士大都因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对“爆灰砖”无法进行有效的辨认,对爆灰砖的危害性也不了解。在爆灰砖问题上,他们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即使专业的检测机构,若不对问题砖进行有针对性的爆灰试验,其它常规检测项目数据与合格砖基本无异。笔者在乡镇调研中遇到的不少砌砖工质疑:“爆灰砖比正常砖更难用砖刀敲开,硬度要大得多,怎么还不合格呢?”。而就笔者试验检测的数据来看,未发生水化反应前的爆灰砖,它的强度确还略高过合格砖。

与此同时,在基层监管部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也遇到过村民不理解或不支持的现象,少数村民因建房资金不充足而贪图便宜,如2012年3月10日早上,笔者随质监部门人员进驻某乡镇检查时,发现李某的私人房已进场有爆灰砖(如图3),质监人员建议李某将该批爆灰砖退场时,户主竟不理不采,还抱怨说房子是他自己的,要是出质量问题、出人命也是他自己的事。后经现场质监人员的耐心解释,并当场劈开爆灰砖,浸入水桶,没多久爆灰砖就开裂了,至此李某亲眼所见才决定马上退场该批次的红砖(如图4)。

(图3:大量使用爆灰砖砌筑的村民自建房)

(图4:开裂后的爆灰砖)

也就在当天下午质监人员到隔壁村的黄某家时,黄某已进了约四万块的爆灰砖,用于砌牛棚、猪棚和围墙,正在现场砌筑,经过现场人员对爆灰砖的详细解释,道理他是听懂了,可黄某说他只是用来砌牛棚、猪棚、围墙不会出什么人命关天的事情。问题是万一有人去牛棚、猪棚牵牛喂猪或围墙在有人经过时突然倒塌,怎么不会出事?况且用爆灰砖砌筑,其耐久性可想而知,没几年塌了再重新补砌那花的钱不是更多?就算不出什么大事,也无形中扩大了爆灰砖销售的潜在市场?更有甚者,个别黑心砖厂利用村民的这种无知,有意用低价大量抛售爆灰砖。笔者调研中,就有砖厂老板辨称他低价销售的是过火砖,颜色稍深点。而“好看”的正常砖要比“过火砖”贵两毛钱一块,同时特别暗示笔者“过火砖”在乡镇好销得很。

(图5:散落一地的爆灰砖)

据此,针对乡镇地区的爆灰砖,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建议源头治理才是治本之道,源头有两个:一个是生产砖的源头,一个是采购砖(村民)的源头,参照利益相关的原理,这两个源头理应有区别地对待。

生产砖的源头,基层的质检和墙改部门要联合起来严把“准入制度”,新上马的砖厂,要对它的人员、设备、技术进行有效评估,并要在试运行阶段,增加抽测成品砖的频次,两项结合作为该砖厂所生产的成品砖能否投入市场的有效凭据;对于老砖厂,同样要加大排查的力度,合格一个登记一个,不合格的要坚持“零容忍”的原则,发现一家,停业整顿一家,直至取缔,同时将这项数据随时更新并通过乡镇一级的行政机构向社会公布,以期把“爆灰砖”的消费市场遏制在萌芽状态。

采购砖的源头,考虑到村民知识结构的缺陷,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对“爆灰砖”的宣传力度,建议将“爆灰砖”、“瘦身钢筋”等的建材危害制作成通俗易懂的画册或影像视频,在村民办理建房相关手续的时候,可以由工作人员在现场做一个必要的介绍,并公开咨询热线,随时解答村民的相关疑问。其次是形成举报制度,就笔者的实践来看,这项制度能有效控制砖厂“爆灰砖”的贱卖,凡是查实的举报线索,给举报者数量可观的现金奖励,从反馈的信息来看,举报的不仅有自建房的村民,也有承担运输砖的司机,可见该项措施是切实可行的。除此之外,基层的质检部门应会同墙改办,开展有针对性专项治理行动,不仅查厂,也为自建房的村民提供免费的检测服务。同时也应逐步完善乡镇地区村民自建房的报监手续,提高质监部门对乡镇地区村民自建房的知情度,使监管落到实处。

最后,传授爆灰砖简易的鉴别方法:如红砖劈开后,从表面上看是否夹杂有不同杂质,特别是是否含有疑似生石灰的块状颗粒;若有则将该红砖浸入水中数小时,查看是否有开裂现象。

综上所述,乡镇地区的爆灰砖问题虽刚刚浮现,但后患无穷,不可小视。要根除“爆灰砖”的质量隐患,需要企业、监管部门及社会共同努力,尤其是企业要切实提高装备、人才、技术等方面水平,村民要跟监管部门一道,通力合作,提升专项整治可持续性。

(注:相片均来自笔者乡镇调研时拍摄)

上一篇:浅谈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的接轨 下一篇:加强心理引导 提高德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