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学习能力从教学的拓展设计开始

时间:2022-06-05 02:37:51

培养数学学习能力从教学的拓展设计开始

教材作为教学的一种载体,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依据,其极大的开发空间,为教育者尤其是数学教师提供了隐形教学的拓展设计的可能。因此教师应借助教学内容的可开发性,进行隐形教学拓展的设计,把学习的时间、空间、思维归还学生,从而实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

一、拓展实践作业,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所学知识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它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该忽视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了苏教版第七册《找规律》后,可布置作业: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请学生画一画,分一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玩数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拓展互动空间,培养分析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动态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往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让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建构以观察和思辨为表现形式, 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多为学生创设积极互动的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学“方程的初步认识”时,有一位教师创设了一个“去肯德基挑选食物”的情境,并给出式子:5+4=9,4+x

教学中只讲“是”,不讲“非”,是堵不住错误出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自悟来认识概念,这个概念才能被真正理解。同时学生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从“是”与“非”两个不同的方面认识问题,逐步形成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拓展近区知识,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的知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应该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归纳、分析和整理转化为近区知识。做教师的要尽可能少给予,少一些“自我表演”,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做数学”。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有的教师改变了过去先引领学生复习旧知识再一步步演示的做法,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长方形物体,再让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去接近与探索新知的领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最后让学生亲手做一做,通过具体的试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并且由此及彼地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验证,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这种教学设计,既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在探究性体验中掌握了学习方法。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鲜明的结构特点,每个知识的转折点均以一定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在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下,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来决定如何“导”思,创造条件让学生建构新知。

四、拓展教学活动,培养创造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数学教育者的共识。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大胆探索,为学生充分创设展示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与舞台,让学生有酸、甜、苦、辣各种味道得以体验,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可以抓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这个关键环节,为学生提供平行四边形纸片和相应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并对实验提出要求:“想一想,要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认为最好转化为什么图形?为什么?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怎样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你想要转化的图形?”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特定的,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动态的教学流程,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确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成果。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从思想上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平等、合作、开放与创新意识,以教材为基点,充分发挥教者的智慧, “搞活”数学课堂,才是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

上一篇:“读”具特色 下一篇:“你知道吗?”教学思考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