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因人、因事、因境

时间:2022-06-05 07:37:11

教育心理学家格里诺曾提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有效的情境能以境育情,起到引趣、激疑、诱思的作用。教师实际教学时,对同一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活动背景、不同的教学环境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笔者曾两度执教省市级公开课《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本文结合两次公开课情境创设的四易其稿的心路历程进行说明。

一、四易其稿的心路历程

1.设想之情境

数学故事――棋盘上的粮食

【情境内容】图片演示(见图示)

【是否选用】弃用

【弃用理由】时过境迁。该故事由于情节生动,极富悬念,常被教师用作《数列的概念及表示》的情境。笔者备课之初,首先想到的便是这一经典情境,并且在以往的教学中曾多次用到此情境。但这次考虑再三,决定弃用。弃用的原因如下:此故事在网络上已流传很久,受关注度极高,不少教师在讲授指数函数等内容时已将此内容作为问题情境予以运用,与此类故事相似涉及到指数爆炸的素材很多(如折纸游戏等)。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对见多识广的中学生而言,此故事已失去了早期的新鲜感。

2.试讲之情境

数青蛙游戏(2004年全国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中一位教师创设的情境)

【情境内容】和学生一起玩数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是否选用】在试讲中被选用,最终弃用

【弃用理由】过于稚化。原先创设这一情境,意图是激发学生的童心,在游戏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游戏可自然地产生几列数,为数列的学习做好准备。但在试讲过程中发现,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参与了活动,但大部分学生热情不高,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课后与学生交流,有部分学生显得不屑一顾:这是小孩儿玩的游戏。显然,这种情境不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高中生来说显得过于“稚化”了。

3.陕西咸阳公开课之情境

南通地名童谣(儿童用南通话唱南通含数字的地名)及其他(古谚语等)

【情境内容】南通地名童谣:一人巷,二沟头,三里墩,四步井,五步桥,六洪闸,七佛殿,八里庙,九华山,十里坊(视频),隐含一列数:1,2,3,……,9,10.

古谚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

【操作办法】从比较陕西咸阳和江苏南通的地域文化入手(展示代表两地文化特征的图片),切入到南通种类繁多的方言文化,从而转到南通地名童谣(播放视频)。在呈现童谣内容之后,为了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南通的地方文化,笔者又当场用南通话复述一遍。

【情境效果】全场鼓掌,课堂气氛格外热烈。原先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荡然无存。

【选用理由】因事而为。这次情境创设就思维层面而言,与数青蛙相似存在“稚化”现象,但这次却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实践的背景造成的。由于陕西咸阳与江苏南通两地相距甚远,两地文化差异很大。学生很自然地对南通的教师与南通的文化产生好奇感,笔者由地域文化入手,正好与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相吻合,达到前面所说的效果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由童谣过渡到古谚语也格外自然。

4.江苏海门公开课之情境

阅读材料――一列数的故事(由北师大版教材的章前引言改编而成)。

【情境内容】阅读材料: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列数:3,6,12,24,48,96,

192,…

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Titius,1729~1796)推出从太阳到行星距离的经验定理,并探明了一些新的行星!

发现:

①每个数字恰好是前一个数字的2倍;

②将0加在这列数字的最前面,再将每个数字加4除以10,得出另一列数字

0.4,0.7,1.0,1.6,2.8,5.2,10.0,19.6,…

这可不是一列简单的数字:第一个数字表示了太阳到其最近的行星――水星的近似距离,第二个数字表示太阳到金星的距离……依此类推,他得到了一张出色的表:

注:表中数据的单位为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等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149597870km。

问题:当你阅读到这里时,假如你是一位天文学家,你将怎么做?

【操作办法】将师大版教材的章前引言进行改编,呈现故事的前半部分内容,然后创设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去猜想、发现。

【情境效果】学生在阅读、分析、猜想、议论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到奇妙的数学殿堂。

【选用理由】因人而异。不同的教学对象决定了不同的教学情境。本次的教学对象是江苏省重点中学海门中学的学生,根据课前了解,学生基础好,思维能力强。如仍延用南通地名童谣为教学情境,一方面由于南通本地方言已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这样的情境对这样的学生确实过于“稚化”了。本节课通过阅读材料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以学法指导的方式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材料,提炼出多组数据,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四易其稿的感悟

1.情境创设应因人而定

创设学习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学得更透彻。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将情境中的问题置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就需要考虑问题的难度。过于简单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锻炼学生思维,如前面提到的数青蛙游戏,对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高中学生来说则显得过于稚化了;而复杂的、超越学生学习潜能的问题则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可能性,难以建构新的知识和探究事物的本质,同样也达不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情境创设中人的因素,不仅仅指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同样还要考虑处于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师。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创设既适合学生又适合自己的情境。例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对阅读教学的研究,所以前面就自然用到了阅读材料。同时,教师的学识与经验也会随着教龄的增加而逐渐丰富,教师对同一项知识内容的把握不会一成不变,学习情境应该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及教师的成熟状态而及时更新,不能选定了某个学习情境之后就多年不变,否则会使学习情境失去应有的吸引力。

2.情境创设应因事而为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教学看成是安排一个个“教学事件”、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学生无不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学习时所面对的一系列刺激都可视为“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日常生活遇到的大量富有教育价值的事件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并适度提炼、改编,使之成为最鲜活的情境素材。前文提到的在陕西咸阳执教公开课,笔者正是考虑了南通教师赴陕西执教这一事件的特殊性,从两地的地域文化比较入手创设教学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笔者曾在开学初执教《集合的概念及表示》一课,当时学生刚上完体育课,还沉浸在运动的乐趣之中。笔者随即考虑到能否将学生的这种情绪延伸到数学课堂中来。打了上课铃,我没按常规的方式喊“上课”,而是喊了声“集合啦!”在学生一脸的诧异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大家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形成的群体叫什么?(学生:集体)接着我又进一步追问:刚才提到的“集合”与“集体”从语文角度看,他们的词性分别是怎样的?(学生:集合为动词,集体为名词)在学生回答以后,我布置了如下的阅读任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数学中的“集合”,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P4-6的内容,并思考数学书中所指的“集合”与体育课中的口令“集合”有什么区别?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开始了自主阅读活动。

“教育即生活”,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思考,教学情境就具备了不竭的源泉。

3.情境创设应因境而生

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素材背景必须接近学生的现实,充分考虑学生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前文提到从地域文化的比较入手,就是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这一因素。再如讲解椭圆的概念时,我们可以结合自然界天体运动的轨迹创设情境;讲解立体几何时,我们可以借助所处的教室,所用的桌椅、学习用品创设情境;在解三角形问题时,可结合周边河流、山坡、电视塔等的测量问题创设情境。

同时,在创设情境时,还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情境应体现时代特征。我们每天上网、看电视、听广播、阅读报纸,掌握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往往一个新闻甚至一个故事就是一组数学问题,从新闻背景中产生的数学问题不仅使我们感觉到时代的脉搏,具有生动活泼的特征,更应是我们体验数学需要的重要资源.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社会热点,如世博会、各类体育比赛、股票投资、个人所得税等,都是很好的情境素材,它们赋予了情境的当代特征。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接近现实世界的情境,才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才有助于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曾荣.例谈教师编写课堂阅读材料的原则.中学数学月刊,2011(8).

[2] 鸽.创设教学情境的有关问题研究.教学与管理,2010(12).

[3] 赵蒙成.学习情境的本质与创设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4] 张建国.设情境 融生活 给问题.教学月刊,2010(4).

[5] 虞涛.背景・情境・问题――从新闻背景中走出来的数学应用问题.数学通报,2004(4).

上一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