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历史思维之我见

时间:2022-06-05 03:56:18

创新性历史思维之我见

在国家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下,历史教学迎来了相应的挑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便成为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在这里,我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历史思维。何谓创新性历史思维?意即: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所特有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思维活动。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兼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类的全部尊严都在于思想。”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里,我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一、诱导学生由此及彼,注重联系史实

如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中,第一专题的第一节课题就是《百家争鸣》。其实对于“百家争鸣”这一词语的本来含义,学生从语文课堂中早已了解,但从历史角度来讲,“百家争鸣”堪称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若要更好地掌握这一史实,前提就要求学生们理解它的背景。这就到了展现学生将已学知识能否横向纵向联系的时候了。此事件的大背景正处于春秋战国这一混乱时期,背景错综复杂,综合起来说应该有四大方面: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文化等因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将已学的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点回顾并进行综合、概括。而此刻,我就扮演了牵引者的角色,从生产工具的改进,诸侯争霸战争,以及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等方面给予学生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自己将答案陈列出来。这样,既达到了使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又收到了锻炼学生联系史实能力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用批判的观点看有争议的问题

新课程教改以后,教材上增加了不少有争议性的问题,相信很多同仁也深有此感。对此,历史教师不能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而应向学生作简单扼要的介绍,使学生明白,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新的观点。例如在《百家争鸣》一文中,对孔子所倡导的“礼”的看法,在所处的特定环境中,无疑是要求对此进行客观评价。教师如果能鼓励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并结合时政背景和论者的阶级属性,则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激发起学生对历史史实探讨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我在这里所说的“与众不同”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是指与其他同学所持有的不同观点;第二是指与课本现行的结论不同的观点。在学习历史课程必修一,谈到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时,有一个同学就对文中“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他认为,在中国的领土上,可以有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分法,并举例说明:香港自从1840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了香港岛开始,直至1898年新界等被英国租界,可以说香港就成为完全殖民地;相同地,澳门也是如此。他提出,中国大陆可以说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并不能将整个中国的社会性质都笼统地概括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此他还特别写了一篇短小的论文,并从历史上列举了许多材料。虽然这位学生在文中论述深度不够,但是他能对课文中的结论提出不同的甚至是新颖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所以我积极地鼓励并给予他支持。

四、引导学生在历史文献中寻找新的历史功能

新教材课本中大量安了历史图片、资料和表格、数据等。近年的高考历史试卷也越来越注重史料的分析和考查。一方面,史料分析题的比分增加,另一方面,新出现的文字表述,也大多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所以近年的中学历史新教材更注重史料的功能,节选了许多相关文献资料。这些史料,大都是为了说明和论证课文中某一知识和结论。甚至于有的史料中证实的观点,而教材中却不曾提及,这是源于课本且高于课本的一种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就可以借着这些文献资料,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寻找其新的功能和价值。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有一题:“1917年,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此题要求学生回答强调的是何种观点,学生必须紧扣考题得出解答,而不能拘泥于课本。

五、教师在寻常情境中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我国“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的故事就是情境教学的典型范例。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里进行的,这就需要创设教学情境。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的学生,因而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而不良的教学情境则会使学生产生消极颓废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教学必然会事半功倍。

六、教师引导学生发掘教材空缺

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描述中外历史事件外,还有许多图片,可以说是图文并茂。然而,中外历史悠久,仅是几本历史教科书是不可能尽述的,对事物的前因后果的分析,更不可能做到细致和深刻。因而在教材中留有许多空白之处,我们在平时可以就这些空白指导学生分析思考,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例如,在整个必修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中,都不曾提到“洋务运动”这一历史事件,但是在必修二经济史中谈到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在阐述原因时,却说它受到了“洋务运动”的诱导,这就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我们可针对这点,引发学生去发掘材料并进行探索。

我们这个时代正所谓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1995年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为了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创新时代,我们要让创新思维品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闪耀。

上一篇: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下一篇:参考系选择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