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04 06:57:33

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帮助农民和农村走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文章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创新文化特色种文化用人机制城乡文化互动

近年来,送文化下乡及文艺院团深入基层演出等一系列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的“旧貌”换“新颜”,许多饱含乡土气息和现代化文明的文化精品成为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首选,农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是,目前我们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活动相对贫乏的状况依然存在;文化“送”的定时性、文化队伍数量的有限性和农民与日惧增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胃口难以得到满足。因此诸如建庙拜神等封建迷信活动和一些不健康的文化活动在相当多的地方又“活跃”起来,这应该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大力构建促进文化下乡等活动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文化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更要突出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用农民朴实的语言和情感,结合现代化的魅力,打造一大批农民自编自演、自己爱看的节目,使农民的文化生活不仅有“千里相送”,也要有自给自足,从而逐步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繁荣和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并尽快让先进文化在农村扎根,帮助农村和农民走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一、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和体制,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

进一步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既要通过继续抓政策、增投入,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打好物质基础;也要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激活农村的文化氛围,激发农民对文化的兴趣,积极培育和引导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当前,在国家财力有限、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就要通过创新机制,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革,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利用农村文化资源优势,以各种形式吸收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文化来,把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这不仅可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

二、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特色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过人民群众长期创造、积累、传承的文化精华,往往群众基础相对广泛并且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建设经济,更要注重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对农村优秀的文化资源着重开发和保护。在建设农村文化的这个系统工程中最主要的是寻求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点,将人文历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辅力,发挥文化独特的作用和潜力服务于经济建设。例如将农闲时节和节日等时间充分利用,开展花会,灯会以及劳动技能比赛等一系列农村特色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与农民致富需求结合,倡导农民学技术,学文化并普及科技农业技术常识,科学的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同时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戏曲、龙舟、舞龙舞狮等民间节目广泛推广丰富农村生活。结合地方群众的情趣爱好和传统文化特色,发展创造一大批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参与度高的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形式。

三、大力扶持民间文化活动主体,发展民间自办文化,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要从农民的需求出发,结合农村实际,倡导开展“小型、方便、多样、普及、经常”十字方针的“种文化”活动。在建设新农村文化的过程中,要将农民作为建设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农村建设有内源性的生长。农民自办文化从民间生长发展,最能体现农民文化需求也最能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目前中国许多农村发展农家文化大院,以家庭为单位发展文化中心户,对于这种新兴的经济文化现象政府应该予以政策的支持和辅助,帮助农民开展各种面向农村和农民文化的活动,确立农民在农村的主体性。同时各级文化宣传部门要努力想办法,打平台,搞服务,引导农村文化工作者转变思路,由以往单纯的“演”转变为“演、教、导”三结合,发挥和指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农村传统文化魅力得以彰显,让农民群众深切感受到身边文化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四、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的管理机制,更好地解决乡镇、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鼓励、倡导城市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充分利用城市文化的设施和人才优势,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特别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农民文化骨干的培训,组织他们到大专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通过深入农村基层举办短期培训班、到文化中心户讲课等方式,帮助农民文化骨干掌握文化知识、增进艺术技能。推动农村文化用人制度改革,改变农村文化队伍的不合理结构,引入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使得真正有能力和有水平的文化工作者在农村文化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拓宽农村文化人才渠道,动员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熟悉农村生活、有一定文艺专长的青年学生投身农村文化建设。鼓励艺术家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艺术精品。同时应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技能,以多种形式组织农民参加于农民文化教育活动,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发展底蕴,改变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五、创新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方式,促进城乡文化的互动

文化设施是建设农村新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创建文化设施建设时要和流动设施相结合,例如文化大篷车、流动图书馆等。流动性设施可以扩大文化活动范围,节省文化投资。城乡文化活动的大力建设要体现在活动的制度化,互动化和经常化以及综合化。文化扶贫活动等一系列城乡文化发展需要形成一定的规章制度,按照制度和进程有条不紊的开展,同时要在城乡之间形成互动,将特色农村文化走出去,将城市文化引进来。所谓综合性则是经济与文化互通的体现,在文化发展传承的同时宣传政策,推广科技知识,与民同“乐”的同时与民同“富”。有了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便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根基。

上一篇: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中的意象表现分析 下一篇:新世纪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多元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