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标行得通吗?

时间:2022-06-04 01:47:53

高中语文课标行得通吗?

2002年出台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送审稿)》(以下简称“高语课标”),其目标之宏伟,构想之大胆,设计之新奇,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它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描绘了一幅理想主义的蓝图,但由于严重脱离实际,这幅蓝图难以变成现实的大厦,而只能是停留在纸上的空中楼阁。

高语课标严重脱离了基础教育的实际。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学段,高中语文教育仍属基础教育范畴,并非专业教育。高语课标不仅以必修课的形式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在“新闻与传记”“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选读”“社会、思维与语文”及“语文综合应用”等专门领域,都要有相当的造诣。

在这些专门领域,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知识,阅读大量(或相当艰深)的作品,还要有相当的评价能力和创作能力。如“小说和戏剧”这个模块,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能进行辩证的分析,分辨精华和糟粕,作出科学的评价”,“学写文学评论,能力求表达出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叙事方式、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不同角度解读小说、戏剧作品”,要组织文学社团,“对感兴趣的小说、戏剧进行专门研究”,还要“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写作小说、戏剧作品”。这就是说,学生既要成为“小说与戏剧”的研究者,还要成为“小说与戏剧”的创作者。其他选修模块都有类似的要求(恕不一一摘引)。这样的要求,即使是专门研习语言文学的大学中文系学生也嫌太高了,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何况是对还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呢?显然,高语课标完全忽视了高中语文的根本属性――基础性,竟然以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强加于高中语文,这是高中语文无力承担也不应当承担的。

高语课标也严重脱离了高中语文教学计划的实际。根据国家制订的教学计划,高中语文按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高一每周5课时,高二、高三每周4课时计算,总共只有468课时,除去平时的复习考试和毕业前的总复习,实际能用来授课的,只有400课时左右。也就是说,高语课标规定的每个模块,要在36个课时内完成。下面我们来具体剖析一个模块,看能否在36课时内完成。

例如高语课标推荐的选修课程“唐诗鉴赏”,看看它所提出的六项要求和所需的课时吧:

①“选读唐代不同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的代表作品”――唐代的诗人数以千计,唐代的诗作数以万计,从中锁定15位能涵盖四个时期的重要诗人、平均选取每位诗人的代表作品10首,共计150首,该是很低的要求吧?以每课时学习3首的速度(达到一般理解,效率不低)计算,需要50课时。

②“对所读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独立的评价”――如果要求对所读的所有作品都有“新的发现”,都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独立的评价”,且不说学生的能力是否达得到(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达不到),单说要查找、翻阅、摘抄相关的资料,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吧?就算每首作品只用1课时,那还得花去150课时。

③“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构思、意境、意象、语言、节奏、修辞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要达到如此专业化的要求,学生该要多少时间来历练啊!这历练的时间姑且不作计算,仅就相关的知识总还要花时间学习吧?那么,再加上20个课时不为多吧?

④“了解有关诗词格律,运用诗词格律知识赏析唐诗作品”――诗词格律可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学问,不但要了解还要运用这些知识,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有几人能够办到?姑且不说难度了,单说学习这些东西要花的时间,再加上30个课时不为多吧?

⑤“联系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了解唐代诗歌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对唐代诗歌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特色有初步的感受”――要把握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和唐代诗歌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这不仅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的“史”书,还要大量阅读除唐诗以外的古代诗歌作品。就算读三本“史”书和150首(唐诗以外的)古代诗歌,再加上80个课时不算多吧?

⑥“结合有关的‘诗话’(如《历代诗话》等)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对于所读的唐诗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就算此处要求的“评述”可与第②处“评价”重合,仅阅读“有关的‘诗话’”和“相关资料”,也要花不少时间吧?那么,至少还得加上20个课时。

以上六项,共计350个课时,几乎达到了原定课时的10倍。这还只是就一门选修课所作的最谨慎的估算。其实,每个“模块”(包括必修和选修)都要大量超支时间,把这些超支的时间加起来,将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不会少于2000课时吧)。这超支的时间到哪里要?能向课外要吗?显然不能。语文只是高中开设的十几门功课中的一门,高中学生除了学习语文外,还要学习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劳技、体育等学科,其中多数学科都有相当的课外作业。学生的课外时间本来就十分有限,在各学科的“瓜分”之下,早被抢得一干二净了,还哪有那么多时间留给语文?何况语文的胃口也太大了。

高语课标还严重脱离了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高中语文教师,就全国而言,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学历不合格者(未达到大学本科)还为数甚多。即使达到规定学历者,也不可能在高语课标涉及的各个专门领域都有较高的造诣。因此,能胜任高语课标所要求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将是极少数,而不能胜任的则是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高语课标的要求不就落空了吗?还有学生,虽说通过小学、初中9年的语文学习,打下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但这基础还非常薄弱,远远没有达到能够独立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要求。除了极个别的学生之外,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学生),初中毕业还很难大方流利地运用口头语言来表情达意,还很难文从字顺地运用书面语言来叙事状物,还需要在高中阶段继续培养其最基本的语文能力。面对这样的现实,高语课标一味地拔高要求,除了让人望而生畏之外,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另外,高语课标也严重脱离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高语课标中多处可见“利用多媒体”,“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用电脑进行文稿编辑”等要求,这固然合乎时尚,但不妨具体调查一下,除了城市的部分学校和少数家庭外,广大城乡的学校和家庭,具备这样的条件吗?

总之,这是一个严重脱离实际的语文课标,是一个将给语文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灾难的语文课标。面对这样一个课标,不禁使我联想到上世纪50年代“”的神话,惨痛的历史教训还记忆犹新。没想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党和政府大力倡导“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今天,这个堂皇问世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政府文件――课程标准,竟然如此“离谱”。我又不禁要问:这样一个课标是怎么样制订出来的,又是怎么样被审查通过并已开始付诸实施的?我想,只要稍微有点责任心,稍微有点实事求是的作风,稍微作点调查研究,也不会“离谱”到如此程度吧?

上一篇:不该遗漏的设计 下一篇:对当前高中语文课改几个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