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心理探析

时间:2022-06-04 02:05:15

中学生写作心理探析

【摘 要】写作心理是指从事写作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从中学生写作实际来看,写作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观察、想像、思维等。它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本文主要阐述了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以及指导作文的心理特点。

【关键词】写作心理 动机 开放期

一、学生写作心理特点概述

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是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本质情况和一般趋势。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且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写作的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学生在写作方面表现的心理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有不同的心理需求。

一是开放期。大致从初一到初二上学期。这个阶段,学生囿于生活范围和认识水平,作文在内容和手法上虽比小学有明显长进,但仍保留着小学作文的某些明显特点。这个时期,他们既活泼开朗、稚气十足,又大胆、热情、纯真,思想十分活跃,写出的文章也乐意给老师看,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模仿,喜欢想像。因此,写作练习的方式宜灵活多样,可以练习仿写、改写、扩写等,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

二是闭锁期。大致从初二下学期到高一上学期。这个时期,学生的身体成长进入第二高峰(第一高峰从出生到一岁左右)。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认识能力的增强,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主要求,开始变得“深思熟虑”了。他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命题作文,他们希望摆脱大人的束缚,常喜欢独自写日记、书信,写一些有关理想、志向、生活、友谊的随笔、杂感,对议论文的写作开始产生兴趣,也能见事议理,谈出个人的见解。因此,写作练习应有表达的深度,多写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三是“断乳期”。大致从高一下学期至高三。这个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比较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心理上的“断乳”,成长为青年了。他们在心理上表现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成人感,思维方式也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他们开始以自己特有的观点、态度体验生活,探索人生道路,课外阅读范围更广,喜欢评论国内外大事。他们关心文艺动态,争论电影、电视、小说,评说影星、球星,关注世界风云―很有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这正是培养、提高议论能力的时机。因此,写作范围可以更广泛,气魄更大些,内容要求应具有一定的深度,以满足他们的写作欲望。

二、学生写作心理与其他语文活动心理的差异

写作与阅读的不同心理特点。阅读的一般心理过程是:先感知具体的文字材料,进而由文字材料进行再造想像,使其反映的事物在头脑里复活起来,再对这些事物及其联系进行思索、消化,以认识其体现的思想感情以及文字技巧。而写作的心理活动则与此相反:首先,审视写作命题或提供的材料以确定文章中心;继而依据中心来搜寻记忆仓库中的有关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思考加工,去粗取精;最后,考虑用相应的形式具体表述。其心理过程和阅读呈逆反方向发展。

三、优生写作心理特点

1.兴趣浓厚,充满信心

优生喜欢写作,盼望上作文课。作文课上情绪好,兴致高,精力集中,对于写好作文充满信心,常流露出跃跃欲试的表情和成功的喜悦。一名优生在同教师交谈时说:“一周的课,我最喜欢的是作文课,不管是指导课还是讲评课,我常常沉浸在异常兴奋之中。有人说作文是苦差事,而我却认为苦中有无穷的乐趣。我坚信勤练笔,就会不断提高,而且对写好每篇作文总是充满自信。”

2.动机明确,富有创造

优生对作文有明确的动机,坚持自觉练笔,富有进取、创造精神。写作中,他们不满足现有的构思,而是用心寻找最优化方案。一名优生写自命题作文,内容反映父母对子女理解不够,一味望子成龙,过多地包办限制,引起子女的反感。开始,她拟好了题目叫《妈妈的苦心》,但觉得太直,不能引人深思,随后改成《两代人》,又觉得太大。她反复思考,为什么父母不理解我们呢?两代人之间似乎被什么东西挡住了,使彼此之间有了隔膜。她脑子里闪过的是一堵无形的墙将两代人的思想隔开。于是,她将题目改为《墙》,形象、含蓄地反映了要消除两代人的思想、感情上隔膜的愿望,运用了特征迁移,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

3.呈开放状态

优生作文从不遮遮掩掩,草稿和作文本常摊在桌上,别人要看他们的习作,便慨然应允,因而优生的作文读者面很宽。初稿刚写成,就有同学借阅;修改草稿时,水平相近的同学又乐于互相切磋;经过教师品评,又在班里推荐,于是读者扩大到全班,有时会传入别班,甚至全校。这种开放状态,不仅使习作者得到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得到启发与教益,而且会使他们对写作信心倍增。

四、后进生写作心理特点

1.兴趣淡薄,常为“无米下锅”而苦恼

后进生对作文没有兴趣。学生对写作的甘苦体会不深,使之对作文兴趣淡薄。因此,他们很少考虑积累材料,不善于从日常生活和课外阅读中广泛搜集写作材料。作文时,常为“无米下锅”而苦恼。不少后进生见了作文就怕,想起作文就愁,以至完全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有经验的教师很注意引导他们熟记一些警句格言,背诵一些精彩语段,写观察日记,编论据手册。他们一旦用自己的“米”做成饭,写作兴趣便会日渐浓厚。

2.意志力弱,没有养成好的写作习惯

后进生无论在观察生活、积累材料方面还是在课外练笔方面都缺乏持久性。一曝十寒、忽冷忽热是他们的通病,即使一篇文章,也是草率从事或虎头蛇尾,明显地表现出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特点。他们也准备了课外练笔本,但多是有始无终。动笔写作,不列提纲,认为麻烦;作文完成,从不检查、修改,也不愿意及时总结。这些不仅反映出他们的意志品质比较差,也说明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善于诱发开导,立规成习,在写作的实践中,让他们逐渐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养成好的习惯。

3.呈封闭状态

作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造成了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他们写作时总是遮遮掩掩,写好之后也从不拿给同学看,教师成了他们作文的惟一读者。当然,他们轻易也不看别人的作文,这并非不愿学习别人的长处,而是怕别人以看他们的作文来作为交换条件。因而,他们的习作活动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如果教师让他们在“作文后记”中谈谈对自己的作文的看法,他们往往给自己的文章贴几条标签而没有具体分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作文和写作心理进行评价,方法可以是师生交谈,亦可给题目作文。通过自我评价,会使他们明确方向,克服缺点,不断前进。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一项长期、耐心、细致的工作,它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其中,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深入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作文是创造性的劳动,作文教学也应当用创造性的认识和方法开拓前进。

上一篇: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