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

时间:2022-06-03 07:02:32

网络“微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

当前,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影响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转型,正向“微时代”迈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策略:要依托网络平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微能力”;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微旋律”;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客体的“微自律”。

网络“微时代”语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

当前,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影响下,中国社会正在经历深刻转型,正向“微时代”迈进。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学习新知识的特质。面对“微时代”挑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不能仅仅被动地去认识、接受和应对,而应主动思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策略。

一、应对“微时代”挑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微能力”

在网络“微时代”语境下,网络平台的兴起为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方式、新视角和新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要实现自身的创新,适应“微时代”的新特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微能力”。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学科、信息素养与感召力

在网络“微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对教学主体提出了比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更高的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其掌握扎实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还要求他们有着较高的信息素养与感召力。因此,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网络“微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具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只有具备了以上信息素质,才能真正成为网络“微时代”语境下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而增强其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进而增强其吸引力和感召力。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技术操作与运用能力

网络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网络世界的出现,提升了人类的认识能力,为主体进行信息获取、思想传播等方面提供了便利。较为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熟练掌握网络交流与沟通技术,充分运用博客、微博、网络论坛、BBS等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心理调适等教育活动。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熟练网络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即学会灵活运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在网上获取及时的思想政治信息,并运用网络终端提取、阅读、吸收、存贮、回应信息,为深入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信息基础。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加强信息和网络参与技术,要掌握建设网站开发维护以及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制作并推广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在网上开展正面的思想政治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网络舆论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学术界对于“网络舆论”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谭伟认为:“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海量信息容易导致信息“泛滥成灾”,网络舆论的观点如果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一致,网络舆论就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开展;反之,就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成效。因此,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网络舆论引导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不具备硬约束力。网络舆论引导要发挥作用: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要实现从“灌输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着力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机制。第二,要实行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创建一支精干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将舆情引导和价值引导有机结合。第三,要实行网上引导与网下引导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现代网络信息交流方式,灵活运用“疏、导、堵”等方式,增强网上正面声音,保证网上信息的导向和质量。

二、应对“微时代”挑战,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微旋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网络“微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根据当前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有目的、有步骤地将主流价值观输送给受教育者,唱响主旋律。

1.面对“微思潮”,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主导性

新兴传媒、互联网和通讯工具等现代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西方社会思潮向中国传播提供便利条件。社会思潮是指“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近年来,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新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在我国的影响不断扩大。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长期接触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导致有的大学生价值观偏离正确轨道,甚至产生对社会主义信念的怀疑和动摇,使思想政理论课教学效果式微。

诚然,西方思潮向中国传播是一种精神污染。然而,对于各种社会思潮,我们绝不能只是简单、粗暴、蛮横地贬低、排斥或一味地予以否定。况且,任何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是纯粹的,“任何一种价值原则(信仰)都不可能在社会中得到完完全全、彻底地贯彻,而总是需要其他价值原则(信仰)的平衡或抵制作用,这是社会意识本身的多样性和辩证性所决定的。”多元意识形态正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宽容,所以,一个社会中会有意识形态的多样形式,也会有多种类的社会意识形态。但是,“多元社会如果仅仅是多元而无某种内在的一元,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是真实多元而是杂多,这个社会就不是凝聚的而是离散的,多元以某种一元为其内在规定。”所以,要依托网络平台,维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心目中的主导地位,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多元意识形态的格局。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利用网络平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多样化社会思潮进行平等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对其他西方思潮既不能“俯视”,也无需“仰视”,而应“平视”;对马克思主义既不能“自大”,也无需“自卑”,而应“自信”。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依托网络平台,批判吸收其他社会思潮的科学合理的成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用,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依托网络平台,依据社会时局与社会事变的产生发展,及时大量收集各方面的相关真实信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多样化社会思潮有效预测机制的研究,实现对其他社会思潮的疏导与引领,唱响主旋律。

2.回应“微困惑”,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解释力

新世纪以降,中国社会步入急剧变迁和快速发展的时期。“急剧的社会变迁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不同利益主体对发展与变迁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对公共资源分享的诉求日益强烈;利益冲突有时变得更加尖锐,利益表达有时变得更加无序,利益的实现有时也变得更加极端。”在网络传播与发酵之下,传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日益式微,新的且为社会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尚未建立,导致欲望的膨胀和角色要求之间的紧张致使人们处于失范状态,严重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与吸引力不仅是由于其内在逻辑的严密性,更是因为它能回答现实问题。在当前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大学生“立言”的有效性,唱响主旋律,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容上能够适应网络话语环境,增强理论与现实的契合性,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涵盖性、解释力、说服力。这就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回应时代课题,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社会中的话语权。

在网络“微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必须与时俱进,实行理论创新,直面回答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解决大学生的种种困惑。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在网络“微时代”,新情况与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新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提炼,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热点问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和解释。因此,只有立足于大学生网络社会生活实际,解决其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与现实问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解释力,使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唱响主旋律。

三、应对“微时代”挑战,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客体的“微自律”

在身体缺席的网络虚拟空间中,网民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教育者也失去了现实世界的权威力量。因此,教育者要积极促进教育情境的自组织趋势,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客体的“微自律”。

1.内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客体的微道德,提升自我约束能力

网络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个体在网络道德活动中通过理性的指导,不断把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道德律令的过程。随着网络社会开放度、自由度日益扩展,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立足于大学生网络自律性的培养,要由“他育”型向“自育”型转变,使网络伦理道德的基本守则成为大学生共同遵守的内在自我约束。一是依托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是一个向内用功的过程,是其根据自身的道德需要,对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选择,并加以认同、接受,进而纳入自己的道德结构中,成为制控自己内在道德力量的过程。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网上自律能力,提高他们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能力,使他们遵守网络道德,增强网络自律意识,实现道德自律。二是依托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规范,且不断转化为其自身的主体意识,使道德自律成为其心灵的一种需要。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道德规范是以电脑网络技术为媒介,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准则。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实现要通过制定系统的网络行为准则,并积极推进网络道德与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充分自主、自决的条件下,履行道德义务,实现道德自律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转化。第三,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教育,道德主体需要在不断对自己进行道德约束的过程中,提高道德自觉性,实现自由与责任、权利的结合。其重点在于使道德个体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责任感与自觉性,形成较强的道德能力和品质,提高其自律意识和自制能力。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客体的微责任,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美国人埃瑟・戴森说:“网络赋予个人强大的权力,能够赢得全世界的观众,能够获取关于任何东西的信息。但是随着运用或滥用权力的本领日益强大,个人需要为他们自己创造的世界担负起更大的责任。”由无数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空间为大学生构建出新的公共生活空间。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大学生责任担当的心理压力。在网络环境下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自觉遵守网络规范。第一,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大学生负责任的信息与进行信息的再传播。第二,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言论责任。网络言论主要有网络舆论、网络普通言论、网络非法言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大学生确立公平、正义的责任意识,注意区分虚拟与现实,积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沉湎于网络虚拟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在虚拟社会中也要坚守社会道德准则,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第三,应积极开展网络政治参与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与参与责任。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行为的选择应以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前提,而应建立在服从整个网络社会的整体利益之上。

四、总结

当代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与交往场所,创造和发展着属于自己的网上精神文化空间。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运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塑造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总之,在“微时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必须正视现实,主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探索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谭伟.网络舆论概念与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5).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3]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4]高兆明.论社会转型中的道德信仰危机[J].浙江社会科学,2001,(2).

[5]郭建宁.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李汉林,渠敬东.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上一篇:许鞍华的“黄金时代” 下一篇:年假APP 旅游卫视的 “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