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美育研究

时间:2022-06-03 12:12:0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美育研究

[摘要]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良莠不齐的多元文化扑面而来,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以丑为美、美感缺失和审美弱化等共性问题。要解决这些共性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多元文化冲击对大学生美育的消极影响,进而提出以注重培养“五个能力”为主要内容,以社会文化、校园文化、舆论宣传、课堂教学“四位一体”为美育体系的应对策略,在多元文化错综交织的形势下,大学生美育策略探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多元文化 大学生 美育策略

[作者简介]李人杰(1973-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吉林 吉林 13202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专项“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JA08000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62-02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标志不是知识量的多少与知识面的宽狭,而是人格发展上的和谐与否。①美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它指向理想人格塑造,并在培养大学生理想人格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以丑为美、美感缺失和审美弱化等共性问题。要解决这些共性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多元文化冲击对大学生美育的消极影响,进而提出以注重培养“五个能力”为主要内容,以社会文化、校园文化、舆论宣传、课堂教学相结合“四位一体”为美育体系的应对策略,在多元文化错综交织的形势下,大学生美育策略探究具有特殊意义。

一、大学生美育的重要意义

文化审美能力是主体在感知基础上对审美客体及其内在意味的领悟和把握,这是一种感性与理性渗透的认识能力。审美就是人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解放人的精神生命,以完满的生命状态实现人的自由,使人的人格从分裂状态回归为应有的本然。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和进步的同时,也大大加剧了不利于自身的力量的产生。尤其是社会对科学和理性的盲目推崇,使得社会呈现给当代大学生的是一个刻板的无生命的工具帝国和技术世界,大学生的感性和理性愈加分裂,文化审美能力逐渐丧失,结果人就变成了“单向度的人”。②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审美需求不断提高,而片面追求工具理性的审美思维显然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第35条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③文化审美的价值就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为更好地培养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必须重视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大力发展美育事业,这既是21世纪的呼唤,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多元文化冲击对大学生美育的消极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文化的发展日趋多元化,并日渐成为当代大学生文化审美实践的主要客体。文化的多元不仅赋予了文化的丰富性,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物欲的过度膨胀及蔓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深层次的人性嬗变,即精神价值的消解。李西建指出:“人的生存根基和价值向度的丧失,将导致新的人性冲突和裂变,这似乎是最为根本的。”④相对于“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文化的多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释放五光十色的感性的同时,也容易使人沉沦于感性,失去审美和辨别的能力,从而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以丑为美”的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当代大学生都处在一个“美是奢侈品”的状态:市场拜金盛行、工具理性膨胀、自然生态恶化等,极大地弱化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以丑为美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大众文化把人的各种欲求以及满足这些欲求的中介――金钱财富――奉为上帝。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物质膨胀的大众文化氛围中,社会的浮躁心态、钱本位思想在某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许多学生眼里,斗富、显阔、被称为“潇洒人生”;把大款、大腕当作崇拜的偶像;金钱、别墅、宠物被看成辉煌人生的象征。这种奢侈之风正在污染着校园环境,污染着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劣性刺激和人格心理的严重影响,导致许多学生陷入拜金主义泥潭,金钱财富成了他们衡量人生是否幸福甚至是万事万物的唯一尺度,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只看到了金钱的价值,而忽略了人生当中真正的美。

(二)美感缺失

美应该是一个在内涵上更加宽泛的概念,不应该局限于人或物的外表,也不仅仅是单一的注重内在,当代的大学生对于美的理解,应该从全方位立体的视野去理解美、体验美、审视美。日益泛滥的大众文化过于平面化、感官化,过分迎合人性中的感性部分,因而它在解放人的感性的同时,却导致了感望的过渡释放与追求,在给人带来瞬间的感官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却导致了心灵的麻木和空虚。将外在美和内在美割裂开去谈审美的美感官能,结果只能导致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丧失应有的基本价值标准、理性判断能力,灵魂格调低下,更有甚者真伪不分,以丑为美,善恶不分,导致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二元分裂。

(三)审美弱化

文化商品借助大众传媒无孔不入,极为惨烈地吞食着人们的心灵,人们沉湎于平庸的娱乐和无聊的消遣之中,以暂时逃避日常生活的责任及其单调乏味的劳动。当今社会,无论是通俗文学、娱乐影视、流行歌曲,还是歌舞厅、录像厅、电子游戏厅乃至今年流行的网吧、迪吧、桌游吧等都是唯商品化、唯技术化、唯娱乐化,导致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丧失。大众文化使大学生们沉沦于感性世界,一味地追求感性享乐,失去对艺术和人生的审美关照。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美育的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美育的主要内容

1.培养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主体运用感知器官对审美客体直接选择和认同的能力。审美感受力是人欣赏美、创造美的基础。只有通过感受的大门,审美主体才能与美发生联系。我们周围的世界具有诗一般的韵律和节奏,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的宝藏,可是很多大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美,要么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要么一叶障目,不识泰山。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感知和领会美,这是美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⑤高校美育工作要抓住重点,美不仅仅是外表的绚丽,还需要内心的鉴赏与感受,最后外化为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2.培养审美理解力。审美理解力是主体在感知基础上对审美客体及其内在意味的领悟和把握,这是一种感性与理性渗透的认识能力。审美活动并非只有感性,还包括理性,但是理性不鲜明、不突出,只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影响审美感知、想象和情感的发生,以达到对审美对象蕴含意味的深刻把握。同志说过:“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⑥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理解力绝不能是在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大学生与美的事物进行大量的感性接触,在审美实践中自然生发开来,在互动中产生美的体验,以提高大学生审美理解能力。

3.培养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在审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想象力则促成了这种显现。审美想象引导人们体验生活中的美,丰富大学生们的情感世界,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动力,任何一种美的刺激,只要燃起学生们炽热的情感之火,心灵贮存的难以计数的美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美育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通过审美想象引导学生建立高远的理想,理想是想象力的航灯,它潜在地为想象活动导航,高远的理想可以引导大学生们的想象力朝高尚的人生旨趣方面发展。

4.培养审美鉴别力。审美鉴别力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美丑、善恶的直接判断。无可否认,现实世界并不都是美好的,高校的美育工作,一直在呼唤真、善、美,不停地鞭挞假、恶、丑,但是美与丑相对立而存在。“美”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丑”,这就需要高校美育工作把握美与丑的矛盾关系,循循善诱的引导大学生甄别、选择。正如法国文学家雨果说的那样:“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⑦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通过培养大学生们的审美鉴别力,使他们在五光十色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批判标准,提高分辨美与丑的能力。

5.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力是指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和美化自身的能力。当代大学生最不缺乏的就是创造力,东方人的含蓄掩盖了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高校美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认识自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东方式的含蓄,冲破它的束缚。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⑧高校要培养大学生以社会生活为审美创造对象,通过丰富的人生体验,创造自己的艺术人生,以此来提升自我的心理境界。

(二)整合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美育新体系

高校大学生美育一直备受关注,这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国家建设事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世界不在是一个封闭的容器,而是一个相互交融的体系,当世界都处在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这个体系中的部分不可能独善其身。高校大学生美育工作更不能像一个封闭的容器,而要像一个多媒体屏幕,向大学生展示美的社会文化、和谐的校园、多彩的舆论阵地、缤纷的课堂教学。

1.以美的社会文化启迪大学生心灵。随着网络、手机等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文化的呈现模式也呈井喷式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基于无线网络的媒体,承载着多元文化样式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应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善于利用无线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形式,用微博、微信等大学生喜爱的媒体“包装”中华五千年传统的文化经典,将美的社会文化精髓“润物细无声”地注入大学生的心灵。如开展“心发现・微世界红色微博大赛”等文化传播活动。面对“洋文化”要善于甄别,拨开“光怪陆离”的外包装,精炼出那些适合我国大学生学情的,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致的,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西方文化养分为我国当代大学生所用。

2.以和谐的校园文化协调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高校要把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作为一个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实践平台,没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就没有展示自己的舞台,相互之间就更没有发现他人身上的美的机会。高校美育工作要借助校园文化平台,渗透美育理念,创造丰富的机会,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身多样性的美。有的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展示了领袖的气质美,有的学生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了自身感性美,有的学生在科技大赛上阐释了创造力美学。以家庭文化为起点,以校园文化为过程,以完美融入社会交际舞台为最终目的,构建新的校园文化美育体系。

3.以多彩的舆论阵地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高校要利用好校园这块宣传阵地,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可以利用美术宣传展板,以绚丽的色彩折射有魅力的人格传奇故事,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传播励志典型人物事迹,利用共青团表彰大会等公开形式树立优秀大学生典型,倡导新风,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当代大学生美育工作,不只是高校责任,高校要做好校园宣传舆论引导的工作,而社会新闻媒体,电视电影媒体也要融入美育观念,要有主动意识,和高校的美育工作形成默契合力,织就一张舆论宣传的多维的立体网络,凭借校园、社会、家庭全方位的舆论引导,才会改变只有高校注重美育工作的势单力薄的现状,也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的美育工作才会有持续长久的实效。

4.以缤纷的课堂教学指导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生。开设适应时代需要的丰富多样的课程,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对人生之路怀有茫然的心态,人生的大方向和人生兴趣没有找准,专业课学得再好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理科生对文学艺术感兴趣,但由于自己的专业是理科,所以自身的文学艺术天赋无法被挖掘,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而文科生对设计制造发明有偏好,有动手能力强的灵气也无法被发现,结果学习兴趣全无。适时地开设适应时展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了解自身具备的优势资源,及早为自己的人生选准方向,做好规划。高校要在巩固传统课程的同时,善于用求变的眼光跟上时展的步伐,以科学原则为指导,以丰富的课堂教学指导大学生追求完美人生。

[注释]

①王咏梅.消费主义时代美育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作用[J].学术交流,2008(9):188.

②(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张峰,吕世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2.

③冉祥华.美育的当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8):42.

④李西健.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21.

⑤(前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24.

⑥.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5.

⑦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36.

⑧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徐小洲.高等教育理念与现实[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3]朱永新.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对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结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