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多元信仰整合的文化认同策略

时间:2022-10-27 11:23:32

大学生多元信仰整合的文化认同策略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受社会环境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结构出现了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之社会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与挑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多样文化发展繁荣的大背景下,探索文化的信仰教育功能,研究文化认同策略,是改进信仰教育工作的一种责任。

关键词:大学生;多元信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12-04

信仰是建立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之上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它对个体的生存状态乃至对民族国家的进步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其信仰问题既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而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倍受党和政府的关注。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新特点,这给信仰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个新问题,教育工作者既需要清醒认识大学生信仰的现实状况,又要努力探索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对策。

一、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及其对社会主义主导信仰的深刻影响

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专设了“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这一研究课题。林雪原带领的课题组根据大学生中流行的价值取向,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了1100名大学生,对四所高校学生的信仰状况进行研究,得出了详实可靠的数据。为了更直观地把握课题组提供的相关数据,更便于揭示这组数据所隐含的重要信息,我们制作了“大学生信仰调查数据分布统计表”。

该表将各个选项的调查数据按照比重大小进行排序,并对百分比数据进行实际人数统计计算。通过分析“大学生信仰调查数据分布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结论:

1.多元价值取向的增长削弱了共产主义信仰。统计表上的数据清楚表明,大学生的多元化信仰对马克思主义主体地位的冲击严重,虽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生人数排名第一,但在1100名学生中,仅有300名学生在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此外,“认为金钱最重要”的学生人数超越了“认为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学生人数,这说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给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巨大冲击,拜金主义超越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共产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不可能一劳永逸。从数据上看,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数合计为44.9%,小于分化出去的55.1%的比例。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居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已得到彻底巩固。从历史上来看,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始终处于建设、丰富和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当中,并在与其他思想意识的较量过程中,彰显其科学性与生命力。在深化改革、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再次受到了多元信仰的冲击。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低落,从一个侧面表明共产主义信仰的影响范围、主导地位都有量的变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3.社会环境变迁是共产主义信仰分化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激发了人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市场规则引发了负面效应,如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钱权交易等现象多了起来。西方文化的引进,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为低俗文化和敌对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些因素在客观上催生了多元信仰,大学生群体出现的“相信神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分散主义”和“官本位意识”是比较典型的表现。

4.人的多样化需求是共产主义信仰分化的主观原因。韦伯把人的行为总结为习惯行为、情感行为、价值理和工具理四种类型,理只是其中的一种。这是因为生活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人们每天都要面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又要追求个人精神生活的依托和满足。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考试、就业、婚恋、消费,是萦绕在他们脑海里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每个人面对这些问题时,由于个人阅历、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别,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对理想、对金钱就有了不同的感悟,一旦某一种认识对个人的作用时间长、作用强度大,就有可能诱发进而形成用以指导自己生活实践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

二、大学生信仰向多元化发展的基本特点与多元化趋势隐含的潜在风险

要想有效解决大学生信仰上存在的问题,就要对其信仰的基本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信仰状况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把握。笔者通过对大学生多元化信仰的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信仰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缺乏科学理性思维的多元信仰在潜滋暗长。大学生群体信仰的多元化,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正视和妥善处理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一些学生主导信仰不稳定,愿意去了解甚至尝试相信其他信仰。调查数据显示,有12.8%的大学生‘相信神灵’,11.9%的大学生‘相信星座’,17.1%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最重要’,13.4%的大学生‘认为权利最重要’,这些负面数据比以往类似题目的调查数据结果有较明显增长。”[2]在这段调查报告中,作者提出“负面数据”的概念,并指出负面调查数据结果较此前有明显增长。

2.理想信念荒芜群体是信仰分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教育者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大学生信仰多元的现象,目前大学生当中还大量存在“没有明确信仰”和“说不清”的“无信仰”群体。在研究“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课题时,课题组成员认为,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理解和掌握已经不是单纯的信仰维度的认识,而是个体对政治现象及其本质的领悟与评价,所以,对大学生信仰“有无”程度的考量,事实上是从信仰这样一个独特角度,对大学生的社会整体认知的判断。

从“大学生有无信仰的选择”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大学生中“有明确信仰”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36.8%,表示“没有明确信仰”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24.5%,“说不清”的占全体被调查人数的38.7%[3]。这组数据清楚表明,有明确信仰的学生人数仅占到总人数的1/3多一点,而且有明确信仰的学生人数是持多元化信仰人数的总和。也就是说,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学生人数只是36.8%的一部分,这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一个事实,即大学生群体信仰的分化冲击了共产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

1.承认多元文化长期并存是信仰整合的前提。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就是多元文化生长的沃土。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使得现代国家的具体文化现象愈加复杂。我们要以包容、尊重、欣赏和学习的态度看待民族多元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对多元文化深入把握才能综合创新,“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半瓶醋是不行的,要使两个半瓶醋变成两个一瓶醋。”[8]“这不是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是指基本理论,这是中外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9]在20世纪50年代的这一论述,对于我们当下以理性、开放的气度对待国内外多样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健全先进文化的认同功能是信仰整合的基础。之所以提倡以文化整合多元化信仰,是因为文化常常与文化创造者和习得者的认同感密切结合起来,形成特定的“文化认同”,成为个人或者集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加强彼此的同一感,以凝聚成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群体的标志。简单地说,文化是给予一群人身份认同的依据,从而使这群人知道“我是谁”。在文化与价值领域确立主导性、核心性的内容,是文化发展中的根本要求,亨廷顿之所以倡导“没有一些意识形态,只有一种意识形态,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宿命”[10]。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要想有效地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在多样化文化生态中的主导地位,就要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样的价值生态中的“核心”意义,以这种主导性与核心意义吸引、凝聚、引领多样化的文化与价值。

3.提炼先进文化培育共同理想是信仰整合的根本。在争取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主流文化必然处于优势地位,然而主流文化未必是先进文化。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研究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研究信仰的精神文化品质和精神生产过程,研究古今中外信仰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研究信仰传播的有效途径,培育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和共同理想,通过丰富、鲜活、生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展示和涵溶现代背景下信仰的新视野、新内涵和新价值。只有经过这种历练与琢磨,社会主义文化才有可能成为反映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从而影响社会成员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4.以先进文化带动多元文化整体推进是信仰整合的基本战略。从文化价值的整合角度来说,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既有积极作用,也会带来消极后果。文化共通的意识形态性是多元文化支撑主导性文化的基础;多种价值取向的存在,也常导致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开展文化建设,要树立“整体推进”意识。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在综合的、整体的意义上发展文化,而且要在它们之间形成融洽的和协同的关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创建能面对复杂挑战和需求的动态的和有机的整体。

5.建立完善的文化育人生态环境是信仰整合的丰硕成果。有专家指出,信仰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是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持多元信仰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这是一个在多元信仰交锋与碰撞中探寻前进方向的群体。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崇尚科学、喜爱新鲜事物的特点,因而,这个特殊群体的信仰形成过程,客观上需要一种集“科学理性”和“文艺魅力”于一身的先进文化的指引。解决大学生群体信仰多元化的问题,需要突出信仰教育的文化内涵,树立“以文化人”的观念,营造出文化育人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扭转局面,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多元信仰交流与碰撞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依托,没有“科学理性”的指引,没有“耳濡目染”的熏陶,没有“和而不同”的境界,共产主义信仰是不容易占领主阵地的。

总之,“文化重在建设”。落实文化整合策略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先进文化体系的构建,它包括科学理论、正确舆论、民族精神、优秀作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和现代科技等资源的综合调配。

――――――――――

参考文献:

〔1〕〔2〕〔3〕林雪原.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前进,2010(7):41.

〔4〕〔5〕刘天才.论信仰教育的模式[J].理论导刊,2005(4).

〔6〕叶书宗.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就青年学生的情绪呈苏共中央的报告.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1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49.

〔7〕蔡特金.蔡特金回忆录(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3.

〔8〕〔9〕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2,82.

〔10〕塞缪尔・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29.

上一篇:“温故”促高效 下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