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时间:2022-06-02 09:57:12

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摘要:随着经济转型时期的到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条件。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必须运用灵活的手段。将显性道德教育和隐性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社会主义 道德教育 显性 隐性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历史新时期,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封闭半封闭的状态转变为对外开放的状态,由粗放型的社会发展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形态的社会转型,它的转变是一定要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之中的,而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社会的转型同样要反映到社会主义的道德之中,也必然促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必须适用时展的要求,以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一、转型时期加强高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转型有利于道德主体的个性凸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自我意识、价值选择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必然使人的道德生活发生相应的变化,使道德主体的人具有了一种开放性、前卫性、独立性。在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之中。社会个体即道德主体与国家或者集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单向型的关系,即道德主体对国家或者集体具有相当程度的依附关系。由于国家或者集体对个体的生产甚至生活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包揽色彩,结果使得道德主体在无形之中就失去了其独立性,也在无形之中放弃了自己的自由选择权。这样的道德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够凸显自身的个性色彩的。“社会个体的发展普遍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出现问题时只是消极、被动地‘等、靠、要’,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自我负责精神,习惯于一切依赖国家、单位和集体。这样的社会个体主体意识严重失落,道德个体的人生坐标完全立足于集体和社会来建立,个人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绝对的集体主义是个体道德追求的主旋律,忘我和奉献是个体价值选择的根本特征,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是普遍社会个体的生存状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以追求自主、创新、盈利为目标的经济,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一特征决定了道德个体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克服计划经济环境中的那种消极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因此,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创造性地去开拓市场、应对挑战。“市场经济是在价值规律支配下的自由经济,人们可以在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自由选择、自由决策,这决定了社会个体拥有个人自由,能够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市场经济是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公平经济。人们的社会贡献与社会收益基本一致,这决定了个体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地肯定和弘扬,个体权利、权益能够被尊重和维护,社会个体有条件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也同时使人们在道德生活中实现了由依附型人格向独立型人格的转型,使道德个体独立”。道德个体的独立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是封闭半封闭型社会环境向开放型社会环境转变的标志,是道德个体彰显个性与完善自我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文化多元与价值多元的标志。

(二)社会转型必然对道德个体带来负面影响

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道德个体的外化与张扬,有利于其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但与此相伴而来的,是社会个体的道德约束力放松了,道德越轨、道德失范等负面现象也表现出来了,甚至还比较明显地增加了。

首先,道德心理失衡。道德心理失衡是指道德心态的迷乱、浮躁,用功利性、利己性的标准来评判道德行为,甚至是“没有明确的是非公断,该批评的不批评,该发扬的不发扬,善行得不到应有和及时的褒奖,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却由于缺乏公众的有效监督。也不能得到强有力的制约”。这样的道德评判标准,严重背离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甚至是对传统道德的肆意抛弃,也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严重扭曲。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关于“女大学生是否应该嫁给黄世仁”的讨论表明一些人已经由上世纪40年代对群众疾苦的同情,演变成现在对金钱与权力的膜拜。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它表明,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格格不入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背道而驰的。尽管这种情况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它毕竟是对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一种偏离,不利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规范发展,不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道德行为的功利化倾向。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这种转型或者转轨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如用人唯亲、用人唯钱、公款吃喝、损人利己、假冒伪劣、学术腐败等。道德行为的功利化倾向,是道德心理失衡的必然结果,是失去自律与他律的扩张性道德行为,是一种裸的利己主义表现形式。“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一些社会主体与个体,往往充分使用自,强化自身利益的决策、维护与获取,导致功利化倾向,有的甚至突破法制、道德规范,滋生‘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淡化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这种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道德的价值取向,不仅从社会层面广泛影响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的价值认同,使高校德育效果受到冲击,而且竞争在高校的展开也使道德出现功利化倾向”。

社会转型必然引起社会道德的发展与变化,而这种发展与变化既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机会,又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就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已经显得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发展意义。

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显性与隐性的有机结合

高校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一种提升人的品味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塑造高尚灵魂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贯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最终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一)显性教育

所谓显性教育,即是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熟记,试图以此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当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教育大学生,引导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因为它是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而高校德育课程更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除此以外,还应该加强文明道德风尚教育。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促进人际和谐,用和谐的眼光审视世界。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事物,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当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显性道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理论宣读,“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即一种认识事物、创造理论、发展理论的方法,从方法的实际运用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从方法的训练中达到对理论的深化”。

(二)隐性教育

所谓隐性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一种无意识教育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教育者为了改变当前受教育者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况,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隐藏教育主题和教育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文化、娱乐、舆论、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潜移默化地接受预先所设定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方式”。

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当今世界外部思想意识形态挑战的需要。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凭借其经济、科技与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优势,通过所谓民主、人权、文化、宗教、民族等问题,向他国青年人大肆兜售所谓的西方文明、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人权高于”、“人权无国界”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此可见,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涌入国门,同时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卷土重来,这些东西严重危及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甚至严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动摇社会主义的道德基础。因此。面对浪潮汹涌的西方意识形态侵略,完全依靠显性的道德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加强显性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全方位地开展隐性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高校隐性道德教育首先表现在培育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而这种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则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刊、广播、征文、诗歌朗诵、技能比赛、文学团体等一系列的活动之中。通过这一系列具体的活动,逐步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健康的阳光的人格,树立其服务于祖国、服务于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高校隐性道德教育还表现在充满朝气的班集体建设,培育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运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培育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最终达到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这一教育目的。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只是教学理念上的分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显性教育可以运用隐性教育的形式承担起来,而隐性教育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完成显性教育的任务。这两者不是互为对立的,而是相得益彰的,德育工作者必须灵活地运用这些教学手段。

三、结语

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适应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发展的必然逻辑。这种道德教育必须综合地运用显性与隐性两种手段,才能最终达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一教育目的。

上一篇:字幕翻译作为翻译教学媒介的价值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现亲和力的心理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