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与作文教学目标关注

时间:2022-06-02 06:51:09

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与作文教学目标关注

高考作文题每年都是吸引公众眼球的焦点,而2008年高考作文题,注定使社会重视度又上升到一个新层面。这不仅由于2008年国家发生了许多大事而非同寻常,更由于在这一个年度,以“新课标”为实施对象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进入了高考考场,接受新教育模式下目标达成的检测与评价,同时也是首批“90后”孩子在高考考场上集体发言,首次代表一个年龄段的人作集体人格亮相。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度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与往年比,有了较大变化,应该对我们今后作文教学的目标关注有一定的启迪。

变化的标志是,无论是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的各省市卷作文题,都不约而同地趋向于考生公民意识的展示和传递公共责任担当的文化本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现实,关注人性,关注生命,关注普世价值与社会公德。比如,四川卷的“坚强”及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等命题作文、全国(陕西、山西、广西、河北、河南)卷的话题作文,命题意图直指“汶川大地震”;海南及宁夏卷“放飞小鸟”的话题作文、江西卷“洞庭鼠害”的材料作文、重庆卷要求考生就“自然”一词的义项铺衍成文,命题意图关涉“环保”;辽宁卷的材料作文以及上海卷以“他们”为题的命题作文,着眼点放在树立社会公德意识,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上;而全国2卷“老鹰与海龟”的材料作文,福建卷的“饮料之味”的情景作文,江苏卷的“好奇心”、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天津卷的“人之常情”等命题作文,均旨在发掘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悟人性,体认人的正确的处世智慧。通过这些作文题可以看出高考作文的命题走向――“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维度要求,将会越来越突显。

对于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走向,目前的评价意见很不一致。持“异议”者的观点主要为:高考作文只是对考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考核,无须强行赋予其过多的时代意义,作文只不过是语文试卷中的一道试题,根本没必要将其拔高到检验整个国民教育水平的高度;提倡一种框架内、体制内的命题式写作,会导致学生简单趋同某一社会意识,并习惯于“政治话语”的模式表达,不仅限制了学生自由思想与自主表达的空间,而且会助长考前“押题”之风。

说高考作文就是对考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考核,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并且是过时了的课程目标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课程目标”中,要求“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高考并非一种形成性“过程评价”,而是针对考生以前全部学习经历的阶段性“终结评价”。基于“新课标”的视角,高考作文,是对考生作综合全面的“素养”考查,不仅仅是评价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更包含评价学生平时有多少人生积淀和生活体悟,文章能体现学生有怎样的审美境界、有多少创新意识与发展潜能……而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是,要评价学生作文中的思想与情感――学生对“先进文化”、对普世价值及公共道德的认同度,其视野襟怀是恢弘还是浅小,其情怀是高尚健康还是平庸卑下。文为心声,一篇高考作文虽在短时间内速成,其实能反映考生的个体人格面貌。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的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使人作为社会的人得到充分的发展”①,公民素养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必备条件,而高考具有“甄别”和“选拔”功能,又对日后的教学行为起导向作用,因此,从社会需求、从国家的文化构建和未来发展而言,高考作文必然承载着“过多的时代意义”,语文教师们也必须树立这样的课程目标意识。

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走向,还反映出对前几年的作文命题视点及学生作文倾向的反思与纠偏。时下多元化社会中的中学生作文,实际情况是并没有过多的“框架内、体制内”的模式写作,反倒是“迷失于诗意”之中为普遍现象――动辄“起死人于地下”,无论什么样的作文题,语文教师们总要目迷鹿马于“批量化”的李白、杜甫、坡、李易安、牛顿、爱迪生……规避现实世界的苦难与不公,无视丰富而鲜活的社会人生,学生为写作而写作,只好乞求古人,乱掉书袋,无病。脱离生活而导致精神贫乏,缺少悲悯情怀和满腔热血,才真正是学生不会独立思考和创意铸语从而陈词滥调盛行的症结。正因如此,有评论者认为,高考作文转向公民教育是一种进步,让考生“在考场之上,在人生的重要关口,以精神高度集中,态度极其负责的状态去审视这样的人生命题,其价值意义不言而喻”②。

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走向,更体现出一种优良教学传统的返归与承续。重温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观,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程改革中的作文教学目标。叶老强调作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他说:“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的实况。”③叶老认为作文应立足于“应需”――“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④。关于作文教学的目标间关系,叶老认为“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实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佳”⑤。在“新课标”的视野下,作文教学与其他教学行为一样,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而叶老也早就指出,“盖文之所载者实质,而文之所以成者方术也。质之不存,术将焉用?昧乎此而但以作文练习作文,不及其他,其卒无成效……专务形式方术,以文篇之峭拔波折,字句之研练雕琢,为作文之进步,而于内容实质转无所措意,亦舍本逐末矣”⑥。叶老的思想启示我们语文教师,在今后的作文教学行为中,如何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建构,将所有自然的、社会的和人自身的的知识,纳入学生的生活情境,注重由“知性”到“质性”,使其对生存世界形成整体的理解与把握,形成合乎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的“素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阐述,方为作文教学之“道”。

当然,学生思想情感的建构生成,并不能靠“灌输”与“告诉”,而有赖于学生的内省。新“课标”强调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强调精神的“遇合”与“对接”。因此,教师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弘扬“事事关心”的优秀文化传统,让学生通过对人类、对社会,对个体生活经验的体验反思逐步完善思想情感。近日在网上看到一位考生家长评论全国卷作文题的贴子,认为“没有悲悯情怀的所谓优等生”“只关心升学率不关心国事的学校”一定会被这样的作文题考住,所以“再繁忙的学习也要挤出时间来关心国事”,“再大的考试也要把国事关心了再说”;该家长还认为,面对惨烈的灾难,“作为一个国人,你漠然置之,就算是学问好,又会有什么用途”!这位家长的贴子,可以代表社会对我们作文教学目标关注的要求与呼唤。除此之外,平时模块教学中的教科书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涉及“珍惜青春”“人生预设”“如何获得教养”“为什么要热爱故乡热爱祖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生命”“反对战争祈祷和平”“牺牲与殉道”“文明对话”“灵魂与人性”“亲情友情爱情”“英名与事业”“科学精神”“直面人生”等诸多“宏大话题”,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专题的意义,调动一切手段让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灵魂的创造性提升与内化。

2008年毕竟是一个特殊年份,高考作文命题涉及时事热点,也不可能是常态,否则确实会助长考前“押题”之风。但今后的高考作文的命题视点,偏重于检测考生的价值取向、精神涵养、情感意趣和公民意识,必定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大趋势。还是鲁迅说得好:“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出来的都是血。‘赋得革命,五言八韵’,是只能骗骗盲试官的。”⑦那种妄图以纯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作文“应试”水平的认识与做法,必须加以剔除;学生高尚灵魂的塑造、正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则必须作为我们作文教学中的目标关注点而得以强化。

参考文献: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66年版

② 单士兵《高考作文转向公民教育是一种进步》,《广州日报》2008年6月10日

③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④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⑤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⑥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⑦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225002)

上一篇:《屈原列传》教学札记 下一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