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学札记

时间:2022-09-22 09:14:05

《屈原列传》教学札记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大都是“寓论断于叙事”,至多在传文结束后加上“太史公曰”这一固定的形式对所传之人与事进行述评。《屈原列传》则叙议结合,以议统叙;以议评人,以议述志。明代古文家茅坤说它是“以议论行叙事体”。以下是本人在教学本文时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知人论世,讲清背景

时代背景,有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之分。讲清背景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地领会课文,同时使他们开阔视野并从而获得更多的文史知识。就本文而言,必须讲清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司马迁创作本文的时代背景。

屈原生活在社会变革激烈的时代。他有进步的政治理想,想为楚王做一个政治上的带路人。《离骚》中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要振兴楚国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他洁身自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语)。在《涉江》中他写到:“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他关心民生疾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探索着救国救民的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但是,他的正直不为邪恶势力所容。“忠而见疑,信而被谤。”他的忠诚不为昏庸的楚王所察。他被疏远,遭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以死。可贵的是,他决不向黑暗势力屈服,他以自己的死,实现了他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诺言。讲清这样一些时代背景,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屈原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精神,也有助于我们帮助学生理解司马迁对《离骚》以及屈原的评价。以上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汉武帝天汉二年,李陵兵败,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处于无奈,他必然会寻找机会报答汉朝。适逢汉武帝问及此事,司马迁便陈述己见,“欲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报任安书》)。谁知这招来了横祸。司马迁遭受了残酷的非人道的刑罚。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惜一家之言不成”(均引自《报任安书》)。他正是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为了自己的事业才活下来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从古代圣贤的遭遇中得到了启示。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笔端,注入对自己笔下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写之中,发泄于对所传之事、所传之人的描写之中。了解了这些写作的时代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文“以议统叙”的特色,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离骚》的分析评价,能更好地品味饱含激情的语言,也才能真正领会《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语“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的内涵。讲解背景时,可与学生一道回忆旧知识(如《涉江》中的有关片段),可用讲义的形式印发有关新的内容。这样真正起到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使学生增加文史知识的作用。

二、 比较阅读,突出特色

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叫做比较阅读。有比较才有鉴别。其作用在于通过比较,看清读物内容或形式上的相同点和相异点。这样我们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在教学《屈原列传》时,我紧紧抓住本文不同于《史记》其他篇目的“寓论断于叙事”而是“夹叙夹议、以议评叙、议中寄情”的特色,设计了以下几个思考题:

1. 本文与《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相比,有无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有无扣人心弦的场面?有无细腻的对于人物形象、动作神态的刻画?

2. 在选材上,本文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切入点有何不同?

3. 表达方式上,本文与《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有何明显区别?

4. 以上这些差异固然与有关屈原的史料不足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上述问题的思考、讨论,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们就很自然地掌握了本文粗线条勾勒人物,纵剖面选择材料,以议统叙、以议绘神的特点。在教学中,除了用上述两篇风格不同的文章作对比外,我还印发了与《屈原列传》具有明显共同点的《史记》中的另一篇文章《伯夷列传》给学生。《伯夷列传》是七十列传的第一篇,它简略地记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并加以歌颂。它也以议论抒情为主,用孔子等人的言论为线索,用许由、务光、颜回等的事迹为陪衬,抒发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愤恨不平。尤其是借善人恶人的不同遭遇表示了对所谓“天道”的怀疑,这显然是有感而发的。《古文观止》的评语这样说道:“传体先叙后赞,此以议论代叙事,篇末不用赞语,此变体也。通篇以孔子作主,由、光、颜渊作陪客。杂引经传,层闲叠发,纵横变化,不可端倪,真文章绝唱。”司马迁是在借题发挥,一吐自己心中之块垒。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更加领会了《屈原列传》在构思上的特色,也更明白了茅坤所谓的“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的断语。

三、 旁征博引,开阔视野

讲解古代文学作品时,经常会用到引用的方法。可引用同一作家的有关作品,也可引用不同作家的有关作品。引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背景、领会内容、把握特色。在分析本文中“评介《离骚》”一节以及“屈原与渔父问答”一节时,本人是作如下安排的:

1.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引用《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2.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引用《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3. 引用《卜居》片断:“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茆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身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以上引用的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离骚》创作的动机――“圣贤发愤”,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形象地认识到《离骚》象征的手法,即借美人香草作比的写法。《卜居》同“渔父”一节一样,也是主客问答体,其实也是一段愤世嫉俗的内心独白,也是一段精辟的有关人生哲理的议论。《卜居》既评屈子之志,亦抒太史公之情。这两段话在思想内容、构思、修辞方法乃至于句式的选择上均有相同之处。教学中应用这些材料既有助于理解课文、了解人物,又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211200)

上一篇:为何“愧怍” 下一篇: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与作文教学目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