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时间:2022-06-02 02:02:07

新课标下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一、研究目的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课堂的实际教学很难与新的课程标准相结合。在新课标下顺利进行体育教学成为当今一线体育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培养过程,对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2.谈话法

通过在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体育课堂的认识与期望,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三、结果与分析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在埃多斯山崖上刻下了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现代心理学都教导我们说智慧产生于行动。”这些观点告诉我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今天,要突出强调学生的健康状况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关注中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应该有计划地培养中学生的锻炼习惯,并且把握好形成中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重要因素。

1.初中阶段是人们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时期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的高峰期。如果社会各界能在此阶段注意培养初中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其今后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将会有极大帮助。

(1)激发运动兴趣,体验锻炼乐趣

未来的体育课程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选择竞技化、成人化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多选择趣味性强的项目。最后,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体育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新颖性和趣味性因素,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偶发兴趣。利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主动的体育锻炼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并使之不断品尝到“智力劳动的成果”。

当侧重于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时,可适当采用集体性的游戏,改变练习的形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补充、激励;当侧重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时,可采用多种辅助器材的练习或改变难度的练习来帮助学生体验动作;当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时,可让学生观看别人的练习或表演,经观察思考后进行互相评论,亦可适当引入音乐伴奏等多媒体手段来创设学习情境等。

(2)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

未来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培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因此,现代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要努力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其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同时,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讨论其学习情况、心得体会或出现的问题,自主获得体育知识,充分体验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通过自主尝试练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学生在体验快乐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和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3)学会自我锻炼,坚持锻炼身体

未来的体育课程应把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上,体育课程重视的应该是身体活动,那么如何才能坚持身体锻炼?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锻炼习惯是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怎样才能在体育课堂上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能力,进而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生锻练的观念呢?学校作为学生体育锻炼的主战场,不应该一到节假日就为了图清静、卫生而紧闭大门,而应该向广大学生继续开放。另外,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用这个主阵地,对家长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摆脱学生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就是“贪玩”“不好好学习”的观念,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甚至做他们的典范。另外,体育教师也要转变角色,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感兴趣并在课余时间能够用以锻炼身体的项目,不仅在课堂上教学,而且要做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组织者、参与者;要做学生体育锻炼的榜样,鼓励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2.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要让学生懂得,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且增进健康,不懂得使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会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并运用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学生锻炼计划的实施情况,并将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使之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此外,体育教师在体育锻炼中,要让学生学会遵循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体育锻炼才能是出于本能,因而受益终生。

3.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重要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榜样作用

青少年学生的模仿性强,而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本人在课余时能否坚持锻炼身体,能否当体育锻炼意识的传播者,对学生的锻炼习惯的养成也是个重要因素。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也是学生能否养成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要教会学生制订、实施锻炼计划,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四、结论与建议

总之,理想的初中生体育锻炼模式的建立,是摆在所有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件大事。随着体育教学观的更新,现代体育教学正逐步变单一的跑投跳的身体训练为学会现代社会最有用、最基础的健身知识,技能和最基本的身体锻炼方法,变单调枯燥的纯技术传授为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变少数人的竞技比赛为全体学生的锻炼活动,变要学生练为学生要练,让学生在乐中玩、在玩中创、在创中练,学生最终不仅增强体质,而且还获得一种良好的自我锻炼能力,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实现终生从事身体锻炼、坚持科学锻炼的目标,使体育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形成终生体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朱万银.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宋和全.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效益[J].今日科苑,2008(21).

上一篇:拨开云雾见日出 下一篇:论初中音乐课堂中师生的和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