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通假字探究

时间:2022-06-01 06:55:18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通假字探究

内容摘要: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通假字的目的在于找到提高高中文言学习成效的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文言通假字的概念阐释了其成因,并就提升高中文言通假字教学成效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中 语文 文言 通假字

文言通假字是学习文言文中最能令人“懵圈”的难点之一,但通假字又常常是文言文中必须掌握的重点,因为不突破这个通假之“迷”,可能文章就无法顺畅地阅读和理解。比如“秦王必说见臣”中的“说”就是通假字,音与“悦”相同,意思也是愉悦。倘若只按字面的音和意理解成说话的“说”,则必定会引发理解上的混淆甚至混乱。因此文言通假字的教学可谓高中语文文言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文言通假字的概念

从“通假”两个字可以分析出通假字是指具有通用、相通功能的假借字。主要指利用同音或近音的字替代通假前的字。而根据《说文解字》中的定义“本无其字,音声托事”来看,通假字产生的核心在于字音,只是为了字音的关联,不存在字体数量增加的问题。通假字的出现是为了“托事”,而根据字音将通假前的字新增了一个含义或功能。从这个解释可以推断出通假字产生前必然要存在一个“本字”,在“本字”的基础上经过通假形成同音或近音但意思不同的字。

二、文言通假字的成因

(一)形多音少

汉字作为独立于世界其他文字体系外的一种文字具有音形义于一体的特点。然而汉字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字形的发展速度和数量远远高于音节,以至于不到两千个音节要应对超过四万的字形,这就造成一个音节对应若干个字形的问题。当其中某些曾经的“错别字”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成为书写习惯后,这些“错别字”就被约定俗成地用开来,这就是现在的“通假字”。

(二)以讹传讹与就简原则

众所周知,汉字与汉语文化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一次巨大的劫难,也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相传当时的古书已经被焚烧殆尽,后世儒生为了拯救这些被焚毁的古书而凭借记忆勉强恢复。但是儒生们的努力行动却因为只记音节而在字形上存在不少漏洞。不仅如此,不同地区迥异的方言问题和儒生学识的差异也造成了字音与字形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久而久之,通假字也越来越多。另外,传统繁体汉字书写不易,当遭遇音形不匹配的情况时,人们往往倾向于遵循就简原则选择更简便的字形,于是形成了通假现象。

三、提升高中文言通假字教学成效的策略

(一)找到规律

要想找到文言通假字的教学规律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进行总结和发现。以《离骚》中若干语句为例:“饔粢赜髻奄狻薄“何方圜之能周兮”、“延伫乎吾将反”、“进不入以离尤兮”几句中都存在通假字情况。第一句中的“郁邑”和“郁悒”是通假字,意思是忧郁、忧愁。第二句中的“圜”和“圆”是通假字,意思就是方圆。第三句中的“反”和“返”是通假字,意思就是返回。第四句中的“离”和“罹”是通假字,意思是遭遇、遭受。从以上的例子中不难发现,通假前的“本字”与通假后的字在读音上存在着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上面四个通假前后的字在读音方面完全相同,分别是“yu yi”、“yuan”、“fan”、“li”。由此可见,要学好通假字,一个最为典型和显著的规律就是读音上的相同与近似。

(二)遵循原则

找到规律后,下一步就要摸索出学习通假字的原则,尤其是在音、形、义方面应当遵循的原则。以《诗经》为例,“匪来贸丝”、“于嗟鸠兮”、“犹可说也”、“隰则有泮”四句话中分别存在着四个通假字“匪”、“于”、“说”、“泮”。这四个通假字原来的“本字”分别是“非”、“吁”、“脱”、“畔”,其读音分别是“fei”、“yu”、“tuo”、“pan”,意思则分别是“不是”、叹词“吁”、“解脱”、“岸、边”。从通假前的“本字”与通假后的字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读出的音节还是写出翻译出的意思使用的都是“本字”的音和意。可见,识别出“本字”是学习通假字需要遵循的原则。简言之,这一原则可归纳为“寻本字、发本音、释本意”。

(三)注重积累

这也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且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与其他专业学科或许可以用“突击”的形式实现短期内快速进益不同,无论汉语还是英语,但凡语言学习就绕不开长时间和大数量的学习、记忆、背诵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文言通假字学习更是如此。只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相当容量的通假“数据库”,才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日常积累时还应注意把握常规与特殊通假情况,比如“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三句虽同出《劝学》,但前两句中的通假“有”和“知”对应的“本字”“又”和“智”很明显是读音相同和近似的常规情况,但末一句的通假“生”则较特殊,其“本字”为“性”。

(作者单位:湖北沙市中学)

上一篇: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误区和对... 下一篇:结合实际指导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