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

时间:2022-08-24 08:28:24

【前言】浅谈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三、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 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 1.探究性阅读与理解性阅读的关系 阅读能力的基础性要求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一步要求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浅谈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部分,明确提出了“探究性阅读”的概念:“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而言,探究性阅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因此,有必要对其本质、重点、实施策略作深入具体分析与反思。

一、什么是探究性阅读

“探究”是一项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主动发现、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深入拓展和创新发现的途径和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是指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及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人际互动等探索活动,“内化”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其突出特点是自主性、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其本质是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的语文阅读活动和过程。它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语文素养。是一种基于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合作阅读以达到创造性阅读的较高的阅读境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期待”是探究欲望产生的心理基础。所谓阅读期待,是指借助已往的认知经验和水平感知文本而产生的迫切求知的心理。学生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或周围环境发生强烈的冲突时,其内在的求知欲就会被唤醒,被激发,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成为探究的内在动力。而“阅读反思”往往是进入探究性阅读的桥梁。阅读反思,是指学生不满足一般的理解性阅读而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体会进行再思考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反思中更容易发现问题,进入探究状态。“质疑和批判”则是探究性阅读的主要表现形式。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分析,勇于批判,善于评价,乐于探索与交流。

二、“探究”什么?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课程,具有综合性、多义性与模糊性;学生也有思想情感、个性、经历、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因而探究性阅读的探究重点自然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因教学阶段而异,因具体情境而异。教师首先要对课程标准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文本提出的探究要求了然于胸,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地把握探究的重点。《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根本性要求是:“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对文学作品类的探究要求是:“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探究作品的思想蕴涵及社会价值”“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力图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其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提出了“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的要求。论述类:“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理性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实用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做出评判,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想和判断。”我们不难发现,探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文本的深层意蕴和思想价值;二是文本中的疑点与难点应涉及到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语言等相关的各个层面;三是阅读学习、思考评价的方式方法。

三、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

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

1.探究性阅读与理解性阅读的关系

阅读能力的基础性要求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一步要求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前者说的是理解性阅读,后者说的是探究性阅读,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性阅读着眼于学生的“共同视域”,思维的同一性及作品的整体性和确定性的一面。探究性阅读则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期待视野”,思维的多元性及作品内涵的多义性、模糊性的一面。它们是不同层级的相互联系的阅读活动,共同构成阅读的完整过程。探究性阅读必须以理解性阅读为基础,不能越过甚至抛弃这一环节,不能误认为每堂阅读课都要有探究味,都要上成探究课。只有做好了理解性阅读,才能更好地进行探究性阅读。比如教学《失街亭》,必须是在使学生理解了故事梗概之后,方可引导学生探究“街亭失守,谁之过?”之类探究性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把握主题。

2.探究过程中的“放”与“收”的关系

这是一个教学策略的问题。有专家说:“成功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应像一篇优美的散文,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形散而神聚。”所谓“放”,首先是指教师要更新观念,勇于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甘心做学生的阅读伙伴,把探究的权利真正下放给学生: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打断自己思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批判,宽容学生的“奇思妙想”甚至“奇谈怪论”,尽可能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创造性的思想和个性化的心灵大胆放飞,在探索的天堂自由翱翔。其次,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时空:把课堂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探究的空间,对教材大胆取舍,留有足够的余地,甚至让学生自己拥有取舍教材的权力。再次,要善于使用多种开放性的形式尤其是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来组织探究性阅读活动。如设置悬念式、激化矛盾式、比较求异式、故事讲述式、论辩式、音像画面、现场采访等,都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

上一篇:浅谈提高教师素质,创新高中英语教学 下一篇:论数学语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