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时间:2022-05-31 03:19:26

乳腺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发生于乳腺的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2例发生于乳腺的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 对其大体改变、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复习文献和总结。结果 2例均为女性, 镜下瘤细胞境界清晰, 胞质丰富, 胞体宽大, 内充满大量嗜酸性颗粒, 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S-100、CD68、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表达, 而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表达, Ki-67增殖指数

【关键词】 颗粒细胞瘤;乳腺肿瘤;临床;病理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 GCT)以前称为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 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多见于40~60岁[1],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 多发生于头颈部, 约1/3发生于舌, 还可发生于外阴、子宫、膀胱、食管、气管、胃肠道及乳腺等处, 原发于乳腺的颗粒细胞瘤甚为少见, 大部分为个案报道, 临床易误诊为乳腺癌, 本文选取2例患者, 现总结其临床和病理学特点, 并结合文献复习, 旨在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减少误诊及过度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例均为本院2003年11月诊治病例, 均为女性, 例1年龄44岁、发现右乳肿块6个月余, 无明显疼痛感, 渐增大, 查体右乳内上象限可触及一肿块约1.5 cm×1 cm×1 cm, 乳腺钼靶及穿刺提示不排除乳腺癌。例2年龄38岁, 发现左乳肿物4个月, 查体左乳外形正常, 内上象限触及一直径约2 cm质硬包块, 无压痛, 肿物针吸细胞学检查示瘤细胞轻度核异质。2例均行术中快速病理切片检查。

1. 2 方法 标本均经10%的福尔马林固定, 常规脱水, 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厚约4 μm, 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S-P法), 所用抗体为CD68、S-100、NSE、Vimentin、CK、EMA、SMA、Ki-67。以上试剂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并采用微波抗原修复法以提高其免疫表达。

2 结果

2. 1 肉眼观2例肿物体积分别为1.5 cm×1 cm×1 cm、2 cm× 1.8 cm×1.5 cm, 无明显包膜, 边界不清, 质硬韧, 切面灰白灰黄均质状, 局部有砂粒感, 质硬。

2. 2 冰冻及石蜡切片 肿瘤未见明显包膜, 瘤组织呈巢状、簇状或条索状排列, 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 胞质丰富, 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多数颗粒细小均匀, 少数大小不等, 核小圆形或卵圆形, 大多位于中央, 异型性小, 部分可见小核仁, 少数深染固缩, 多形, 核分裂象罕见, 瘤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 向纤维脂肪组织中延伸, 例2肿瘤中可见少量正常乳腺组织残留。具体冰冻及石蜡切片见图1~4。

2. 3 免疫组化 肿瘤细胞CD68(+)、S-100(+)、NSE(+)、Vimentin(+);CK(-)、EMA(-)、SMA(-);Ki-67增殖指数

3 讨论

颗粒细胞瘤, 1926年由Abrikissoff首次提出, 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 最早认为来自于骨骼肌, 所以又称为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 近年来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 大部分学者同意来源于神经鞘的雪旺细胞[2]。本文免疫组化结果S-100、NSE阳性, SMA、EMA、CK阴性也支持此观点。

3. 1 临床特点 GCT最常发生于软组织和舌[3], 乳腺罕见, 仅有5%发生于乳腺[4], 约占乳腺肿瘤的0.1%。与其他乳腺肿瘤特别是乳腺癌好发于外上象限不同, 此瘤多发生于内上象限[5], 这2例也是如此。这与锁骨上神经支配乳腺范围一致, 推测其可能来源于锁骨上神经。临床上多以无痛性乳腺包块就诊, 一般为单个, 这2例均为单发, 但也有少数为多发性, 病程长短不一, 乳腺浅表生长的GCT可以导致皮肤皱缩, 甚至内陷, 位于深部生长可继发累及胸壁筋膜及胸大肌, 临床易误诊为乳腺癌。

3. 2 病理特征 大体上肿瘤直径多在0.5~3 cm, 质硬, 无明显包膜, 切面灰白灰黄, 质硬韧, 向周围软组织浸润, 镜下肿瘤组织无明显包膜, 与周围脂肪分界不清, 呈巢状、簇状或条索状排列, 间隔有胶原纤维组织, 肿瘤细胞之间可见灶状淋巴细胞浸润, 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 境界清楚, 胞质丰富, 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多数颗粒细小均匀, 少数大小不等, 核小圆形或卵圆形, 大多位于中央, 异型性小, 部分可见小核仁, 少数深染固缩, 核多形性, 核分裂象罕见, 例2肿瘤中可见少量正常乳腺组织残留。电镜下瘤细胞周围围绕一层不连续的基板, 胞质内充满的大量颗粒为复合性溶酶体, 其中一些小颗粒可相互融合成大颗粒, 线粒体或内质网缺乏糖元。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基本同石蜡切片, 但组织更疏松, 在术中快速冰冻中, 瘤细胞呈簇状或条索状排列, 周围有纤维组织分割, 部分病例可见肿瘤细胞包裹神经束, 似为神经侵犯, 个别病例细胞核固缩, 核不典型性, 围绕残存正常乳腺导管, 易误诊为浸润性病变, 确诊困难, 容易误诊为恶性, 导致扩大手术范围, 导致过诊断过治疗。免疫组化肿瘤细胞S-100、CD68、NSE、Vimentin阳性;一般不表达CK、EMA、SMA、GFAP、DES、CD34等;Ki-67指数很低, 一般

3. 3 鉴别诊断 ①乳腺癌特别是大汗腺癌:乳腺颗粒细胞瘤临床及影像学易误诊为癌, 病理科医师应独立分析问题, 不受干扰, 认识到这个病, 考虑到它可能发生于乳腺, 不要诊断思路狭窄。大汗腺癌细胞体积较大, 类圆形, 核居中或偏位, 胞浆清楚, 充满红染细颗粒, 易与GCT混淆, 但大汗腺癌细胞多成团分布, 细胞异型明显, GCT分布多分散, 细胞较温和。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 颗粒细胞瘤S-100阳性, CK、EMA阴性;癌CK、EMA阳性。据国外文献报道大约10%的乳腺颗粒细胞瘤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同时发生[6], 也应引起注意, 不要漏诊。②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 比如脂肪坏死、乳腺导管扩张症等常出现泡沫样组织细胞, 类似颗粒细胞瘤, 但泡沫细胞胞浆空泡状, 颗粒细胞瘤胞浆内可见大量嗜酸性颗粒, 在染色不佳的状态下需仔细分辨, 免疫组化S-100阳性有助于诊断。③其他转移性肿瘤, 比如转移性肝细胞癌, 当癌细胞分化较好时, 其大小类似正常肝组织, 呈多边形, 胞质丰富, 含有嗜酸性颗粒, 易与颗粒细胞瘤混淆, 但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 肝癌患者多有肝炎病史, 血液及癌细胞内癌胚抗原含量多升高, 免疫组化癌胚抗原阳性, 可与颗粒细胞瘤相鉴别。

3. 4 预后乳腺颗粒细胞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 预后较好, 但切除不彻底可复发, 复发少见, Papalas等[7]对13例乳腺颗粒细胞瘤患者的手术切缘进行分析, 其中2例病变切缘阳性, 4例病变切缘距离病灶

总之, 乳腺颗粒细胞瘤较为少见, 绝大部分为良性, 临床及影像学易误诊为癌, 术中快速不易确诊, 临床及病理医生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减少过度手术风险。

参考文献

[1] 方铣华, 张谷, 程晔. 颗粒细胞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6, 22(4):417-420.

[2] Brooks JJ. Diagnostic Surgical Pathology. New York: Raven Press, 1994:197.

[3] 武忠弼, 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681-1682.

[4] Le BH, Boyer PJ, Lewis JE, et al. Granular cell tumor: immunohistochemical assessment of inhibin-alpha, protein geneproduct9.5, S-100 protein, CD68, and Ki-67proliferative index with clinical correlation. Arch Pathol Lab Med, 2004, 128(7):771-775.

[5] Gogas J, Markopoulos C, Kouskos E, et al. Granular cell tumor of the breast: a rare lesion resembling breast cancer. Eur J Gynaecol Oncol, 2002, 23(4):333-334.

[6] Al-Ahmadie H, Hasselgren PO, Yassin R, et al. Colocalized granular cell tumor and 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Arch Pathol Lab Med, 2002, 126(6):731-733.

[7] Papalas JA, Wylie JD, Dash RC. Recurrence risk and margin status in granular cell tumors of the breast: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3 patients. Arch Pathol Lab Med, 2011, 135(7):890-895.

[收稿日期:2014-10-31]

上一篇:110例儿内科院内感染分析 下一篇:晚期结肠癌患者应用香菇多糖与化疗治疗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