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例儿内科院内感染分析

时间:2022-05-27 12:40:42

110例儿内科院内感染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儿内科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儿内科感染的11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感染发生的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 有78例, 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22例, 皮肤黏膜感染5例以及胃肠道感染5例。结论 医院感染与住院患儿年龄、自身疾病、年月份、抗菌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针对此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关键词】 儿内科;院内感染;分析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这其中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然后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医院感染的情况, 2006年世界患者安全联盟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每年大约有数以亿计的患者在医院接受医疗服务时发生感染, 这样就使护理变得更加复杂, 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长期残疾的情况;还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死亡的现象[1]。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涉及诊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从患者入院到出院这段时间内, 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消毒与隔离、手卫生措施的落实、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医疗废物的管理、诊疗环境的洁净度、患者及进入医疗机构其他人员的管理等, 任一环节发生漏洞, 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因此, 在日常诊疗工作中, 全体医务人员应始终贯彻医院感染防控的观念, 将防控医院感染的各项措施变成自觉行动, 养成习惯, 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保障医疗安全[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儿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患儿110例, 其中男55例, 女55例, 患儿年龄0~3岁, 平均年龄1.1岁, 平均住院时间(7.7±0.8)d。医护人员详细查阅了每份病例的病情记录, 辅助检查,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等。

1. 2 诊断标准 ①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 规定患者在入院48 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 规定患者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日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②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病原体的感染。③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④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3]。

1. 3 调查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儿内科感染的11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感染年龄的特点 在这110例患儿中, 0~0.5岁的患儿有80例, 占72.7%;0.5~1岁的患儿20例;1~3岁的患儿10例。由此可见, 年龄低的患儿感染率要高于年龄高的患儿。可能是因为年龄越小抵抗力越弱导致的。

2. 2 感染部位的特点 在这110例患儿中, 感染发生的部位则以上呼吸道为主, 有78例, 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22例, 皮肤黏膜感染5例以及胃肠道感染5例。可能是由于原发病的影响, 抵抗力低下或在治疗期间用了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 造成免疫功能受损, 极易被细菌侵袭而发生感染。颅脑病变或损伤的患儿, 由于病情危重, 常处于昏迷状态, 无咳嗽反射, 排痰不畅, 容易导致坠积性肺炎。另外慢性病患儿住院时间长, 尤其是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患儿, 而病房内的空气致病菌也可以引起呼吸道感染。还有呼吸道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等均可造成下呼吸道医院感染。

3 讨论

3. 1 概论 医院内感染为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但是住院前获得的感染、住院时正值潜伏期或于住院后发病者都不能作为医院内感染;相反的, 患者在住院期内获得的感染, 但是出院后才发病, 就应该记做医院内感染的情况。另外, 新生儿通过产道时发生的感染,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感染皆属院外感染。但是, 住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在住院期间有所扩展就不能视为医院内感染, 除非其病原菌有所改变, 住院时已有的感染[1]。

3. 2 主要类型 ①内源性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由于各种原因, 患者遭受其本身固有细菌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自身的体内或体表, 大多数为在人体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 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 并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与人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 就成为条件致病菌, 而造成各种内源性感染。②外源性医院感染:是指患者遭受医院内非本人自身存在的各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这种感染包括从患者到患者、从患者到医院职工和从医院职工到患者的直接感染或通过物品对人体的间接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地方, 如其他患者、外环境等。因此, 所谓医院内的环境感染(如通过空气的感染), 亦应属于外源性感染[2]。

3. 3 呼吸道感染诊断 ①过敏性鼻炎:有过敏史, 呈季节性或常年打喷嚏、鼻溢、鼻充血伴瘙痒感。②血管舒缩性鼻炎:无过敏史, 以鼻黏膜间歇性血管充盈、打喷嚏和流清涕为特点, 干燥空气能使症状加重。③萎缩性鼻炎:鼻腔异常通畅, 黏膜固有层变薄且血管减少, 嗅觉减退并有痂皮形成及臭味, 容易鉴别。

3. 4 预防 医院应该完善监测制度:包括对灭菌效果、消毒剂使用效果、一次性医疗器材及门急诊常用器械的监测以及对一些感染高发科室, 如手术室、供应室、分娩室、换药室、监护室(ICU)、血透室等消毒卫生标准的监测[4]。另外还要进行人员控制:主要是控制感染源和易感人群, 特别是易感患者。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 提高全体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 增强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自觉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儿内科院内感染与住院患儿年龄、自身疾病、年月份、抗菌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针对此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 孙立新, 刘素哲. 儿童专科医院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控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5):521-522.

[2] 方靖, 殷丽. 1428例神经内科医院感染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6):621.

[3] 乐菊芳, 陈雅君.综合性医院中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 临床儿科杂志, 1997, 15(4):236-238.

[4] 朱延力, 王淑兰, 丛笑梅.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74.

[收稿日期:2014-11-03]

上一篇:颞侧角膜缘隧道式切口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 下一篇:乳腺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