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时间:2022-05-30 06:59:47

上海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高春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

目前,上海全市共有49项非遗项目被列入部级名录体系,157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体系,近300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区级名录体系。还有一大批传承人被命名,一大批传承基地的设立等等,都充分显示了上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的重要收获。去年非遗中心邀请专家组对全市188个项目责任单位作了深入调研,调查显示:在当前上海被列入部级与市级非遗名录体系的项目中,处于良好或者较为良好状态的项目大概为44.4%左右,处于一般或者具有一定濒危可能的项目大约为39.5%左右,处于生存状况较差,濒危现象较为严重的项目大约为16.1%左右。在上海各个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药类的项目相对而言生存状况较好,杂技竞技类次之,民间文学类的项目处于最为濒危的状态。

影响上海非遗项目生存的原因有:1、生存基础改变;2、传承机制弱化;3、市场经济冲击;4、客观条件限制;5、保护机制不完善;6、经费投入不足;7、缺乏政策扶持;8、缺乏法律保障;9、缺乏社会参与。而要改善上海非遗生存状况,需要制定如下对策:

综合当前上海非遗项目的生存状况实情及其诸多问题与不足,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一是开展非遗项目生存状况的科学评估,确立“资料保存”“传承保护”“生产性拓展”三种保护路径,建议设置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估标准。二是优化非遗项目传承链结构,积极扶持师徒传承与社会传承两种传承模式。三是健全非遗保护的工作机制,稳定非遗保护人员队伍。四是创新非遗保护的管理机制,建立“共管”、“托管”等新型管理模式。五是制定相关人才、税收优惠政策,对非遗项目进行多方面的扶持与鼓励。六是加大对于非遗项目的投入力度,保证各级非遗项目的经费需求。七是加快地方非遗保护法规的立法进程,及时制定符合上海特点的非遗保护法规细则。

当前,上海应当在我国非遗法出台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地方非遗保护法规的立法进程,及时制定出更加具体细化和符合上海实情特点的非遗保护法规细则,包括非遗保护的对象与内容;非遗保护人员的责任与工作范围;非遗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非遗保护经费的投入与使用、非遗产品的市场管理与产业运作;非遗保护的奖惩条例等等。只有有了一整套较为细化的地方法规细则,才能使上海非遗保护项目的生存发展得到更为有利的保障,为上海非遗保护事业的推进与改善建立更加稳固的基础。

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

城市化过程中,如何保护民间信仰,值得研究。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城市传统的重要资源。在当下的城市化过程中,民间信仰面临消失的境地,因此,保护民间信仰资源是城市化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提高民间信仰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功能的认识,保护民间信仰的物理空间,保护拆迁居民的社区结构,将是民间信仰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民间信仰是一种文化遗产,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城市扩张,乡村离散,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的挑战,面临失传消逝的危机。因此,我们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民间信仰,应以传承保护的视角来讨论和分析。在过去,民间信仰一般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是处于管制与批判的对象。民间信仰行为不具备合法性,因此不能正常发育。期间,民间信仰更是受到严加控制,几乎处于窒息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民间信仰逐渐复兴,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管理法规,社会对于民间信仰的态度异常复杂,学术界也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意见。近年来,管理层与学术界对于民间信仰的态度渐趋统一。从国家管理制度的层面,开始肯定民间信仰作为文化遗产的地位。2007 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把一些民间信仰特色很鲜明的传统节日增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具有明显的肯定传统信仰的正面功能的意义。如清明节,是一个祭奠亡者、具有鲜明祖先崇拜意义的节日,清明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祖先信仰的合法性。同样,端午节内容虽然丰富,但是作为一个对于诗人屈原的祭奠纪念的日子,信仰则是该节日的最基本的内涵,屈原祭奠是最典型的民间信仰行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制定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满足民众信仰需求是其重要目的之一。

2004年8月28日,10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中国政府加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在中国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在这518项中,从不同的角度列入民间信仰的内容,便是对于民间信仰的正面肯定。其中最突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十项“民俗”中的内容,一方面是大量的各民族充满民间信仰色彩的传统节日列入,更具突破性的是列入了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成吉思汗祭典,祭孔大典等十项传统祭祀以及厂甸庙会内容,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观念的一大突破,也是国家管理民间信仰的制度上一大突破。

现在,我们大谈保护城市里作为文化遗产的民间信仰已经不再有法理上的障碍了。但是,现在大陆的城市管理者要把民间信仰当作城市遗产来看待,观念上还没有跟上去。而在一些国际化的大都市,情况却不同。如香港的黄大仙祠,即啬色园,绝对是香港的城市文化传统的代表建筑,同时也是重要的城市精神资源。澳门的妈阁庙,则是城市开放的象征,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文化空间,当然是澳门之宝。在香港和澳门,黄大仙和妈祖信仰是具有标杆意义的城市文化资源。在港澳,不仅这样知名的信仰得到重视,就是一般民间信仰,如土地神信仰,也得到极大的尊重。在澳门,几乎每一家商铺门边,都有一座小小的“门前土地财神”塑像和画像,每天都有香火供奉。而在居民区,多数人户门前有两尊神灵,上为天官赐福,下为门前土地财神。土地财神在香港同样得到重视,可以在城市中看到很多的“社公”坛,香火缭绕。香港澳门的民间信仰,使其城市成就其文化之大,真正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视野首先是自我传统的个性张扬,才会是真正的开放,才是多元并存,否则就是无序与混乱。

上一篇:守与变:传统戏曲的“创新”之辩 下一篇:她心中永远装着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