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劳动力市场缺陷与制度创新

时间:2022-05-30 12:06:02

内部劳动力市场缺陷与制度创新

【摘要】本文通过对二元劳动力市场下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进行分析,阐述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劳动力市场缺陷与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对内修复与改善内部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同时,应加大力度进行制度创新,从而建立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

【关键词】二元劳动力市场 内部劳动力市场 缺陷 制度创新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劳动力市场经历了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劳动力配置方式已步入市场化,但与其它要素市场相比,仍处于滞后状态。其主要原因来自政治和社会方面。正是由于经济改革进程的迅速推进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传统制度变革的滞后,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演变成一种二元分割的格局。这种格局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弱化了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了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效率,更导致了某些特权、垄断、歧视、不公平等缺陷出现。旧体制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交织,迫切呼唤制度创新。

一、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分析

经典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二个部分。主要部分具有工资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个人升迁机会多的特征;而次要部分则欠缺上述特征。两个部分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是明显不同的。次要部分实质上是个完全竞争市场,工资倾向于均衡水平;但主要部分则表现为不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特征。按经济学家设定,所谓内部劳动力市场,即属于或完全处于一个大型企业或特殊的垄断行业之中。

1、内部劳动力市场一般有三个特征

第一,有高度的组织管理规则和程序,这些规则和程序代替了供求的力量。第二,内部劳动力市场把特权地位授予“内部人”(已经受雇的人)而不给外部人。一旦一个人被可靠地安置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他就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了来自外部人的经常性竞争,而外部人只能以有限数目的低级位置进入内部劳动力市场。第三,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常常高于市场均衡水平,受外部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冲击和影响相对较少。

2、影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因素分析

关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被多重分隔的研究已经很多,特别是正规劳动力市场(主要部分)和从属劳动力市场(次要部分)并存的格局给中国的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乃至整个经济增长都带来深刻影响。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实是劳动力可以在部门之间或城乡之间流动,却不能进入特定的劳动力市场,政府在着力拆除一些政策“藩篱”之后,正规劳动力市场就成为政府还在坚守的少数几块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阵地”。

在正规劳动力市场中,国有企事业机关,尤其是靠行政拔款单位的正式员工带有明显的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征。在这个实质上没有市场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由配置,而是在内部借助一系列行政体制和手段来进行配置。

影响内部劳动力市场因素既有社会性要素和组织性要素,也有市场性要素。社会性要素指的是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等。它对市场的人员构成、供求状况以及工资水平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一个人的经济、社会、政治地位都会或多或少地从其职业上综合地反映出来。社会性要素对个人择业的幅度和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老百姓的女儿和一个为官的人的女儿,虽有同等的学历,到底谁更有可能如愿以偿地成为热门职业队伍中的一员?其家庭背景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人通过自己勤奋努力改变所属社会层面的可能性越大,机会就会越多,可以说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作为个人能够跳出个人所属社会层面的可能性很少,这几乎是一个规律。

因此,由某些社会性要素产生的择业优先权、近亲繁殖现象在某些热门行业中普遍存在,世袭制、家庭制、裙带关系更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极端形式。

组织性要素如政府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劳动力市场同样也产生重要影响。现代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组织能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一系列的交易规则,如国有企业人事管理政策规定、什么人有资格参与某类工作的竞争、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公务员法定工资增长等等都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在弥补劳动力市场本身不能克服的缺陷的同时,也设置了一些障碍,如工资过高脱离市场供求状态、组织性垄断等。其中劳动力市场垄断力量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与现实中存在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密不可分。像供电、供水、供气、电信、邮政、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铁路运输等这些垄断部门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受到政府的高度

保护,这类垄断性行业具有明显的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征。

二、内部劳动力市场缺陷与制度供给不足

中国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真正发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但与其它要素市场相比还处在滞后状态。这种发展滞后形成的主要原因既来自经济方面,更来自政治和社会方面。与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相比,劳动力市场分割最为严重,正是由于开放和经济改革进程的迅速推进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传统制度变革的滞后,使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演变成一种多重分割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机制所产生的效能。

1、内部劳动力市场缺陷与制度的时滞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逐渐上升,物质资源的重要性相对逐步下降,必定要求现有的政治法律制度相应变革。制度是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准则体系,但一般而言,制度的革新总有一定的时滞,这是因为现有的法律和制度安排状态的存在,不仅制约了制度创新的范围,而且还影响到安排创新需要的酝酿时间;同时,在原有制度尚具有一定价值时,人们往往会继续对之加以利用,而不会遽尔。

2、内部劳动力市场缺陷与产权制度

在经济发展中,制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制度体系中几种基本的制度安排,其完善与否更决定了一国经济发展的绩效。其中产权制度是制度集合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已证明,一种完全的市场制度是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基本前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平台,而国家制度既可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阻碍经济的成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它倾向于城市居民全面就业的政策取向。劳动者一旦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业就享有终身就业的预期,企业没有用工自由权,解雇员工十分困难,因此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工资和雇佣双重刚性。在政府导向下国有企业、事业机关人员往往超过实际需要,进一步强化了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最终导致国有企业整体效率的低下。

3、内部劳动市场缺陷与寻租行为

制约体制外劳动力进入正式劳动力市场的障碍主要是制度性的,如干部选拔制度、企事业单位人事安排制度等。在传统体制保护下,国有单位内部劳动力市场几乎无人员外流的渠道,内部人长期处在无竞争压力和失业压力的状态下。这种制度下形成了新的不公平,旧的制度安排形成了一小部分特权阶级,而推行新的制度安排,则往往会触动这些人的利益,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市场力和非市场力,使得对制度的创新过分谨慎,甚至抵制。

更严重的是,由于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不成熟,创造了一些行政特权,这些人事安排的特权被拥有某些自由裁量权的官员掌握,这种设置特权体制的活动,称之为创租。创租不仅破坏了平等的竞争规则,还造成了寻租的可能。由创租和寻租将会产生一个腐败蔓延的恶性循环圈和一批靠寻租活动发财致富的官僚团体。屡见不鲜的买、卖官行为;领导干部利用职权“硕士化”和“博士化”行为,就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某些制度缺失、供给不足产生的扭曲现象。

三、内部劳动力市场修复与制度创新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借助市场机制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但并不是坐等市场机制自动地运行,而需要有效的政府机构来发展市场,市场运转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政府的有效作用。

1、制度创新的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制度创新进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的一个重要原则。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要求社会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国有企、事业单位制度性的工资决定了就业刚性,使得企业没有用人自和劳动者丧失择业权。僵化的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机制不仅造成内部资源的浪费,也更加剧了社会不公平。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现行格局必须改变,而这种改变的要义是打破市场的制度性分隔,进一步改革国有企业市场运作的环境,破除影响内部劳动力市场发挥作用的制度约束,建立起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2、制度创新的效率性原则

效率性原则在制度创新中占有突出地位。效率性原则在于提高资源配置和资源使用等方面的效率。为此,就要努力消除一切制度性延误。国有企业、事业机关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之所以配置资源的效率低,关键原因之一是没有相应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与之配套,没有外部劳动力市场的配套,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不能称其为市场。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对内缺乏活力,对外没有通道交流,组织效能低下是必然的结果。内部劳动力市场通过企业的行政组织方式配置劳动力资源,外部劳动力市场则通过外部市场方式配置劳动力资源,两者发挥作用的机制和领域各不相同,但都要服从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3、制度创新的竞争性原则

人事制度的改革在中国改革进程中是需要攻坚的一块改革阵地,其复杂性决定了有关制度改革与政策调整方面的困难程度,但政府的作用终究是补充市场,而不是代替市场,政府的经济职能重在培育和扶持竞争体制,使微观经济充满竞争。因此,人事制度的改革更需要在制度安排上大胆探索、求实创新。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研究型大学一直是中国创新的主体,但这些创新主体基本上都属于国家企事业单位,它们中的多数受计划体制的影响,市场观念、竞争意识还比较缺乏,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强创新主体的体制改革,转变其创新的行为。近年来,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对国家科研院所的企业化改革,目的就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转变观念,坚持市场化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 李建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隔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2(2).

[3] 湛新民:国有企业就业弱势群体形成原因与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

[4] 胡家勇:转型、发展与政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议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竞争力 下一篇: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变更、影响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