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国家内部资本市场研究成果与启示

时间:2022-10-30 10:35:39

新兴市场国家内部资本市场研究成果与启示

摘要:内部资本市场客观存在于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集团。新兴国家的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提升多元化企业集团内公司绩效的正面效应,以及由于为非公平关联交易提供了便利从而导致对小股东的利益掠夺的负面效应。内部金融中介、问题、集团规模和公司法律法规是导致两种效应并存的主要因素。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在制度背景、文化背景、管理理念、企业特征、公司治理等方面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新兴市场国家;内部资本市场;公司绩效;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3-0121-05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Alchian(1969)、Williamson(1975)提出“内部资本市场”概念开始,内部资本市场理论逐渐成为了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最重要理论,西方特别是美国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在新兴市场国家逐步得到理解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对内部资本市场理论进行了拓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展开了积极的研究。我国学者的研究除了少数基于中国特定背景外,其他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西方发达国家研究文献的回顾与解释。新兴市场国家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更强的借鉴意义。

一、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及其运作

新兴市场国家的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直接起因于集团组织形式的普遍存在性以及外部资本市场的相对落后。Left明确指出企业集团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组织形式并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企业集团内部形成了一个资本在不同业务之间进行调配的机制,使企业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类似于资本市场的功能。香港中文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大约有7成东亚公司都与集团有关联,而这些集团均操控着很多其他公司。在日本,有83%的公司与集团有关联;在菲律宾有73%的公司与集团有关联;在中国香港、印尼和新加坡,该比例超过了60%;在泰国,该比例约为40%。在集团公司内部,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其中至少有一家银行和证券公司。核心企业都是由最终控制人控制的。他们对上市公司通常采用金字塔式持股,持股比例通常低于30%。而企业集团正是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组织载体。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市场功能不足的现象,企业从外部市场获得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外部资本市场不发达,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有动机主动构建内部资本市场,缓解外部融资约束。

Chang和Choi发现在韩国由于市场的不完善而广泛存在着附属于集团的子公司,Khanna和Palepu运用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了新兴市场国家为什么要形成企业集团。Shin和Park研究了韩国联合企业(conglomerates)的资本配置情况,他们认为母公司通过控股关系控制子公司,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存在大量的借贷关系与担保,所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使集团能够在不同项目之间进行资金的相互利用。Khanna和Palepu的两项成果则以印度和智利的企业集团为研究对象,认为印度和智利的企业集团也存在内部资本市场。Perotti和Gelfer研究了俄罗斯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内公司的投资与现金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产业主导的企业集团内的公司的投资与现金流并不显著相关,而银行主导的集团的投资与现金流则是负相关,这说明银行主导的集团内存在更广泛的资源再配置,把盈利的公司当成是“现金牛”,控股银行可能有更强的利益动机和权威去重新配置资源。可见,他们认为产融结合型集团存在内部资本市场。Samphantharak研究了泰国企业集团中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他通过构建结构模型导出一个投资方程,为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Gonenc等研究了土耳其多元化公司中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发现非集团附属企业必须通过外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而附属于企业集团则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二、内部资本市场与公司绩效

关于内部资本市场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成果显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结论:

1.内部资本市场提升公司绩效

一般来说,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中介市场不成熟、投资者保护较弱以及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外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能有效配置资源。Chang和Choi通过韩国企业集团的实证数据比较确定附属于集团的公司具有提升绩效的效应。Fauveih等通过比较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35个国家和地区的8 000家上市公司,发现公司多元化价值与外部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负相关,在资本市场及法律制度落后国家的多元化公司的业绩表现较好,认为这是内部资本市场面对外部资本市场不健全时的有效替代。Perotti和Gelfer研究了俄罗斯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功能以及它们对投资融资的影响。他们把企业集团内部的大型成员企业按股权分散程度或/和管理控制权程度进行分类,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对于股权分散程度较高的成员企业,投资对内部融资是敏感的,对股权分散程度较低的成员企业则不敏感。他们还发现在产融结合型的企业集团,现金流与投资是负相关的,认为这是与集团内部广泛再分配资源是一致的。一个解释是,集团内部存在一个资本市场,可以引导资源到具有较好投资机会的成员企业。他们否定了其他可能的解释,不认为内部资源配置隐藏着公司间的机会价值转移。特别地,他们通过回归单个公司的投资与我们的测度指标――托宾Q,评估了附属于与不附属于集团的公司投资程序的质量,研究结果支持这样的观点――集团内公司的资源配置比独立公司的资源配置更好。

2.内部资本市场降低公司绩效

Wolfenzon(1999)研究发现,在缺少投资者保护的国家,组建企业集团的目的在于控股股东可以利用集团的金字塔结构侵占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Lee等和Sung在考察金融危机之前的韩国企业集团的时候,发现企业集团中的“交叉补贴”现象――“隧道效应”,即控股型股东利用其在内部资本市场的剩余控制权,在成员企业间转移资本;而这些投资更多地流向了业绩较差的成员企业,造成了资源浪费,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影响了整个集团的企业价值。

世界银行的Claessens等选取了中国香港、印尼等九个亚洲国家和地区1991―1996年的1200家上市公司,发现其中75%的公司是附属于集团的公司,且这些公司业绩要低于非集团附属公司3个百分点。Lins和Servaes对包括中国香港、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泰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中ICM的运作效率进行

了全面的实证研究,利用1995年1195个公司样本数据,他们发现,与专业化公司相比,多元化公司的平均折价率大约为7%,外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折价率更高。他们还发现,多元化折价仅存在于部分工业性企业集团和管理层持股比例为10%―30%的多元化公司。由此得到结论:多元化是无效的,它更可能是一个现象而不是为了增强效率。

Buassook研究了三个转轨经济国家――泰国、印尼和菲律宾多元化公司的价值。研究发现,在1992―2001年间的泰国和1994―2001年的印尼和菲律宾都有明显的多元化折价,最大的多元化折价发生在菲律宾,随后是印尼和泰国。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1996年)年之前,只有菲律宾存在多元化折价,平均折价率为49%,没有证据显示在印尼和泰国存在多元化折价。然而金融危机之后,所有三个国家都存在多元化折价,平均折价率为:菲律宾84.3%、印尼33.2%、泰国16.7%。

三、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差异的成因

1.内部资本市场中的问题

新兴市场国家普遍存在对股东和债权人保护的缺失,法律体系很不完善,新兴市场经济中的问题比发达经济更多更严重。除了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问题,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也存在问题。因此,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可能会为集团内母子公司间非公允的关联交易、违规担保和资金占用提供运作平台。

Claessens等认为,由于集团附属公司现金流分配权与控股权的不对称而产生的“利益掠夺”风险是导致多元化折价的重要因素,因为在样本中,现金流分配权与控股权不对称程度越高公司的折价率也越高,且控制了“利益掠夺”这一变量因素后,其他因素对多元化折价率并没有显著影响。这种利益掠夺大部分是通过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公司资金、资产的转移行为,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已异化,危害着集团公司的治理。Lins和Servaes的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越高,多元化折价越明显。他们认为在缺少投资者保护的国家,由于外部资本市场信息不畅通,监管不到位,控股股东更容易为满足私有利益,对其控股部门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利用金字塔股权结构进行利益输送,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这种利益侵占大部分是通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进行资金、资产的转移,是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严重影响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水平。

然而,Samphantharak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控股股东的控制权越大,内部资本配置越有效。

2.内部金融中介

企业集团往往通过内部金融中介聚集和分配资源,这些金融中介包括内部结算中、内部银行、财务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这些金融中介的存在有助于资金在不同的分部、项目之间转移,从而可能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Perotti和Gelfer通过进一步区分了银行主导的企业集团和产业主导的企业集团进行研究,发现银行主导的企业集团有更多的等级,而产业主导的企业集团可能有更好的防御机制。不像独立公司那样,产业主导的企业集团内公司的投资与现金流并不显著相关,而银行主导的企业集团内投资与现金流则是负相关的。Samphantharak对泰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内部金融中介的存在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集团规模

Samphantharak认为,集团规模对内部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有正有负。一方面,大企业集团更可能有严重的信息和协调问题,因此更不可能有完美的内部资本市场;另一方面,有更多成员的企业集团可能有更多的途径转移资源,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证检验表明,企业集团内成员企业数量越多,资源配置效率越高。

4.公司法律法规

Samphantharak认为,公司法律法规的设计旨在保护小股东的利益,不同国家、不同法律体系对小股东的保护程度不同。然而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类型的公司受不同的法律约束,对集团内的资本流动如内部借贷和担保有不同程度的约束。一个由几个受到严格监管的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更难于进行有效的资本配置,因为集团内部资源的转移十分困难。他通过检验集团内部上市公司的数量和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关系,发现二者负相关。

四、内部资本市场的其他方面

Castaneda研究了1995―2000年间墨西哥金融瘫痪前后ICM与企业的融资选择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内部资本市场在信用通道和货币传导机制方面的作用,可以阻挡商业借款的冲击,稳定产出和经济增长,起到金融缓冲器的作用。Claessens等的研究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平稳发展时期(1992―1996年),多元化集团尤其是金融市场不发达国家的多元化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表现出较高的效率,而在危机期间(1997―1998年)这些多元化企业集团的市场表现很差。

Desai等认为跨国公司可以适时地利用内部资本市场,克服附属企业当地不利的法律和资本市场环境。他们发现在资本市场欠发达或债权人权利较弱的国家,借款成本较高,跨国附属企业较少在当地借款融资,所缺资金的3/4都由向母公司借款所替代;在资本管制的国家,跨国企业则利用内部资金绕开当地向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限制。

五、结论与启示

第一,内部资本市场客观存在于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集团。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一员,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集团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力量。企业集团化是我国市场化发育程度不足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的自选择结果。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国有企业集团(包括央属企业集团、地方政府所属企业集团和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集团)、民营企业集团等不同产权形式的企业集团,尽管它们的形成方式、运作机制不同,但是集团内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运作,如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相互之间的投资、借款、担保、产品和资产的交易、代垫款项等,这说明我国企业集团也有内部资本市场。

第二,新兴市场国家的内部资本市场具有提升公司绩效的正面效应。Richardson、Alchian、Williamson、Myers和Majluf认为,外部资本市场由于在获取企业内部信息时存在障碍或成本过高,不可能根据市场状况对企业经营进行连续的微调,而内部资本市场在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等方面均占有优势,因此内部资本市场才能替代外部资本市场,也正是内部资本市场的信息优势才使得总部可以从事“挑选胜者”的活动。我国外部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债券市场规模很小,银行贷款效率较低(表现为低资本充足率、高不良资产率等),股票市场虽然得到了不断完善但效率依然很低;信息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透明度依然很低,财务造假层出不穷。外部资本市场的低效率,使得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约束。内部资本市场的构建不仅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还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内部资本市场可能会成为侵害中小股东的“通道”。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为集团内母子公司间非公平关联交易提供了便利,可能会导致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掠夺问题。与新兴市场国家一样,我国企业集团特别是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大股东把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担保链带来的风险、非公平关联交易等问题十分严重。这使得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被异化,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

第四,内部资本市场的金融缓冲器作用值得关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几年前从发达经济体争先恐后涌入新兴市场国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金,在发达国家重估风险的情况下,纷纷逆转涌回发达国家,以加强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稳定度。这种趋势的形成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形成。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银行业信用风险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股市的暴跌,沿海城市大量企业破产或陷入困境……金融危机之下,企业自救措施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缓解外部融资约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将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内部资本市场对金融危机的缓冲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演进及内涵 下一篇:基于团队创新和能力整合的企业集团竞争优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