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非典(SARS)”冲击下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时间:2022-05-30 09:52:51

中国经济在“非典(SARS)”冲击下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非典”: 影响中国经济的负面因素

2003年3月开始,从广东蔓延到其他地区的“非典”,即SARS,给一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以巨大的负面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非典”对于中国的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航空运输、酒店、餐饮、服务、娱乐、商业、外贸、利用外资等方面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即期;中击。

鉴于“非典”对于中国经济可能的冲击, 国际机构纷纷调低它们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计。摩根斯坦利驻香港分析师谢国忠认为“非典”对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影响“比亚洲金融危机还要严重”, 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因此下降 0.5个百分点。更悲观的巴黎百富勤认为“非典”对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影响比伊拉克战争还要严重。百富勤将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估值调低了1个百分点。多数国际投资银行现在对2003年中国GDP增长率预期一般为6-7%。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它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估计向下修正了0 3-0 5百分点。而台湾元富证券上海首席代表翁基能提供一项数据显示,由于sars目前在大陆暴发的范围属于人口密集的城市,而城市居民消费正是大陆消费最主要的部分,即这次疫情;中击的正是大陆最主要、消费量最大、成长最快的城市消费群体。大陆消费将减少1088亿 (人民币,下同),投资减少231亿,净出口损失50亿,国内生产总值总损失将高达1369亿元。

“非典”:无法停滞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

尽管目前“非典”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经很明显,但笔者并不赞同用短期等同长期的分析方法。好在情况已经出现了积极的迹象,如果“非典”在秋天之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那它将无法停滞中国经济今年迅速发展的势头,但如果(笔者认为这种“如果”将会被证明仅仅是假设)“非典”传染失控,其经济影响将会是巨大和深远的,即便如此,从中长期考量,中国经济的发展受“非典”的影响也将不会是灾难性的。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了这一结果。经济周期性对任何市场导向的经济都有着巨大的影n向,中外概莫能外。中国的经济增长正面临周期性高速增长的爬坡期。其一,中国加入WTO之后,由于比较优势及投资的综合优势 (劳动力的廉价优势、教育普及优势、工业体系齐全优势、国内消费增长优势、 正在显现的政府效率优势、市场逐步规范优势等),中国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及环渤海圈形成了不同层次加工业的群落(Cluster),由此带来外商投资与出口的增长, 已经极大地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其二,西部开发与中国城市化过程带动的投资与消费过程, 即以西部大开发以及城市化为主导的投资与消费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

又一大动力;其三,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城镇以汽车、住房、通讯产品、休闲等为拉动力的经济增长初期,城镇自由住房率急速提高 (达到82%),汽车消费进入一般城镇居民视野(2002年全国轿车的产、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达到109万辆和1126万辆,增长55%和56%。),而通讯的发展(如手机有2亿部,更新周期极短)在世界上是最快的。这些情况给中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活力三大动力重叠,同时推动中国经济,与过去经济快速发展存在区别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是市场等综合力量驱动的使然,应该具有可持续性。

其次,从经济结构分析,“非典”在中长期的影响也应该是有限的。 中国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约为2/3,第三产业占1/3,原本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对于“非典”的冲击却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击打性”。我们分析目前“非典”影响的部门主要集中在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航空运输、酒店、餐饮、服务、娱乐、商业、外贸、利用外资等方面,这些都属于第三产业,对于冶炼、机电、IT、电器、采掘、林业、种植等行业,“非典”影响似乎有限,而中国GDP的2/3却来自这些行业。在经济中工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在经济增长中占有70%多的比重,相比之下,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逊色得多,只有20%多。加之国内服务业受非典影响还需要具体分析,例如通讯服务、网络服务几乎未受负面影口向,甚至大幅度增长,因此“非典”通过服务业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有限的。以占GDP 5%左右的旅游业为例,这一行业受到“非典”的影响是最直观的,2002年,国际国内旅游业总收入5566亿元,而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中,国内旅游者接待总人数为 2.19亿人次,旅游收入合计为865亿元, 占全年国内旅游业总收入的 22.3%,2003年春节的旅游收入 257.6亿元已经进帐,五‘一如果按全年四成计算,损失一半将在180- 200亿元左右,如推定全损,大约为360亿元左右(如果控制“非典”及时,十・一也还将会部分释放五・一的旅游能量),国际旅游由于进出相抵净产值有限(2002年旅游为 30-40亿美元),因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象人们想的那么严重。另外,旅游由于产业链较长,在统计收入时,往往连航空、铁路、各个城市的综合服务,如酒店、餐饮的收入都包括在内的,这样算下来影响会更小些。从根本上讲, 因为中国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受影响部门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偏小,因此“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会那样巨大。

再次,“非典”作为外部偶然性冲击,影响即便很大也会是短期的,经济最终会恢复均衡状态,不可能成为长期影响中国社会生活的负面因素,因此如果将一、二个月左右负面的偶然结果放大为 2003年全年(除非疫病蔓延得无法收拾)的一般情况似乎欠妥。“非典”对于经济的短期影响可能会有三今途径:一是它太过猖獗,蔓延而导致中国劳动力、其他资源数量出现减少,从而降低了经济产出;二是它带来的不确定性造成普遍恐慌而导致消费的收缩和储蓄的增加,而消费在短期内的减少带来了经济的下降;三是如果疫情得不到控制,或信息长期不透明,会影响国际社会对疫区国家产品甚至对这样的国家投资环境的看法,后果是贸易量下降,国外直接投资减少。前者在中国根本不是问题,而后二者则需要予以分析探讨。“非典”初期的;中击在于人们对这种疫病的知之甚少,没有了解就谈不上应对措施,没有应对的把握就会在人们心中产生不确定性。经验告诉我们,负面的东西只要是确定的,信心一般也不会有问题,而不确定性却会带来恐慌。伊拉克之战便是这样,联合国长期的对伊核查形成了不确定性,油价暴涨,开战这个本身是负面的事务却使得油价应声而跌。“非典”造成的人员的感染及死亡,并不比其他病症多,甚至不如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多,但它造成的不确定性,却足以使得人们在短期陷入恐慌而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转。但这种不确定性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的宣传,专家的解释,病因的发现、患者的陆续康复, 以及人们对于这种疫病知识、信息的掌握而减弱,从中长期看由于“非典”带来

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会是较小的,信息的透明由会从另一个角度坚定人们对于投资环境的信心。而且经验告诉我们,短期、偶然的外部冲击过后,一般会有恢复性、反弹性的复原和增长,这将对经济又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第四,“非典”如果是一个短期过程,尽管它滞缓了一些商务活动和投资行为,但却无法改变外部资金流向中国的总体趋势。近年来,外部资金流入中国的增幅较大, 2002年的流入量甚至超过了美国,驱动资金流入中国的主要得益于高新科技条件下的世界产业结构的转换,以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的发展。大趋势已经从过去人为大力引资引进产业,转变为产业主动在全球寻找适宜于自己发展的最佳区位,寻找自己发展的比较优势之所在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由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分工链中的定位是加工,即一旦产品生产过程已经程序化,比较优势转化为成本与规模,中国便具有了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这种分工模式已经不是垂直型而是水平型的一种。 美国近期经济的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留给了我们引进资本的更大的空间。除非“非典”能够从根本上动摇这一态势,否则短期的挫折很难改变资金流入中国的趋势,尽管可能资金流入的速度在一个时期会因“非典”而放缓。可以预测的整个第二、三季度,美元对于欧元和日元出现了贬值。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增强是有好处的。由于加工贸易的发展, 中国产品进入了跨国公司全球采购网络,进入到它的全球供应链中,世界的分工体系不会因为中国的“非典”而使全球的供应链和全球的采购网络产生断裂,这种新的供货的方式与传统方式有不同,因此,“非典”会使得中国第三季度出口增长产生波动,但它不会改变总的趋势。

另外,中国的基本社会经济生活还是内需主导的,三驾马车(内需、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中,内需和投资还是为主的,事实上人们的购买力并没有因“非典”而出现急剧下降,大宗物品的销售只是被推迟,并没有取消,有些(如汽车)甚至提前,因此预计“非典”的传染被有效控制之后,中国的经济将会出现较有力的反弹。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从百家商场的销售额来看,五一期间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35.66%;第二周同比下降 2439%,比上周缩减12个百分点;第三周同比下降14%,比上周又缩减12个百分点。从百家商场销售额上升的情况看,第一周比去年同期上升的只14家,第二周上升到25家,第三周上升到36家,已经复苏反弹了。摩根斯坦利的罗奇先生认为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中内需因素只占26%是偏颇的。当然如果“非典”蔓延形成无可挽回的局面,外资的大规模抽逃是合乎理性的,但笔者并不认为这种情况会发生,最大的影响将是降低外资流入增长速度。

最后,如果人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短期的不确定性的冲击也不都意味着负面的涵义。美国在1918-1919年间暴发了一次严重的流感,人们从感染到死亡只有几天时间,而且死去的大多是青壮年人,老人儿童却多得以幸免。 2002年9月,美国两位学者就那次疫病进行了测算, 由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他们在测算中进行了很仔细的排除,以识别1918年的流感对1920―1930年期间1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测算结果让人吃惊:流感导致的死亡率海上升千分之一,其后10年的平均年经济增长率提高0.2个百分点!然而象艾滋病这样长期折磨人类的疾患,结果却是非常负面的,有学者模拟了艾滋病对非洲国家经济的影响,将有发生与没有发生艾滋病进行比较发现,如果存在目前水平的艾滋病,到2010年时,非洲的GDP规模将下降15―25个百分点,而人均收入最高下降10个百分点。使用南非的情况作为模拟的样本,结果发现:如果没有艾滋病,南非可以在三代人内实现温和的经济增长和普遍的教育;而如果不采取措施控制艾滋病,则南非的经济会在四代人以后趋于完全崩溃。

五月已有的调查结果显示,“非典”的对于上市企业的影响并不象有些人估计的那样严重。由奥美公司投资者关系部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非典”对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的影响因行业不同而不同, 但其中多数公司认为,“非典”对其业务的影响还不足以令其利润预警。22家公司接受

了其调查,超过了总部设在中国内地和香港而在美国上市的公司的半数。在这22家公司中,有17家公司表示不太可能因为“非典”而利润警告。只有1家未透露名称的公司表示, 已经因此而了预警。在22家被调查公司中,有9家公司声称,“非典”对他们的业务没有产生实质影响。

综合上面的讨论,虽然“非典”危害的情况出现了一定积极的势头,但我们对于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控制疫情并不能准确预测,使这方面的预期充满不确定性,并导致对经济影响的预估也充满不确定性,笔者赞同这样的说法:我们对“非典”经济影响的评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疫情需要多少时间能得到控制。如果疫病失控,蔓延开来,上面分析的内容均失去了相应的基础,如果在1-2个月“非典”得到有效控制, 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应该是偶然和短期的。

“非典”:刘策的思路的抛砖引玉

“非典”的即期经济影响已经十分清楚,滞后经济影响大抵在6。 7月份会显现出来,尽管人们对于 0,5-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并未引起很大的惊慌,但仍然有必要从政策面上对于“非典”的滞后经济影响予以注重和应对。我们考虑从宏观经济层次上,为了控制已有滞后经济影响的负面作用,应采取稳定第一产业生产,大力促进第二产业增长,积极搞活第三产业活动的思路, 即“稳一,增二、活三”的策略,增加就业是任务的重中之重,调整三驾马车的需求结构是有效措施,财政收支政策是有力杠杆。

第一,稳住第一产业,克服“非典”造成的滞后经济影响就有了后方和回旋余地。从目前情况看,“非典”对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造成的直接影响远不如第三产业,但由于“非典”造成800万农民工返乡,这些农民工的收入会受较大影响。去年我国农民进城务工1亿人,总收入为 5278亿元,其中寄带回家的约3274亿元;农民外出务工年人均增收 43.5元, 占当年农民增收总量的 42%,外出务工已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此次“非典”影响到这些农民的收入,第二季度农民从务工中的收入人均减少17元,收入增加受到挑战。在中国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第一产业的情况各不相同, 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也有很大差异,解决好农村的防疫、生产、生活问题,就使得克服“非典”滞后经济影响有了后方,稳定第一产业的关键在于将已有的农村政策落实,尤其是减负措施落实,财政支持到位。有学者讲,公共卫生措施以及开支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不相匹配的,笔者想讲的是公共卫生开支的增长与国家税收增长是不匹配的,某种角度讲,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形成了反差,这一点在农村尤为明显。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夏收秋种期间农民购买化肥、种子、农业收割机具以及抗旱应急设施建设、重大病虫害防治、农副产品收购等应急资金需求;积极发放中西部农村人畜饮水、县乡公路、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公共医疗设施等国债项目配套贷款,稳定和支持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

第二,克服“非典”造成的滞后经济影响的关键在于全力保住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全国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3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 2%,与上年同期增速相比加快6.3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的作用明显增强,同比增长19.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8.6个百分点,再从收入的角度看,2002年来自第二产业的工业环节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以及附征的城建税为6650亿元, 占全部税收收入17004亿元的39.1%,如果再考虑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入库营业税则比重就达到了42%,商业零售业入库国内增值税1098亿元, 占6.5%,二者所占比重近一半。从目前情况,“非典”疫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表现在第三产业上,由于第三产业目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是很大,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受到“非典”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2002年服务业营业税收入为 658亿元,交通运输营业税为223亿

元,分别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9%和1.3%,影响有限,只要第二产业能保持高速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就不会减弱。近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已经给中国第二产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需要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趋向积极,支持企业开发、生产和销售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产品,扩大和规范发展汽车消费信贷,支持扩大普通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有效供给,支持扩大发展信息通讯产品、信息基础设施、网上会议设施、网络安全设施、网络教育设施及远程办公系统设施等开发建设,推动扩大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上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第二产业就会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分析,对经济增长拉动最大的六个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通讯设备制造业和纺织工业,这些工业部门受“非典”的影响有限,它们的高速增长必然会给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动力。

第三,受“非典”影响大的主要是第三产业,尽管在GDP中的比重不大,但对于中国的就业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尽快搞活第三产业具有战略意义。“非典”直接冲击的行业主要是社会服务业(包括旅游、住宿、公共服务、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等)、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根据2001年统计的有关数据计算,其占GDP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6%、8,2%和6%,合计为17.8%。如果将其中邮电通讯、货运、批发零售作进一步分析,受;中击的行业占GDP的比重实际上达不到这么高,国务院发展中心的研究认为大约为8%。但是,第三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更在于吸纳就业。据相关部门统计,去年中国第三产业共有就业人数2.㈠乙,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年初的预测,今年将新增80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自从中国遭遇“非典”以来,不但这些就业岗位难以落实,而且目前失业的人数已超过800万,仅仅从扩大就业稳定社会的角度,尽快搞活第三产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北京市对旅游业免征5月至9月的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等税费后,旅游企业还可享受房租减免的政策,从4月28日起,北京的500多家旅行社还相继拿回了6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质量保证金”降低运营成本。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国家四个部门先后四次发出紧急通知,对因受“非典”影响而经济损失巨大的9个行业,分别给予减免税收、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以及短期贷款贴息的优惠政策,其中餐饮、旅店、旅游、娱乐行业被减免的项目,达到15项之多。金融部门配合财政的优惠政策对民航、旅游、商贸等行业实施的阶段性贷款贴息政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积极发放财政贴息贷款,都是尽快搞活第三产业的努力。

第四,从社会总需求角度看,只有社会总需求等于社会总供给时经济才能均衡发展。如果仅从社会总需求的角度看问题,若政府财政收入等于财政开支,则总需求来源于消费、投资和出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在“非典”冲击的情况下,三驾马车受到的影响是不同的:消费出现滞后,结构发生变化,其中有一些消费是不可逆的,但也有一些消费会出现较大反弹,把损失“补回来”,出口由于4-5月定单的减少,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外资流入也会一定程度上放缓脚步,但这些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投资的增长速度,形成总需求的结构变化但总量维持不变的情况,克服目前出现的困难,第一季度民间投资的增长使得这一调整成为可能。即便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的投资取向,进行调整是可行的,财政也具有这种能力:从今年一季度全国的税收情况看,税收收入完成50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 6。6%, 增收 1050.89亿元,创造了一季度收入增收额超千亿元的历史纪录,一季度税收收入总额接近1994年全年水平(98.7%),相当于1999年全年的 48.5%。这是我们抗击“非典”;中击的巨大的物质基础,也是减缓“非典”滞后影响的基础。

(本文完稿子2003年6月2日)本文作者:黄卫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

上一篇:西部小额信贷机构效率分析 下一篇:略论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区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