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下的传统文化论文

时间:2022-05-29 09:07:29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下的传统文化论文

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价值

理论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伦理道德因素,比如,《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身是实现人生最高理想的首要条件,也是造就最完美人格的基本途径。《礼记•中庸》中,“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被奉为治理“天下国家”的“九经”之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就把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成分上升到国家层面,与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正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道德价值的有力体现。这也正是当前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育人价值。《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指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礼记•坊记》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私财。”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自身,责任无处不在,承担责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蕴涵远大的理想、无私的情操与仁善的心灵,人的价值也因为承担责任才有了分量和精彩。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德育价值。“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和规范,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应当表现的德行。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现状

社会认知程度不高。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当代大学生在享受更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多元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传统文化正逐渐从他们的观念中退化,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是片面的、笼统的。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当今社会思潮多元化、信息良莠不齐、言论环境相对宽松和自由,90后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协作观念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重视不足,使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缺乏责任感。从当代大学生身上深刻反映出一种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迁带来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而导致的价值观选择性的迷茫。心理素质趋向弱化。当前,部分大学生无法实现从依赖型向独立型的过度;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对老师的教育和同学的帮助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缺乏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择业心理压力加大,甚至对生活缺乏信心,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及高校稳定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途径

建立并完善各项教育保障制度。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载体,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针对不同文化层面,制定相应的文化宣传方法,重视文化在传播社会道德思想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重视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通过校园文化软环境不断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接受,由理性接受上升到外化于行。弘扬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从文化价值观层面来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进性突出的表现为:代表了人类最高精神需求;表达了时代最新价值走向;融汇了世界的多种文化精髓;凸现了独具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文化思想的能力,引导大学生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在思想政治公共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些选修课程,如《国学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并将这些传统文化课程修到的学分作为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的一项标准。同时,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在高校网络平台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引导师生通过传统文化专栏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同时在专栏中定期上传关于传统文化的文字资料以及一些反映历史文化传统的经典剧目,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寓文字、图片、声音及动画于一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身临其境,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另外,还要建设一支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在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还要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引导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作者:孟庆楠单位:北华大学

上一篇:微电影影视艺术论文 下一篇:企业VI设计应用下的传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