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贫困大学生适应能力研究

时间:2022-04-20 01:12:50

我国贫困大学生适应能力研究

【摘 要】 我国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适应能力的强弱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现阶段我国贫困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够理想。只有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诚信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从根本上提高当代贫困大学生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适应能力 对策

1 概念

目前,关于贫困大学生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说法。本文所说的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在国家统招的高校学生群体中,学生家庭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供给学生最基本的教育费用,学生本人只有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学校资助或亲戚资助才能完成学业的学生群体。适应能力是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而同周围环境达到和谐、平衡的一种本领。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学习适应、心理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和社会适应等等。

2 贫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2.1 适应能力不强,难以迅速融入大学生活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却难以忍受贫困给他们身心健康所带来的伤害,导致他们较难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出现生活不适应现象。为了减少开支,为了利用课余时间找兼职,贫困大学生很少有多余时间去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了交清高昂的学费,他们不得不依靠勤工助学、亲戚和学校资助。

2.2 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上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承受着在参加勤工助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工作方面的压力。各种各样的压力是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如果不及时帮助他们减轻压力,贫困大学生就会在心理上产生自卑、自闭、焦虑、无助,再加上贫困生在社会上倍受歧视、奚落和嘲笑,导致他们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出极其敏感甚至出现犯罪心理。

2.3 缺乏交往技巧,人际交往较困难

很多贫困大学生性格内向,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不喜欢参加文娱活动。。再加上社交活动难免需要额外的开销,许多贫困大学生为了节约开支、避免出现尴尬,只能对这类活动消极退缩,最终导致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困难。

2.4 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有限,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大多数高校贫困毕业生这方面的能力有限,表现出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贫困大学生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有限;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贫困大学生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大学贫困毕业生不及时还贷,引发再就业危机。

3 提高我国贫困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对策

3.1 进一步完善国家相关资助政策,缓解贫困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境经济贫困。只有逐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适当的调整资助政策、加强诚信方面的立法,才能保证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缓解贫困问题。

(1)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2)适当调整资助政策,拓宽资助范围;(3)加强诚信立法,督促学生诚信还款。

3.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贫困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助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更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健康成才。

(1)加强“三观”教育;培养自立、自强意识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寻求、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深入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加强诚信教育,提高诚信意识;首先,加强贫困大学生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诚信还款意识教育,避免由于自己还款意识淡薄而引发的不诚信还款现象发生。再次,指导学生自觉将奖学金、特困补助和勤工俭学的机会留给最需要的贫困学生,不要因为自己的私利而耽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最后,学校应该逐步完善贫困大学生的筛选条件和标准,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家庭及个人情况,及早过滤虚假信息,对于那些谎报家庭收入的学生应给予严厉地批评教育,对情节严重者,可以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3)加强心理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贫困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一般可以建立一整套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逐渐克服心理障碍。

3.3 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高校要在尽可能多的提供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充分发挥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的作用,提高贫困大学各方面能力,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心。通过增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基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3.4 发挥社会资助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

首先,让社会了解高校贫困生的现状。社会媒体要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现状的报道,让社会了解高校贫困生的需要。借助媒体对高校贫困生的生活现状报道宣传,往往会感动很多人,他们会自觉加入到资助的行列。其次,努力争取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援助。各地方政府可针对本地的人才需求及生源情况,拿出部分经费设立特困生助学金。建立各有特色的互助关系,还可以根据自己生产的特点设立各种科研机构,吸引高校贫困生来助研、助教,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实习机会。再次,动员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校友以及成功人士设立各种奖学金、助学金。这种形式的资助方式不仅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生活问题,还可以激励贫困大学生奋发向上,早日成才。

4 结语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数量剧增,这个庞大的群体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贫困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差,就会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和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更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不和谐因素。研究贫困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从而找出提高他们适应能力的对策,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成才、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参考,更能维护社会和学校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朱志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帮扶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1,(20):29-31.

[2]郑禹.大学生能力体系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10:45-79.

[3]陈中建.大学生“双贫困”群体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兰州学刊,2006,(4):71-72.

[4]龙晓峰.浅析当今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J].学习月刊,2008,(4):89-90.

上一篇:基于有限资源的空闲设备调度研究 下一篇:浅谈影响汽车技术状况的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