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女大学生犯罪及其防范

时间:2022-04-16 03:29:26

浅析我国女大学生犯罪及其防范

【摘要】在我国,女大学生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女大学生犯罪除了自身原因外,还有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客观消极因素的影响。预防女大学生违法犯罪,除了女大学生自身需要加强修养外,也应做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外部防范工作。

【关键词】女大学生,犯罪,犯罪率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作用也越来越大。中国当代女大学生是中国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是国民高文化素质的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现代化未来的重任,是社会的栋梁。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女性违法犯罪也日益为当今世界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日益严重的女大学生违法犯罪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全国范围内,女大学生杀人、诈骗抢劫、盗窃等案件频繁发生,大学生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女大学生犯罪除了由自身的原因引起的以外,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客观消极因素的影响对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预防女大学生违法犯罪,除了女大学生自身需要加强修养外,还应做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外部防范工作。

一、女大学生犯罪的特征

(一)数量增长的迅速性

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 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 ,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 ,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 年起开始上升,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 5% ,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 1%。女大学生犯罪过去很少,现在也在逐年增长。

(二)犯罪类型的多样化

女大学生违法犯罪增长速度让人吃惊,其表现形式也较过去有所不同,呈现出类型的多样化,女大学生由于贪财、享乐、功利、报复等种种原因走上犯罪的道路。女大学生犯罪多以伤害型和财产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由单一的发展成为盗窃、伤害、诈骗、性犯罪等多种类型竞相出现的状况;犯罪方式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

(三)催化因素的贫困性

当前高校中,20%的学生是贫困生。这些学生由于生活贫困、内心自卑,加上某些家境较好的同学的歧视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犯罪女大学生过去多出自普通大专院校,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女大学生犯罪的消息也较往年明显增多。犯罪嫌疑人既有大一、大二,也有大三、大四,甚至一些女性研究生也有走上犯罪道路的。

(五)教育改造的顽劣性

一般来说,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女青少年从受腐蚀到实施犯罪的过程比较长,不象男青年说干就干,而是经过思想反复斗争后才下决心的,实施犯罪的具体过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一旦她们失足,下滑的速度非常快,而且矫治非常困难。 透过对以上女大学生的诸多特征的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女大学生违法犯罪数量比男大学生少,但其危害程度,范围却相当严重。大学期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然而,一些女大学生却把时间花费在吃喝玩乐上,在摆阔比富和追求享乐中荒废了学业,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犯罪还妨碍了高校人才目标的实现,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因为一旦女大学生犯罪形成富集作用,就使知识女性无法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我国女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女大学生犯罪的主观原因

1.自控能力弱。女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丰富、细腻、复杂且不稳定,较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情绪多变却不愿流露,两极性、心境化和文饰现象明显。一方面,个别女大学生缺乏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事物不能冷静分析判断与周密思考,感情用事,走极端,以致犯罪。另一方面,女大学生的情绪丰富激烈容易产生激情,进而降低她们对外界刺激的承受力,不能正确调节内心冲突与社会要求的关系,导致激情犯罪。

2.法制观念淡薄。虽然女大学生文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并非所有女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都很强。现实教学中,一些高校的《法律基础》课课时少,内容多,讲课教师又多属“两课”教师,讲授内容缺乏性别意识,因而针对性不强,学生兴趣不大,效果不理想。一些女大学生心目中根本就没有法律,因而她们做出种种违法犯罪行为也就不足为奇。

3.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幸福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等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态度和看法 它是个体意识的核心,是人们的精神支柱。行动从思想中来,女大学生如果在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的思想,他们就有可能在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出现行为越轨。

4.生理与心理的不成熟。女大学生刑事犯罪,比较多的是与心理生理未成熟有关。心理学研究认为,行为动机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在刺激。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发育相当快的时期,进入青春发育期的男女少年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出现,性发育逐渐成熟。生理上的变化,致使其开始萌发了朦胧的性意识和性冲动。女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在爱情观上有明显的体现。20岁左右的女孩对爱情有一种美好的向往,尤其是女大学生喜欢阅读文学书刊,把书中的白马王子当成了现实中的理想,她们的爱情观单纯、天真,信奉爱情至上,一旦遇上自己爱的人往往会不顾一切,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当现实将梦幻击得粉碎时,不少女大学生心灵脆弱,误入歧途,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女大学生犯罪的客观原因

1.家庭教育的偏差。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发蒙地,对他们行为模式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女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与家庭教育存在某种缺陷是密切相关的。女大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离开了家庭,但其对家庭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寄托和依赖,决定了此阶段的家庭教化有独特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来看,不少家庭在女儿上大学后,忽视了这一家庭教化功能。

2.学校教育的失误。高校是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女大学生成材的重要基地。良好的高等教育,不仅可以弥补和矫正家庭教育的的不足,还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抵制和消除社会不良因素对她们的影响。反之,教育不当,存在某些不良倾向和失误,则可能导致品行“先天不足”的女大学生行为偏离正确的方向,在其他消极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可见,高校在预防和遏制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和蔓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女大学生就业难。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大学生供给相对增加, 曾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回归到市场经济人才配置的大潮中, 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大,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这一问题现已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逐渐进入政府的公共政策视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在:

(1)就业率低。根据今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落实用人单位的比例低于男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2004 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80 万, 有80 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 万, 其中女大学生占44 % ,超过100 多万不能及时就业,女大学生占大多数。

(2) 就业领域受限制。女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受局限,女大学生就业比较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如文秘部门、服装制造、餐饮文娱等,女大学生的就业面并没有随着女性教育程度提高而合理拓展,在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建筑运输、水利电力等就业门槛较高的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4.贫困带来得压力

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也增加较快,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迅速上升趋势。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 ,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 ―10% ,人数大概在160万。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1龙晓东等人认为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使他们比其他大学生 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发展下去,就会走上犯罪道路。

三、我国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防治对策

我国女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防范女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国家的齐心协力,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防治网,从根本上预防和遏制我国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发生和蔓延。

(一)建立制度保障、教育牵引、亲情滋润相结合的社会防范体系

1.国家的制度保障是防范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点

(1)国家应严控学费增长,从经济上制定政策以加大扶贫救济力度。近年来,我国高校学费从每年几百元一路飙升,涨了几百倍。我国高校学费涨幅不仅远远超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甚至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国外高校收费通常为人均培养成本的13%-15%,我国高校学费所占培养成本的比例按规定一般不超过25%,理工科学生最多应缴学费3750元,文科学生则应在3000元左右,但现在高校每年生均收费在6000元以上,实际上学庭所分摊的教育成本比例高达36%。从学费占人均的比例来看,国际上一般在20%左右。目前我国人均约7517元人民币,6000元的学费(含住宿费)已占人均的79.82%,也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高校收费标准已经逼近甚至超过了我国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

(2)国家应采取措施来推动男女平等。目前,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能为一个社会问题,保证男女两性就业平等, 除了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文化观念, 确立性别平等、就业公平的意识,并给予法规制度上的保障外, 政府应该有所作为。

(3)国家应采取行政干预手段来净化社会风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网络和大众传媒垃圾对女大学生戕害最为明显。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网上黄色与暴力信息的,而浏览过网上黄色与暴力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或动机。

2.学校的教育牵引是防范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关键

(1)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的教育,提高女大学生的自控和社会认知能力。女大学生违法犯罪活动主要反映在以色劫财、以色谋位等方面,给他人、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这与她们对自己与他人、社会关系的认知出现偏颇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违法犯罪的女大学生进行教育,必须首先从培养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入手。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应教育女大学生树立以个人的努力为社会做贡献的核心价值观念,使她们对个人的存在和社会的发展有清醒认识,并在实践中注意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遏制重利轻义、重个体轻集体、重自由轻法纪、重索取轻奉献等种种不良行为。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女大学生心理调控能力。女大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冷静地应对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诱惑,并主动远离违法犯罪,以积极的姿态和合乎规范的行为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一25.4%,其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差于男生,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2因此,及时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心理平衡,也是预防她们违法犯罪的一个手段。为了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品质,高校应根据女大学生的实际,建立长效的心理救援机制。

(3)切实做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经济资助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给予每一位贫困大学生切合实际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能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和自食其力的快乐,从而远离社会消极因素的诱惑,避免违法犯罪。通过社会资助、学校定期补助及减免学杂费等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各高校要加大奖、勤、贷的力度。从调查看,这三种资助方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最有效的。而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社会资助有强化贫困生的依赖心理、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的负效应,因此,各高校应考虑贫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多在勤工助学、鼓励获取奖学金上下功夫。另外,各高校还应该专门为贫困生建立计算机室、免费英语和普通话培训及各种社团组织等福特项目以提高贫困生个人能力为目标的资助手段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

(4)学校要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出路强化奠基功能

第一,要着力于培养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女大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 过去单一的人才再也不受用人单位的喜欢, 用人单位乐于吸纳专业素质好、业务能力高、综合素质硬的多面性复合型人才。

第二,应加大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要将人才结构与需求结合起来, 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 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一方面, 强化高校毕业指导中心的功能, 明确中心的指导作用, 对女大学生在就业技巧、形象礼仪、自身权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聘前强化训练。另一方面, 逐渐建立与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各省地市人事部门电脑联网, 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 强化用人单位提供需求女生信息的意识, 及时掌握对女生人才需求的数量, 建立女大学生人才库, 加大对女大学生的推荐工作, 拓宽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选拔的范围, 保证女大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家庭的亲情滋养是防范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基石。

(1)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提高培育质量。父母不仅要关心女儿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女儿在校的品行表现,多与学校班主任和辅导员沟通,发现女儿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及时制止并反馈学校。同时,父母应自觉成为女儿遵守道德和法律等行为规范的模范。女儿只有从父母言行之中内化了健康的价值观念和自我意识,才有可能在社会化过程中自觉强化个人自我控制力,其违法犯罪的原始本能就可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不会轻易违法犯罪。

(2)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基石。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往往既是家庭缺陷的重要表现,又是其他家庭缺陷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不愿对子女尽义务、负责任,夫妻感情稍有伤害,就以牺牲子女的幸福为代价而离婚,结果使家庭丧失了预防犯罪的功能。这样也会影响到子女对父母的满意度。要搞好家庭关系,注意好解决关爱与帮助、沟通与理解、信任与鼓励等方面问题,父母应特别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环境。只有当他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的时候,他们才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接纳自己,肯定自己,并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关怀别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子女对家庭具有归属感和依恋感,并在家庭与子女间建立一种坚固的社会纽带。

4.女大学生本人要完善自我。

大学本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黄金时期,是女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培养能力和充实自己的最佳时期,但是一些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动力不足,一味追求性享乐,用谈情说爱打发时光,并以次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作为女大学生自身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自我完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首先,女大学生应该解放思想, 摆脱传统的“男强女弱”、“学的好不如嫁的好”等观点的束缚, 消除自身的虚荣心与摆阔攀比心理,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 在校期间加强自身的学习, 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其次,面对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女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课的学习,还要多动手动脑,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要努力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拓宽知识面,要着重培养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开拓, 敢于创新,改变人们对女生“高分低能”的偏见心理。

上一篇:从教师心理资本谈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管理 下一篇: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