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南省第三届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2-05-29 02:49:01

中国云南省第三届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讨会综述

摘要:文章叙述了召开研讨会的背景、时间、地点、参会专家学者及交流论文的内容。认为论文内容涉及面广,学术水平高,对中国云南省濒危语言遗产的保护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濒危语言;保护;研讨会;综述

在全球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的形势下,语言濒危现象已成为全球语言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几乎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令人触目惊心。因此,语言濒危现状的研究和濒危语言的维持和发展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参与,同时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重视。当前,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发展,云南省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不断地学习汉语文,一方面他们的汉语文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各民族之间的交际普遍使用汉语。另一方面其母语的使用功能不断地萎缩,出现了双语,多语和语言转用等现象。因此,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正面l临着不同程度的濒危和消亡的威胁,鉴于此,2000年中国玉溪师范学院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签署了友好合作备忘录,在此框架协议下,双方学者将对云南25个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开展合作研究。200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文化遗产项目资助下,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和中国玉溪师范学院对“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项目进行了合作研究,作为该项目研究内容之一,两校于2005年6月21日在玉溪师范学院联合召开了首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讨会”。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以“濒危语言”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很快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后,两校密切合作,继续探讨中国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濒危问题。并在2008年12月召开了第二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讨会。

第三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讨会无疑是前两届研讨会的延续,不变的核心词“濒危语言”吸引了国内外50多名专家学者前来参会。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保护濒危语言,维持文化的多样性。其目的是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成果的交流,探讨少数民族语言的理论,方法以及保护云南濒危语言遗产所采取的措施等,以此推动少数民族语言遗产的保护与维持,促进语言生态的和谐和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组委会的精心准备下,2010年6月10日8时,第三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讨会在玉溪师范学院图书馆三楼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泰国阿卡基金会和缅甸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务印书馆、香港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昆明学院、云南省民族语言委员会、四川西昌学院、红河州民族研究所、西双版纳州广播电视台、墨江县民族研究所等国内外高校及相关科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共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玉溪师范学院副院长任宏志教授主持,玉溪师范学院院长熊术新教授致开幕词,代表会议东道主向应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白庚胜博士和云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教授闻讯前来祝贺并在开幕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白庚寿博士认为保护濒危语言具有应用价值、资源价值和文化价值,杨福泉教授则从研究人员的角度阐述了研究人员在濒危语言保护中应充当的角色和义务,表示对濒危语言保护充满了信心,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大卫,布莱德雷教授以“弹性思维与濒危语言保护”为题做了大会主题发言,中央民族大学的戴庆厦教授因受邀到台湾进行学术活动未来参会,特别委托玉溪师范学院的黄龙光博士代他宣读题为“中国的语言国情及民族语文政策”的论文。两位语言学大师的论文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为本次研讨会做了铺垫。接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均悉数登场,对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陈述。计有35篇论文在会上做了交流。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如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语言教学、语言政策、语言演变、语言接触、语言比较、语言生态、文献记录、文字改革与创制等方面对语言濒危的结果、影响,拟采取的保护措施,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论文中涉及的语种有哈尼一阿卡语、傈傈语、拉祜语、纳西语、阿昌语、克木语、白语、卡卓语、傣语和彝语等。专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分别对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把脉”,找出语言濒危的原因、濒危程度等,并开出各自的抢救濒危语言的“药方”。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大卫,布莱德雷教授的主题发言“弹性思维与语言濒危”,探讨了传统社区语言维持的一种新方法。这一方法鼓励并赋予社区权力,以某种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选择维持或复苏社区人民所选择的语言和文化,让其拥有语言使用自决权,使许多群体在语言层面,文化全球化和自上而下的语言政策管理中重新稳定下来。

玉溪师范学院的唐玲萍副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旅游教学与研究,陈述了“濒危语言的内生式保护:社会表象理论一兼议旅游与语言的关系”。她说:语言变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方面,语言濒危是语言变化的极端表现,旅游有可能引致语言的濒危和消亡,也有可能唤醒濒危语言使用者对濒危语言的价值意识,产生保护的内生动力。被应用于旅游研究中的社会表象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濒危语言保护研究,因为准确了解濒危语言使用者对该濒危语言的认识、定义、描述等知识体系,对于巩固、引导、修正他们对濒危语言保护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提交的论文“中国的语言国情及民族语文政策”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国家,语言文字状况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民族语文的基本国策是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因此,构建语言和谐是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西双版纳州广播电视台的杨忠明等提交的论文“民间国际通用哈尼、阿卡文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和价值”和泰国民间学者阿卡族提交的“对阿卡通用文字和读写能力训练的简要介绍”,绿春县哈尼文培训中心的白金山先生的“谈谈现行哈尼文存在的几个问题”则阐述了文字的创制和文字的统一对语言保护和传承及其文化传播的意义。

此次会议,涉及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的文章最多。由玉溪师范学院濒危语言研究团队完成的课题“玉溪市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仅在这次会议中就提文了7篇论文,即许鲜明教授的“玉溪市红塔区撒都语濒危程度调查”,石常艳老师的“红塔区洛河乡梅冲村哈尼语言生活个案”,肖黎老师的“玉溪市灵秀小三家一组语言生活个案”,陈勰和刘洁老师的“玉溪红塔区灵秀村彝族语言生活个案”,刘艳老师的“玉溪市红塔区灵秀村委会哨河彝族语言生活个案”,张雅音博士的“云南蒙古族卡卓人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及其白碧波研究员的“元江县因远镇语言使用现状”。此外,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语言类型学研究所瑞克,德,布色尔提交的论文“台湾布农语社群方言状况”。泰国清莱皇家大学马卡博士提交的“在教师和工作场合的语言文化和 交流:对泰国北部清莱府瑶族、拉祜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个案研究”等论文。

涉及语言生态与保护的有来自香港大学丁思志博士的论文“语言生态和西部发展”。丁博士立足于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审视中国乃至国外的语言生态变化,着重强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汉语影响力已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实下,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关键是在不破坏少数民族语言生存空间的同时,在语言生态中去适应汉语,并通过双语教育来完成。来自云南省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的李怡提交的论文“关于目前云南濒危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思考”也认为维系其生存环境,才能保护语言的生存。对于小语种,特殊语种而言,抢救比保护更具时效性。就全球一体化趋势看来,保护与抢救远远不够,只有创造性地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才能保持语言的活力。

昆明学院的赵燕老师提交的论文“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语言态度的语言生态学思考”,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实际。

总之,从提交的内容看,论文内容涉及面广,且多以实证研究为主,兼有一些理论建设方面的探讨,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会议紧凑有序、民主,讨论认真热烈。与会期间,会务组还见缝插针,安排代表们到玉溪师范学院湄公河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玉溪师范学院把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受到了代表们的一致赞扬,认为应该继续探索并加以推广。此外,会务组还特意安排了到元江县因远镇进行学术考察。因远镇是元江县白族的主要聚居地,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民间传说、故事、歌谣、游戏、传统节日等,具有相当明显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别是趣味性、娱乐性较浓的民间歌谣、游戏能很快引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能让幼儿在自由、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完成活动内容,为幼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因远镇幼儿园根据当地实际,在幼儿园的小、中、大班进行白族“乡土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幼儿在活动中较快的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身体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还能把本民族文化具体应用于教学中,让幼儿从小就认识家乡,了解家乡文化。这种方法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此外,代表们还考察了白族歌舞传承方式,语言和音乐传承方式,哈尼语白宏话及语言生活环境等。代表们一致认为此次考察针对性强,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至此,本次研讨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第四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研讨会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下一篇:创造性思维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