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学生艺术团建设之我见

时间:2022-09-16 05:37:23

理工科学生艺术团建设之我见

摘要:文章根据现阶段理工科大学学生艺术团的发展情况,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提出了学生艺术团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生艺术团;理工科;艺术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趋多元化,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越来越沉重的竞争压力,如何取得竞争优势,这要求学生们不仅懂得自我调节,更要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针对时代的要求,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学生艺术团管理的工作实际,就理工科大学的学生艺术团建设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众所周知,越来越多的理工科大学开始转变自己的办学思路,各类学科全面发展,正逐步转变为理工文法齐头并进的综合型大学。鉴于此,可以归结为是时代的要求,也可以认为是大学在培养学生的思路得到了提高,把学生的综合发展摆在了第一要位。当然,在改革和提高的过程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问题1:工科大学生艺术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反映,经历了十一二年的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读到了大学,可回头一看,除了考试时候的一纸成绩之外,很多人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在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和大环境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合理存在。为什么?巨大的升学压力让学生和家长都不得不绷紧神经,一心一意的去应付文化课的考试,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艺术素质的培养。相信很多学生在小时候都会有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主科”和“副科”,大多数可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人格的艺术学科被划分到了不受重视的“副科”里。进入大学之后,艺术团成为大学新生们接触大学生活,体验精彩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社团。本着服务大家,自我完善的原则,艺术团是向学生敞开大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术团不会拒绝任何一位想要迈进艺术殿堂的求知者,哪怕在此之前他们没有任何的知识背景和积淀。

如何去解决上述问题,是让通识教育授课老师困扰的一大难题。罗马非一日建成,“短平快”式的艺术教育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毕竟从入门到通晓需要一个过程。不过如何去把这个过程把握的得当是授课老师们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团,首先该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大家庭,聚集在这里的是一群有着共同爱好和理想的年轻人,当思维聚集碰出火花的时候,教育的效果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古语有云“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艺术领域里同样如此,对于没有基础和知识背景的同学来说,老师讲授的仅仅是通俗易懂的常识性内容,在了解了大概要领之后,熟练就要靠自己的领悟和练习来保证了。在此过程之中,同学问的相互帮助与相互督促非常重要,和谐融洽的环境可以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更好,领悟更快。

问题2:人员结构的单一性

前面提到,学生艺术团的发展壮大有赖于培养越来越多热爱艺术的学生,不论是有基础的还是白丁。当然,艺术团的建设周期会比较长,因为从初学入门到登台献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训练。那么,讲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一个相关联的概念,人员的流动性。

大学四年是人生中关键的转型期,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过程。然而这个过程也要分为不同的阶段来处理,大一初入大学,对艺术团有莫名的憧憬和向往;大二开始忙于专业课的学习;大三准备考研或者出国;大四则基本上是半个社会人的生活状态了。因而,纵观大学四年的生活,只有大~这一年是有时间和精力来投身到艺术团当中。但是,正像问题1当中所提到的,人员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就是说在他们时间和精力充足的时候,往往不能够担负演出任务,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矛盾所在。

中国体育界有个思想叫做“以赛代练”,笔者认为这个方法用于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同样奏效。当新同学进入艺术团之后,可以有计划的安排这些同学跟随老团员排练,熟悉演出流程,分批随团出演。刚开始的时候,安排新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可以得到加强,同时也熟悉了艺术团的正常工作流程及演出安排。

问题3:学时和学分的互认

大学艺术团是依托于学校的优势师资,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演出活动的机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组成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学生。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老师,大学老师除去教学任务还有科研任务,因而如何去让老师预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艺术团的教学和指导当中尤为重要。工科大学里,通识教育的比重本来就处于弱势,在此情况下,校方应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参与到艺术团建设中,比如说带团演出的时间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换算成课时,演出成绩及辅导学生的成果计算到个人的年终绩效当中,评选职称的时候也要将艺术团的成效纳入到考虑范围当中。对于学生也是如此,正常的工科大学生学业负担相当繁重,仅仅依靠兴趣难以确保长时间坚持参与艺术团。考虑到用艺术素质分来抵用专业课学分有些不合适,那么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把艺术团这边的成绩和学分换算到通识教育课里,不能说学生只拿一个学期的学分来服务四年。倘若这种机制能够被采用,对于艺术团的长远发展也是大为有利的,可以吸引更多有志于艺术团事业,有艺术发展潜力的学生长期的跟艺术团一起成长。

问题4:艺术团发展经费的局限性

学校方面的拨款是大学生艺术团最主要的经费来源,可是学校的经费毕竟有限,不能满足艺术团常态化的演出需要。简单来说,带团演出的交通费、食宿费等等,都是不小的支出。前文所提的“以赛代练”,也是需要经费支撑的,所以说艺术团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

如何去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呢?解决这个问题也许不是很难,在当前商业经济社会里,演出的需求量很大。但大学艺术团不是一个盈利性组织。因而,对于商业演出,需要严格甄别,不能为了金钱利益损失学校的声誉,学生的前途。毕竟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艺术团的明天,学生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多年从事学生艺术团建设,深刻感悟到学生艺术团的建设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倾注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艺术团的成长见证了大学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进程。笔者相信,理工科大学学生艺术团的明天会更好!

上一篇:“越界”的必要 下一篇: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