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应夯实特色文化建设

时间:2022-08-23 04:08:53

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应夯实特色文化建设

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就是要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的协调、均称,形成合力、共力,共同努力实现新农村的建设。而特色文化,是农村固有的传统文化存在的形式,也是农民自身从出生就受身边所存在的文化情景、情结、情愫,所影响、熏陶而形成固有的文化元素,更是农民文化的根基。因此说,特色文化在农村、在农民之间是很有浓厚的氛围的,在农民群众之中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亲和力、感召力、号召力,也具有很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的。这与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所需求的目的是一致的。要建设好新农村和谐文化,就必须夯实特色文化建设。

这是因为――

一、特色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的结晶,根植于民众之中

特色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劳动中创作出来的。她以口头形式,或以肢体动作形式广泛而深入的流传在群众中,并经一代又一代群众口咏嘴噬加工而成。劳动人民不仅是特色文化的缔造者,也是传承者、传播者,更是享受者、被感染者。特色文化不仅根檀于民众之中,也积淀在人民群众的血液里、骨髓里、遗传基因里。因此,特色文化深受群众的喜爱,她倾吐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了劳动人民的血汗,表达了劳动人民情感,反映了劳动人民爱憎,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理想与愿望。

农村是特色文化的产生地、繁衍地、集散地、传播地,是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的。一旦为特色文化搭建起发展平台,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氛围,就会有很多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这就说明了,特色文化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是根植于民众之中的,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基础的。

特色文化已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某个地区、某片地域、某个民族的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存在方式了,她已融合在各民族大家庭文化里了,形成共同拥有的大文化,成为各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文化情愫、情结,成为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联系、融合的契机、媒介、桥梁。这也充分体现出特色文化所具有的影响力、亲和力、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的功能。因此说,在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时,务必要注重农村已有的特色文化,注重农民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元素、文化情景。尽最大可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来发展特色文化,夯实特色文化的建设,来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实现新农村的建设。

二、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或一片地域的文化象征、标识、标志、名片、品牌

特色文化之所以为特色文化,她的形成,是由一个地方或一片地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自然条件,生产、生活条件、情境,经济基础和历史、人文情景等等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生产、生活习俗、习惯,产生出不同的文化渊源、文化情境、文化氛围等。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一片地域有一片地域的文化习俗、文化情景、文化风味。各个地方、地域的文化氛围都不相同,各有各的独特性、个性、风格、色彩。这正如古人所云的那样:“凡民涵五常之情,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凡居民财,必因天气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民间有句俗语:“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也证实了这种说法。这种文化的独特性、个性、风格、色彩,一旦发展起来,形成一定的气候,在群众中产生出一定量的影响力、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共谋其发展,并向其外面进行推出时,他就成了这个地方,或这片地域的文化象征、标志、标识、名片、品牌。

特色文化正是基于她具有代表本地区或本民族文化的象征、标识、标识、名片、品牌的效用、功能,她也是代表着本地区或本民族的人们在特色文化发展中,享受其所产生的实际利益、实惠。因此说,在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中,务必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注重特色文化的发展,夯实特色文化的发展,来带动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应给特色文化营造出良好的展示平台和广阔的创新空间

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就是要新农村建设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得均称、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力,凝聚向心力、亲和力,增强团结,拧成一股绳地全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特色文化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文化开展活动的基础,是农村文化存在的表现形式,是反映农村文化发展的方式,是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主要载体,是农村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新农村和谐文化进行联系、交流、沟通、融汇、凝聚的重要载体、媒介、桥梁。

新农村和谐文化与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包容的、相互依存、互为作用、互为推动的。它们的共同基础是农民群众,它们的出发点是农民群众,都以农民群众为对象、为载体、为源泉、为动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等知识素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来实现其建设的。其建设过程自始至终是离不开农民的,只有通过农民参与,实现农民的参与,才能实现其建设,才能使农民的各种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各要素之间相适应,形成合力、共力,凝聚向心力、亲和力、心往一处使的共同努力建设好新农村。特色文化的展现是通过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来实现的,农民群众是特色文化的载体,群众文化活动是特色文化存在的表现形式。那就如《群众文化概论》中所表述的那样:“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化与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这种社会历史现象构成了特色文化的形成,也构成了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契机,提供出动力。

因此说,在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之中,一定要注重特色文化的发展(注重特色文化的发展,就是注重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提高),一定要给特色文化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展示平台、活动平台、建设平台、发展平台,给特色文化提供出一个广阔的创新空间。

因为,这个平台、空间,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可以充分吸引、凝聚各种、各类、各支、各流派、纷呈多样的特色文化共同来展现、交流、沟通、切磋、提高、融合、融汇。在农民群众充分参与特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也是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知识素质的过程,更是活跃、丰富、提高、繁荣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激发出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文化活动,产生出提高其自身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愿望。有了愿望,文化氛围就形成了,特色文化的开展就活跃起来了,也就掀起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的高潮。在这个高潮中,农民群众越发地希望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得丰富多彩,有所更大的提高,向往更新颖、更先进、更高层次的高雅文化的出现。在丰富、提高、向往的过程中,农民群众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原先所拥有的(也是特色文化内容中所含有的)不良文化习气、文化糟粕给与剔除,向健康、有趣、有益的新文化、先进文化上去整理、加工、去改进、去拔高、去创新、去发展。

所以说,注重农民群众对特色文化的创新,就是肯定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注重特色文化的创新,也就是为新农村和谐文化创新出行之有效的新建设途径。

这条新建设途径,就是注重特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就是夯实特色文化的建设,给特色文化营造出良好的展示平台,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特色文化活动起来了、开展起来了、建设起来了、发展起来了,才能带动推动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才能实现新农村和谐文化的伟大建设,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成功。

上一篇:论高职院校设计素描造型思维训练方法 下一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