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5-29 04:28:36

【前言】我国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是部分农机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需要及时更新换代;二是运输机械较多,农田作业机械不足;三是小型机具、动力机械多,先进的大中型机械少;四是中低档次农机具较多,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先进机具少;五是农业配套农机具少,而且配套比率较低。 1.2 农机门类品种...

我国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推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不断增加的农机装备总量,提升了农机作业水平,拓宽了农机作业领域,提高了农机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增强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机械的作业领域不再是以往单一的粮食作物领域,而是逐渐向经济作物领域转移;由传统的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变;由种植业向养殖业、畜牧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但与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机化总体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亟待认真解决。

关键词:农机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183-1

1 我国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机装备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一是部分农机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需要及时更新换代;二是运输机械较多,农田作业机械不足;三是小型机具、动力机械多,先进的大中型机械少;四是中低档次农机具较多,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先进机具少;五是农业配套农机具少,而且配套比率较低。

1.2 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缺陷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水田机械化水平太低,远低于旱田机械化水平。在农田作业各个环节上,收获机械化水平是最低的,同时也是需求最大的一类。玉米机械化收获尚处于起步阶段,棉花收获机械很少,具有质量过硬、性能优秀、节本增效技术的机具太少,影响了农业机械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由于农机品种及机具适用性上的缺陷,使我国农机产品存在过剩和短缺并存的不合理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健康发展,农机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很难得到提高。

1.3 地区之间农机化水平不平衡

我国气候条件与地理的差异,造成土地相对稀缺以及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同时,农村地域间的差别、人均投入水平较低等因素,决定了我国农机化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产条件等条件下,体现出了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民购机数量较多,农机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机拥有量少,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慢。目前,我国东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2.1%,而农机动力拥有量占全国农机总动力的50.2%;西部地区耕地占23.7%,农机动力却只有15.3%,相对动力拥有量为2.4:1。

1.4 农机购买力有限,使用水平较低

很多地区存在农民买不起、用不好和效益差的问题,制约了农机数量和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是“买不起”。一般大中型农田作业机械需要5万~10万元,小型的也要0.3万~1万元,一次性投资大。而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对农机的购买力不足。虽然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但这种状况没有彻底改变。二是“用不好”。新型农机具的引进、试验、推广以及技术培训因推广经费短缺而很难开展,农民素质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造成部分农民能买得起机具,但用不好。三是“效益差”。多数农民不能正确使用农机,容易引起机具故障,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加上我国农机作业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农机具不能高效利用,非田间作业时间较多,经济效益很难得到保证。

1.5 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 整体效益差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不到位,农机维修管理关系不顺畅, 农机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实力的农机大户少,农机服务队、农机协会等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还不够规范,分散在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使用水平低,农机经营总体效益差。

1.6 农机具科研开发配套系统落后

新机具、新技术发展步伐缓慢,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机化科研力量、推广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试验示范方法落后,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落后,不能及时获得有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信息,无法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策略

2.1 调整优化结构,提高农机综合发展水平

在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上:一是坚持分类发展和重点突破的原则;二是配合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牧业等农机化技术示范,引导农民购买、使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农机具。三是提高机具的配套比,鼓励大中型和复式作业机具的发展,使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作业质量得到提高,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在保持基本农机装备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使农机具质量不断提高。

2.2 加大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

一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与开发,力争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业等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农产品分级、加工转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进一步深化农业机械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机科研院所、大型农机企业的积极作用,优化农机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三是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重点推广玉米收获、水稻机械化生产、育苗移栽机械化、秸秆机械化还田、设施农业机械化、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粮食产地烘干、经济作物机械化、牧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和农用航空“十大”农业机械化技术。

2.3 推动跨区作业,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是把分散的农机户和农机作业市场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及各级农业、农机部门要高度重视,组织推进跨区机收指导工作,使跨区机收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加快国内经济平衡发展,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大反哺农业力度,推动农业向社会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人朴.“十二五”我国农机化发展展望[J].我国农机化,2010(4):3-5。

[2]牛淑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7):25-27.

作者简介:曲文涛(1983-),男,工程师,从事农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及信息管理工作。

上一篇:小学英语需要合作学习 下一篇:2000―气候条件对秋季农作物产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