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拓展

时间:2022-05-27 06:22:27

谈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拓展

摘要:新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并且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知识系统化、科学化,以达到运用自如而灵活有序地分析、解决问题。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 认知结构 情境教学

许多历史教育研究者所谈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事物异同、概括历史过程、归纳论证某些历史观点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体现在解决历史问题时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等;思维的严密性体现在理解历史问题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逻辑性等;思维的整体性体现在分析历史问题时的广阔性和综合性等;创造性则是思维素质中较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学生能将历史问题中的信息、情境、内涵等加以鉴别、归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加以分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说明、论证。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就一定能成功地帮助学生由感性过渡到理性,思考、解决问题更加完美透彻。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

历史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强调对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要求学生从多种角度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历史、理解历史,有些问题要求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各种角度去发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形成纵横相联的历史知识之树和学科体系,使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进行较为客观、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论证。

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编织科学的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思维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历史发展本身就是互相联系的内部外部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认识不到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内在规律,就不可能认清具体的历史现象。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编织科学的知识网络,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低品位的堆积,而应该寻找联系,在联系中认识历史。

历史教学应使学生懂得:历史原本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有的历史现象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又是合理的。要科学的说明复杂的历史现象,必须注意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

二、多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维热情,拓展思维天地

处理历史问题的实质就是实现新问题向旧问题的转化、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的转化,实现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实现的,以已有知识经验为中介的,对客观事物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它和感知有本质的不同,其特点是间接地和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思维,通常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这就是说,思维总是由解决问题引起的,解决问题的热情越高,迫切性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刺激因素。

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生疑、好问,自行设计问题和编写答案;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常抓住教材的关键,揭示矛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设问要注意启发性,要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解决问题的热情越高、迫切性越强,思维也就越活跃。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的刺激因素。

情境教学正是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好,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通过活动,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即兴表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可匹比的。

三、多运用直观教具和形象、生动语言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历史教材本身,为历史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课本上的文字,限于篇幅,往往比较抽象,很难直接利用这些材料形成正确的思维。因此,必须尽一切可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包括使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课题研究开始前,为了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教师除了以讲座、案例介绍、参观访问等方式激发兴趣,让学生了解研究的一般步骤外,更要在基础型课程的教学中提供材料,形成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或提供他人的研究经历、经验让学生加以观察模仿。只有在教师的引导、指点、帮助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题思路才能不断拓宽,逐步发展。

四、运用拓展练习法,提升思维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新的教育目标要求改变学习机会,增加过程体验。而且,对学习个体而言,学习目标是在过程中不断生成、发展的,所以针对传统的作业布置,我们可以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进行拓展练习。拓展练习法,指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巧设一些习题作业,指导学生课后完成,以便于巩固基础,加深理解,拓展思维。作业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所选习题应具有典型性、探究性,在方法和理论上有借鉴作用,能举一反三。我们可以让学生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培养分析历史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和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对动脑筋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故事会、历史小剧场、现场抢答赛等,陈述历史事实,阐明自己的历史观点,训练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大大拓展传统作业的功能,能促使学生课后进一步回顾所学知识、思考课堂教学内容,查阅资料并进行深入探讨。

总之,历史教育的精髓就在于:使学习者在自主地了解过去的事实中,培养他们“史由证来”的“求真”精神,使学习者在自主地思考过去的事实中,培养他们“论从史出”的“求实”精神,从而真正体现历史教育的科学功能和人文功能。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科学概念,它的出现,是近年来历史教学改革向深度广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是历史教学培养能力的要求,也是当前高考命题考查能力的要求,不可等闲视之。

参考文献:

[1]齐健.历史课堂教学魅力.

[2]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

[3]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约翰・D・布兰恩福特著.程可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谈班级德育管理中的策略 下一篇:浅谈小学英语中课后听录音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