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22 15:33:02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欣赏 音响储备

目前的高考状况,是高专学前专业入取时不考术科。90%以上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没学习过音乐,特别是我们学校地处东北,主要面向省内招生,很多学生来自齐市周边的农村及外县,学生不仅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甚至大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都没怎么上过音乐课。对于最基本的音乐知识都没有了解,更别说对音乐的音响储备了。音乐是听觉艺术,它是通过音响来传递信息的,扑捉音响的能力是一个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必备的能力。现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音乐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让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下就我的教学感受,谈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响的敏感度。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欣赏观

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将来的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涉及到相关的音乐技能、音乐知识、音乐文化等问题。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学习音乐技能还是学习音乐理论都离不开对音乐音响的储备,因而建立正确的音乐欣赏观,对于学生学习音乐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谈起音乐欣赏,大部分人会把这个名词与听篇幅大又长、意义深刻的交响乐联系在一起,还没等听就已经产生了一种畏惧或者厌烦的心理。对于现在这批90后的学生们来说,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普遍追求成绩而忽视人文教育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们从小数理化没少补,却很少有人有较好的音乐熏陶,所以学生对于听音乐仅停留在随波逐流地听一些流行歌曲的水平。由于各种原因的并存,流行音乐的“泛滥”对青少年影响很大。调查发现,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有40%属于流行歌手,而对贝多芬、莫扎特等世界著名音乐家的崇拜率只有5%,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甚至有的学生连正确的音乐审美都很欠缺,谈起对音乐的认识更是一无所知。所以,对于这些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而言,欣赏音乐要从零做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这些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来讲,让他们喜欢音乐是音乐欣赏课的第一步。对于已经形成较为稳定人生观的大学生而言,简单的感官刺激的吸引是不能长久的。大学生对未来是有理想的,对社会、人生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要求的。在音乐审美欣赏中,他们不仅能够对审美物的外在形象与形式的美等方面做出简单的评价。同时也力图在形式、内容、结构以及内在的美等方面做出一定的分析和评价,所以对于学前专业的音乐欣赏课就更不同于普通意义的音乐欣赏,因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取向,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教学,对学龄前小朋友的音乐审美的引领。故而帮助学前教育的学生建立正确的音乐欣赏的审美观,价值观尤为重要。在欣赏音乐的教学的同时伴有音乐家成长学习的经历,这个经历不同于简单的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小故事,这里对音乐家的介绍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音乐家生活学习的经历对人生观价值观做出相应的延伸,在精神领域首先“占领阵地”,只有心中渴望听音乐,在欣赏课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效帮助学生储备音乐音响

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速度与顺利程度首先取决于学生对音乐音响的敏感度和音响的积累程度。帮助学生储备一定量的音乐音响就是音乐欣赏课的首要任务。音乐欣赏课首先要做到一个字“听”,这个字看似简单,可对于这些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们而言,坐在那里“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就音乐欣赏这第一关“听”也就是很多书中提到的“音响感知”。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就是说音乐随时间向前推进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消失”,所以“音响感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很快地扑捉音乐主题并记忆旋律,对于这些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而言就是难上加难。记得我在读大学时听过著名指挥家李德伦曾来我的母校做过一次关于大学生如何欣赏音乐的讲座,当时李老师在讲座中就提到,首先就是听,刚开始的听是比较枯燥的,很难把握音乐作品的精髓,但随着欣赏的深入,音乐与戏剧一样是通过矛盾冲突向前发展的。就会很快的进入情境,通过音乐“对话”将欣赏者的心牢牢的牵绊住。

所以,在教学初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欣赏习惯很重要,帮助学生迈出关键的第一步。音乐欣赏不是仅限于一堂欣赏课那么简单,除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外延性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欣赏音乐。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给学生布置的课后欣赏中,音乐欣赏的问题设置都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形式――内容――情感――升华逐步进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欣赏理念,扑捉音乐音响的主题,矛盾的发展。进而在音乐的外部形式美与内容情感的表达上进行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欣赏能力的高低首先是凭借着欣赏者以往的欣赏经验作基础的。其过程是从陌生到熟悉,从无到有的一个因果制约递进的过程。整个音乐欣赏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进行,遵循着客观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低到高,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的层面。

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对于这些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来说要想进一步更好地掌握音乐欣赏,除了上诉的建立正确的音乐欣赏观,在课堂教学明确欣赏任务外,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好的音乐欣赏情境,这光靠课堂的教学时间是不够的。课堂教学是引路,课后必须有强化。这样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才不会白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音乐欣赏环境呢?在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创作背景,音乐家的生平,但是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音乐,有人将她比作花朵,因为她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更美”。为学生提供课余有价值的音乐欣赏就是巩固课堂课程的最好途径。例如,我们在课上欣赏李斯的钢琴小品“钟”,我就推荐学生看现在比较流行的韩国电影《七级公务员》,里面有这个作品完整的应用;在课堂上我们欣赏柴可夫斯基的“船歌”,我就推荐同学们看韩剧《雏菊》,里面多个场景都用到这个作品;又如课堂上欣赏肖邦的钢琴练习曲《黑键练习曲》的时候就推荐学生看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等等。通过课堂的讲授,在上课后推荐学生观看熟悉又喜爱的影片,学生对音乐作品熟悉的更快,学习起来也更加有兴趣。对音乐的敏感程度也明显提高了。

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而又漫长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配合,但是让学生首先喜欢音乐,主动亲近音乐,感受音乐,从感性上体会音乐,在头脑中记忆音乐,进而升华为理性的思考理解把握音乐。

参考文献:

[1]王懿颖.学前音乐教育.西南大学出版社.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15-1

近一阶段来,我国逐渐重视起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工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22条规定“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第23条规定“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班、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家庭,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

经过将近20年的时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推动下,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我国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在我国的一线城市,特殊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不到10%,由此可想而知,我国广大农村关于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情况。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孟万金教授研究指出,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比普通儿童低26.63%。残疾儿童受学前教育的比率明显偏低,在农村更为严重。学前教育发展缓慢、薄弱。联合国“中国西部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专家组成员叶立言说:“这些地方没有专门的学校,残疾儿童没有办法入学。即使在寥寥可数的学校里,除缺少专门的老师,也只能是看着孩子,难以进行有效的教育。学前教育更是一片空白。所以加强农村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 对残疾儿童学前阶段教育,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总书记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突破口。总理要求,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措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

2 对残疾儿童学前阶段教育,直接关系到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

如何帮助弱势群体,不断满足残疾人的康复教育需求,提供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科学康复教育、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尤其是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需求,是不容忽视而且应该做好的一件事情。是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是残疾儿童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赋予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之人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2002年10月在日本扎幌市举办的世界残疾人大会(DPI)上,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相当部分国家呼吁联合国尽快制定《残疾人权利公约》,以国际公约的形式保障残疾人的人权,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保障残疾人的康复教育权利。为所有残疾幼儿提供适当的和免费的学前教育,帮助残疾人自立,减轻社会的长远负担昭示了每一个儿童在人格和人权上是平等的,这样做不仅也有益于残疾儿童的发展,也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彰显了社会人文关怀和促进教育公平。

3 对残疾儿童学前阶段教育,有利于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残疾儿童残疾障碍的改善和补偿的康复训练问题,而康复训练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无疑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所以残疾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 让残疾儿童 得到适当的科学有效适合其发展的康复教育,不但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只有维护和保障好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才能从根本上使残疾人走出贫困。它是一项利国利民、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长远大计。

4 对残疾儿童学前阶段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早期康复

众所周知,残疾特殊儿童越早发现,治疗效果就越好。有些残疾孩子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对预防和减轻残疾的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甚至康复发展成正常孩子一样的水平。同样的道理,残疾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专家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讲,残疾儿童的学前早期教育,甚至比正常儿童的学前教育更紧迫、更重要。残疾儿童要回归主流、融入社会,必须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而缺陷补偿和康复的最佳时期是学前阶段,心理学研究也表明:0-6周岁是个体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残疾儿童康复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够对其进行及早干预和实施科学的康复措施,及时、有效地施以恰当的教育,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康复效果才最佳。换句话说,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和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所以学前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是一种“抢救性康复教育”。直接关系到残疾儿童健康和成长,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方案“开端计划(Head Start Program)的研究也表明,早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使接受学前教育计划的社会处境不利儿童比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在认知、语言和思维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发展得更好”。说明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是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残疾儿童如果得不到科学的学前教育再加之本身的缺陷障碍势必要影响残疾儿童融入主流社会的社会和人格以及认知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希洁.我国大陆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04).

[2] 贺荟中,俊明.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3,(02).

[3] 李术.试论残疾人的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03,

(04).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综合能力

目前,国内专业人士提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部分课程技能与情感的体验、表达不相融合的问题由来已久,幼儿教师对音乐作品的认识片面,所传达的内容欠规范、欠准确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虽有较好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方法,但缺乏对音乐正确的理解和感受。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在音乐综合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责无旁贷。比如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是提升幼儿教师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与情感体验、表达的融合,最终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一是幼儿园音乐活动形式有听辨活动、歌唱活动、欣赏活动、节奏(打击乐)活动及韵律活动等,要求真正调动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枯燥、机械、强制性的反复训练,避免以孤立要素作为对象,避免分析性的理性训练。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幼儿歌唱能力、律动能力、节奏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而展开的。这些能力的培养目标是让幼儿享受参与活动的快乐,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身体、乐器及媒介进行艺术表现,表达音乐感受,发展幼儿的音乐感受力,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等,实现上述目标应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目标设计尤为重要。如选取什么样的音乐素材,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活动内容。具体要求如下。歌唱:选曲歌词要有童趣且易于记忆,富于美和想象,内容适用于动作表现;曲调音域要窄,节奏简单,旋律平稳,结构工整,短小,歌词关系简单。律动:节奏清晰,结构工整,旋律优美,形象、风格鲜明,速度适当。节奏:适合的乐器,适合的音乐,适合的配器。音乐欣赏:主要方式是通过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欣赏音乐作品、讲授简单的音乐欣赏知识。用于活动的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音乐作品,另一种是辅助材料。值得注意的是,除幼儿歌曲外,适合幼儿欣赏的完整作品是有限的,节选和改编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片断可以满足幼儿音乐欣赏的需求,选择时要考虑内容、形式、风格是否丰富多样,比例结构是否合理,还要考虑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实际能力;辅助材料主要是指动作、语言、视觉三种材料,例如适当的舞姿、相关的故事及图画等等。

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单一的音乐技能是不能满足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对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幼儿教师的培养方向:一是鉴赏和分析音乐的能力,包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作品基本结构的能力、对音乐作品审美(背景、情绪、性质、风格、体裁、调式等)的综合感受能力、判断作品与幼儿年龄适合度的能力等。二是表现音乐,把视唱、练耳、歌唱、乐器(含钢琴演奏与即兴伴奏、自弹自唱等)、音乐创编、律动与音乐感受融合在一起。另外,还有舞蹈、美术审美与操作能力。作为幼儿教师,只有掌握较全面的音乐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掌握全面、灵活的音乐活动方法与技巧,才能在组织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引领幼儿进入理想的音乐审美境界。

幼儿音乐教育的个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从幼儿发展出发,合理设置幼儿音乐课程,选择最适宜的音乐和方法,让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尽可能全面地、正确地、完美地感受音乐、喜欢音乐,学习音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同样要求我们在音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也应该全面考虑专业目标、专业特点、未来工作需求进行调整和创新。《音乐欣赏》课程正是一门着眼全局,着眼未来的课程,在学生综合音乐能力构建中可以起到有效的整合作用。它通过对不同分类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欣赏,启发和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上述教学内容的设计较全面,欣赏内容与方式可根据学生情况、学前教育的专业需求、学校的课时安排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虽然课程内容可以很多,但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区别于音乐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及其他专业的同名课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目标可分为两个基础层和一个综合层:第一个基础层是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方式,了解一般欣赏音乐的过程和条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意识,建立一套较完整、系统的欣赏音乐的思维模式。第二个基础层是学习掌握常见的音乐知识,如人声的分类、常见的演唱(演奏)形式、音乐体裁、音乐的结构、民族乐队和管弦乐队的编配、音乐欣赏积累等。综合层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按不同角度分类的作品的欣赏,感受音乐的分类特征,体会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并能反过来验证上述分类的特征,能将不同分类、不同感受的音乐或音乐片段,根据幼儿园活动的要求与特点,泛化出新的构想与创意,以求得更高层次的音乐感受水平与新的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的方法。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师的综合音乐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学习音乐的质量。《音乐欣赏》课程是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必要的手段。只要充分把握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做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工作,一定可以为学前教育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谈话法”;具体措施

1.“谈话法”的具体分析

1.1“谈话法”的概念

“谈话法”是以双方谈话为主要方式,通过咨询者向求助者的引导性提问、心理诱导、语言沟通等方式,了解求助者的困扰和真实想法,分析求助者的心理困境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谈话法”最早应用是在心理咨询上,心理医师通过语言沟通的方式了解患者的病症,并对症下药。“谈话法”在教育教学上就是通过教师的谈话引导,解决学生的学习难题、寻找学习方法、传递思想观念、最终促进思想教育的过程。

1.2“谈话法”的应用特点

1.2.1不可替代性

普遍采用的思想教育手段主要局限在课堂引导和文字教育上,通过文字感悟和教师教学的作用下,进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但是不同的社会群体因为其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受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在思想层次上具有不同的差异,每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价值理念都具有不同,普遍的学习方式难以考虑到这一点,也难以顾及大部分学生的感受。通过“谈话法”可以了解每个同学差异的心理需求,从中发现道德偏差并及时帮助改正,弥补了传统思想教育方式的不同。因此,“谈话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就体现出不可替代性的特点。

1.2.2针对性

“谈话法”是以学生为谈话对象,以学生真实情况为谈话内容,真正做到了就事论事、深入分析,具于较强的事物针对性。一些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特殊问题,一般的思想辅导难以让他们放下包袱、真心倾诉,通过“谈话法”的循循善诱,获得学生的信任,说出内心的困惑。有时候同一样事件会有不同的心态,“谈话法”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良好的效果。

1.3灵活多样性

思想道德是人的精神素养的体现,但是人的精神世界却是形式多样、难以控制的,对待同一价值问题,不同人的性格、爱好、情绪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利用“谈话法”,谈话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心理辅导、语言沟通方式,采取以爱好、学习、激励因素等多个角度不同的切入点入手,不同时刻、不同的心态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掌握,谈话时间和谈话内容也可以自由控制,体现了“谈话法”在思想教育中体现的灵活多变性。

2.“谈话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2.1了解学生内心,明确谈话对象

在谈话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这既表现了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教师要对谈话学生有着充分的认识,如性格特点、家庭情况、所在专业、学习情况、特长爱好等基本信息,这是对学生“硬性”信息的掌握;“柔性”信息体现在学生的思想状态,当代大学生处在社会青年的前沿,对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乐于接受新思潮和新文化,具有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无论是硬性标准和柔性信息,都要进行分析和掌握,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谈话开始,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才能为谈话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寻找恰当时机,保持良好心态

开始谈话后,进行谈话时机的选择和谈话地点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要避免谈话前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在谈话时间进行预约选择时,要避开特殊时点,如在大型考试结束,学生心情激动或者过分失落,就无法展开一场客观的、冷静的谈话,学生的讲述内容就会被心情状态所影响,无法体现出较好的效果;也避免发生错误激怒学生,如教师迟到,学生因为等待老师产生了不满和烦躁的情绪,这时应该及时向学生表示歉意,征询学生意见是继续还是取消谈话。谈话要选择恰当的地点,一个安宁、静谧的环境有利于谈话双方保持愉悦的心态;针对学生谈话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相关的场所,如图书馆、办公室、操场,让学生产生代入感,有利于表达真实想法。教师在谈话中要保持冷静的心态,避免被学生过激情绪感染,尽量做到以旁观者的心态客观对待。

2.3选择正确方法,抓住谈话要点

利用“谈话法”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要点在于要选择正确的方法,以提升谈话效果。如引导法,通过合适切入点的选择,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谈话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情感宣泄法,教师要发挥良好的倾听者的作用,听学生宣泄内心想法,表达情感需要,提取有用的信息,寻找突破点;情感共鸣法,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身边的真实的相似案例,也可以说自己的故事,通过真实情感的表达,引发学生与教师心灵上的共鸣,案例务必要做到实事求是,避免夸大其词,产生消极影响,还有分类“谈话法”、肯定优点法、刚柔并济法等等。教师在谈话中要注意抓住谈话的要点和精华,避免假大空和试图“全面覆盖”,有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等多个方面均具有思想道德困惑,应该抓住其中的重点分析。思想道德培训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要在短期内就制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目标。谈话内容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提出问题具有层次感和递进感,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感受。

2.4尊重学生想法,实现换位思考

教师在谈话中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想法,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可能相同,任何人也没有资格评判他人立场上的对错。教师要做的并不是对学生个人思想道德重塑,而是在尊重他人想法的前提下,做出适当的引导,解决思想困惑,纠正思想偏差,实现个人思想境界的升华。教师在谈话中要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对学生的心理想法做出换位思考,常人眼中的斤斤计较可能来自经济的窘迫,进入大学的孤单可能是个人性格原因,要以学生的自身情况为出发点,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建议,给学生积极地鼓舞,提出学习方法。

3.结束语

“谈话法”已经成为了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对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化有促进作用。以上笔者对谈话法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阐述了谈话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希望带来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J].课外阅读:中下,2012-3

[2]王婷.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

[3]李奇志.论激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2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5

回望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德育困境,如无视规则,任性自我;缺少诚信,轻易毁约;关注私利,唯利是图;轻视道德和伦理价值等现象普遍存在。本文拟从当前职业教育德育的现状入手,以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思想作为主要理论支撑,积极探寻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

一、对哈贝马斯商谈伦理思想的认识

在哈贝马斯看来,道德的“约束性”不是先天源自于同一主体的自律性,而是建立在主体间,相互承认的道德规范或在日常实践基础上的,在有效范围内的一种跨越多种层面的交往理性。它不仅为人的交往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准绳,同时也确定了行为者的责任与义务。他特别强调尊重每个人的选择,顾及每个商谈者的利益,通过主体间的商谈对话达成道德共识。商谈伦理要求人们在交往中达成共识,而这种共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所有共同体成员的利益基础之上的。在实践话语当中,只要实践符合所有参与者的利益,就会获得所有成员的赞同;这种赞同是人们在交往中达成共识的源泉,它建立在实践过程中每个个体的共同认知的基础上。这种认知需要人们接受他人的生活态度或行为方式,需要人们能够容忍他人的各种秉性甚至无法理解的行为。所以,商谈伦理是建立在对个性和多元化承认的基础上,即“你—我—他”主体间平等地对话,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主张和要求提供给其他人讨论,从而重视他人的权利、充分尊重他人。这种注重交往过程中主体间性的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职业教育德育的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职业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在目标、任务和对象等方面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德育的个性特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业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然而,职业教育德育却受普通教育德育的影响,缺乏特色,困于传统德育的桎梏中,具体体现在:

(一)以榜样为主的教育内容在当前职业教育德育工作中,榜样教育依旧是重要的教育题材,不断发现身边的先进人物,以他们的优秀事迹,多层面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坚定信心,并在道德层面树立有益于个人、他人、社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的教育形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其不再局限于理论的说教,榜样人物具备真实性和生动性,能很好地被学生接受,持续发挥着影响力和感召力。然而,这种榜样教育局限性亦非常明显。榜样是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着卓越表现的人物,在社会不断强化、甚至神话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时,也容易忽略他们的不足,造成学生认识得不全面,容易形成心理落差。因此,在职业教育德育培养过程中,既要充分运用榜样的生动案例教育引导学生,也要指导学生用更加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榜样”,既不“神话”榜样,也不“自轻”自己。

(二)以说教为主的教育形式当前职业院校开展德育工作基本上还是按照国家规定,通过教授指定教材,完成规定课时数和必修学分进行的。课堂教学和灌输式教育是目前职业院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而检验其效果的途径就是考试。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都成了毫无创新性的“复读机”,这种教育方式只是将“道德”作为一种“知识”,按部就班地根据教师的“讲稿”和标准答案进行重复,严重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和主体性以及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互主体性,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化于无形”。以说教为主的德育形式,也是当前高校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特点目前,考试仍然是学校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在道德教育方面亦是如此。评价学生道德水平的程度,仍是以德育课程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为主,虽然也引入了综合素质测评等基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评价方式,但却并未进入主流考核体系,更多的仅是作为评奖评优过程中的参考要素。学生也更为关注德育课程的考试成绩。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绝不只是一种“知识”,作为实践领域内的“道德”,不是仅依靠学习“知识”,甚至是“考试”就能获得“道德”的。从某种意义上,应试教育反而成了阻碍道德教育有效开展的原因。

三、职业教育德育过程中的商谈伦理何以可能?

(一)职业教育德育为何需要“商谈”应该说,职业教育德育目的不在于“育”,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育本身,而在于“人”。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因为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教育才有了重要意义和价值。德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德行的培养,或者说,培养出有德性且道德品质高尚的劳动者,才是职业教育德育的内在价值,也才是其应有之义。德育为何需要“商谈”?对此,哈贝马斯提出,道德规范或规则其实是通过道德主体之间彼此的对话和交流得以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形成、调整以及对共同规范的认定与执行,都是通过商谈得以实现的。在他看来,道德共识的存在并非是先天就有的,也并非是一种事先规定好或形成好的规则或约束,究其本质,道德规范的形成与道德共识的达成都是伴随着人的需要,通过不断地沟通、商谈才获得的。

(二)职业教育德育如何实现“商谈”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交流和对话是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交往中介;“语言”每天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语言”是有意义的符号,是人们交往的桥梁和中介,也是体现自我行为活动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学过程中的“说教”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说教”绝不应只局限于教师一方的“独白”,“语言”的本质告诉我们,“说教”应该也落实在“互动”之中。一方面,德育作为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形式,离不开相互的交流和沟通。只要有交往就会有商谈,即使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商谈”在人们不自觉的行为中已经实现。而德育的效果如何,其实也就是商谈的结果如何;当教师讲授的内容得到学生普遍的认同,学生便会因这种认同而付诸实际行动,这也就意味着一种“共识”的达成。另一方面,交往需要遵循共同的规范和准则,德育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准则,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商谈”才能寻得其根据与合理性。因此,德育的关键是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以商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一种合理性的论证,通过这种论证使学生从内心对道德规范或准则予以认同。总体而言,德育对商谈的实现其实就蕴含于教育行为的过程中。德育的过程就是“互主体性”交流沟通的过程,只有对遵守道德规范达成“共识”,才是德育的成功所在。

四、商谈伦理在职业教育德育中的实践途径

(一)树立交流启发的德育教育方法商谈需要营造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语言环境,所谓“理想”就是指平等、自由且相对宽松的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才有利于参与者的交流和沟通。没有沟通和交流就没有共识的达成,没有认同和肯定,也就不会有内心的信服和遵循。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道德主体的认同和接受是关键,而绝不是德育教育者“教得好”就可以。一个人德行的培养归根结底是个体的事情,好的德行只能产生间接的影响而非直接的传播,而间接影响所能发挥的作用又是极其有限的。由此,德育的关键不在于“教”或“育”,而在于“养”或“信”。商谈伦理思想强调话语交流和商谈的重要性,这对于当前的职业教育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我们育人,希望每个人都能成长为道德高尚或有德性的人,可是却忽略了德育的对象不是物体或东西可以任由我们摆布,相反,他们是具有思想和理性、具有情感和欲望的鲜活的个体。基于此,职业教育德育应特别关注道德主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应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给予他们思考的空间和自由,并通过道德主体之间的商谈和沟通,从而达到对道德规则和规范的普遍认同与肯定,以有效保证主体对道德准则的遵守,才能有利于从根本上树立人的品德。

(二)发挥学生的自由创造精神哈贝马斯对“理想的话语环境”是这样描述的:其一,参与沟通交流的所有人均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如平等的话语权即同等的发表意见或建议的权利等,在商谈过程中可以提出各自不同的意见,包括质疑甚至反驳在内;其二,每一个参与交流讨论者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求,应给予每个个体以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从而使其敢于表达自己;其三,参与沟通交流者享有同等的权利对话语有效性提出怀疑,并且同时有权对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做出解释、论证,其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意见和论证方式的提出都不应忽略甚至强迫性压制;其四,每一个参与交流讨论者都有权利要求他人辩护或自我辩护,同时享有“发出命令”(主要表现为允许和承诺)和“拒绝命令”(主要表现为禁止和拒绝)的权利。对“理想的话语环境”而言,开放是其形成的前提和条件,民主是其得以运行的必然要求,话语的规范性则是其有效开展的形式规定。哈贝马斯以个人的实践理性作为出发点,为民主和公正环境的营造提供有力的个体基础。从哈贝马斯的“理想话语环境”出发思考当前职业教育德育环境,其缺乏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理想的”(自由、民主、宽松、包容)环境。

(三)遵守社会的普遍性规范面对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环境,个体的价值判断同样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传统的伦理规范在当今社会同样面临着困境和挑战。对于如何适应这个多样的社会,哈贝马斯提出,不管具体的情景、环境、条件如何发生变化,其中一定存在着不变的、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从而内在地约束并指引我们的行为,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找到这个隐藏着的普遍性的规范。商谈伦理又可以被称为“多元化社会与多元化时代的伦理”,其现实意义在于肯定了社会的多元价值和存在,赋予个体之价值追求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在哈贝马斯看来,他的商谈伦理学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普遍化原则”,即“只要一切有关的人能以参加一种实践的商谈,每个有效的规范就将会得到他们的赞成”。也就是说,凡是得到人们所承认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和标准,往往所代表的则应是人们普遍的“公意”,反过来,对这些普遍化规则的遵守因为是“公意”,所以行为主体都是出自完全的自愿而非消极被动的遵从。遵守社会的普遍性规范,不是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人都追求同样的价值或遵守完全一致的规则;相反,普遍性的规范是承认多样性、差异性基础之上所遵循的共识性的规则。所以,商谈伦理所寻求的普遍性道德规范实则是一种多样性、多变性现象背后的本质性的东西。承认并遵循普遍道德规范的原则,有利于我们在各种现象之中不会迷茫、不会不知所措;遵循普遍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我们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不论情况多么复杂、环境多么混乱,我们总能够从中找出其普遍性根据,以此找出合理的、有效的解决路径。

(四)师生间的平等相处“平等相处”的实践路径,主要是来自于哈贝马斯的互主体性原则。通过上述阐释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商谈的建立与进行主要是一种商谈道德主体之间的交流对话,它强调的是一种多主体之间的一种相互的关系,而绝不只是主体自身或某一方、某几方。这种对关系的强调,即一种可以建立起平等关系的商谈,对当前职业教育德育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借用康德对现象界和本体界的划分理论,道德是属于先验的、实践的领域(自由领域),不能仅依靠经验或感性、情感(自然领域)的东西来作用于道德。也就是说,在道德培育过程中,需要凭借的是人之理性的部分,同样具有理性的(道德)主体在商谈中是独立平等的,而在德育展开的进程中也应遵循这种平等的关系。道德教育不应是一种“单向”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即由教师到学生、由学生到教师的过程经历。德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关键在于道德是人的本质,道德品质的提升是人人需要的,且一个人德行的高低与知识的获取、年龄的大小、经历等因素并不具有必然联系,故教师之德行不一定必然高于学生,在个体道德品质的培育过程中,人人都是“学生”,同样的人人都可以成为“老师”。在“道德”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可以通过个人的德行品质而相互影响。“以生为本”是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此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重视学生成长的普遍需求和个性追求,重新构建师生平等的关系模式。特别是处在职业教育阶段,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日趋完善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有着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只有师生间建立起平等关系,充分尊重学生在整个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坚持平等对话、平等相处的姿态,才能真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五)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哈贝马斯将其商谈伦理理论充分建立于“主体”(人)之上,在人之交往行为活动中,离开了“人”,“交往”将不再存在,离开了“人”,“商谈”也将毫无意义,因此对主体的关注成为哈贝马斯建立理论的最核心要素。谈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他提出尊重他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人之存在不是仅仅依赖于经验感性地存在,作为一个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其存在的根据在于理性、在于意志自由,也就是他的存在以自身为原因和目的即自因。人不仅仅是作为工具和手段的存在,更是作为一种目的的存在,每个个体的存在都是目的而不只是手段或工具,因此应当尊重人之存在的这种目的性。人不仅“为自然立法”,同时也为“自身立法”,作为自律的存在,人既是立法者又是守法者。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体现为主体之间对彼此人格的尊重,这是主体之间得以交往和商谈的重要保障,因为“尊重”意味着对彼此相互的“承认”与“认可”,论及师生关系亦是如此。对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影响,而这种交流和影响应建立在一种相互认可和尊重的基础上,师生间的尊重有利于道德普遍性的达成,只有承认道德具有普遍性,才有遵守道德规范的可能性;否则其结果将是导致一种道德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而最终的结果亦将是对德育之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取消,通过人之感性经验的直觉和理性的思考判断无疑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六)师生间的换位思考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已具有了良好的对话交流基础,然而还需要能够换位进行思考,学会包容与接纳,宽容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的体现。哈贝马斯明确提出了“包容他者”之思想,在交往行为中应充分考虑到人的差异性。每个个体都具有平等地、自由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作为商谈的主体,应充分尊重并包容他人的观点,即使不能同意他人的思想,但至少应保留一份“空间”放置这种观点。差异性的存在是正常的,但这种差异性并不能否定普遍性;对此,在追求道德共识的过程中应允许有特殊性的存在,并且应给予这些“特殊性”以充分的尊重和包容。由此来看,换位思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而在理解他人、包容他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份理解和尊重。职业院校展开德育工作时,师生之间应学会彼此理解,这就需要尽可能以他人立场思考和看待问题,只有真正理解了“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才能有根据、有理由、有针对性地提出对问题之合理、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式方法。培养师生之间彼此学会换位思考,还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个性特点、行为方式和话语体系等要素,力求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将对道德培养的理念、方法和要求传授给学生,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来考量德育工作的效果。与此同时,学生亦需要学会站在教师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切实理解并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与德育相关的教学活动,全面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6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离开了情感,离开心灵的交流,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和学生"交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化、融化学生的心,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个别谈话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常用,最基本,最易操作,也是最有效的一种"交心"手段,注意谈话的技巧,讲究谈话的艺术,使之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成功时的掌声,误人禁区时的哨声、烦恼苦闷时的开导声,成为沙漠中的清泉,夏日里的微风,润物的春雨,班主任一把成功开启学生心门的钥匙。而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出发,运用心理学理论,能提高班主任的谈话艺术,使交流更顺畅,更富有成效。

一、认真准备,精心设计,有的放矢

如同为了上好课,必须备好课一样,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前也要"备课"。一旦确定谈话的对象后,就要去了解对方。不知道对方矛盾的原因和心理活动就没有针对性,甚至会越谈越远,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会增加新的矛盾。只有对交谈的对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能把握住谈话的主动权,达到谈话目的。首先可从同学,家长,本人周记等多方途径了解谈话对象的过去情况,观察其近期的表现,分析其产生的思想症结、了解其心理活动、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确定本次谈话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其次,研究对方的性格特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确定与之谈话的思路方法。另外,还要设计具体过程怎么进行,从哪一点切入,预计谈话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等。如果是为处理事件找学生谈话,那么要先了解事件涉及哪些同学?先找谁谈?是集中谈还是分散谈?对事件的主要责任者怎么处理?其他参与者怎么办?事件出现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等。如果是布置一项任务,那么要先考虑完成任务的人选,怎么分工,有哪些要求?怎么完成?进行中有什么困难?,怎么克服?等等。不"备课"就走进"课堂",势必会增添谈话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结果只可能是泛泛而谈、莫衷一是。所以,谈话之前的"备课"是谈话的基础和前提,很有必要。

二、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

1、与学生进行谈话,要想收到"四两拨千斤"的理想效果,不讲究一定的技巧是不行的,而技巧又是和"时机"紧密相联的,谈早了条件不成熟,谈晚了时过境迁。这就需要班主任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战机"。谈话最佳时机是:问题未形成,矛盾初露时;初次犯错误,产生悔恨时;个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火头已过,心平气和时;思想疙瘩解不开,易产生过激行为时。若碰到学生受到重大挫折时,谈话宜早不宜迟。有几种时机与学生进行谈话,效果比较理想。

(1)趁热打铁。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问题生,当他们无论是在哪一方面取得了一点进步时,来自班主任的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能够使他们信心大增,更加积极争取进步,这就是锦上添花。在充分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再明确努力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对班主任的话"言听计从",即便是指出其还存在的不足,学生也会乐于接受。

(2)适当冷却。与上面的情况截然相反的是,对待一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非但不能"趁热打铁",有时还需要"适当冷却",留点"空白"。在学生出了问题之后,往往师生双方情绪都非常激动难控,不利于理智处理问题,如果立即兴师问罪,大动干戈,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徒增学生的逆反心理。此时不妨采取适当冷却的方式,冷一冷后再与学生去谈,给学生留一点自我反省和改正的空间,给自己留一点调查事端,作出妥善处理决定的时间。比如一位学生考试失常,其结果尚在他意料之外,成绩一出来,老师马上找他,他自己尚不知所以然,效果不会理想,而等到他自己前后比较,自我反思后,情绪稳定下来了,希望和老师谈谈的时候,老师再与他谈话,就更能找到问题所在。留空白的好处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形下有一个喘息的时机,有一个思考问题的余地,也给师生对话留下了恰当的空间。它有益于克服操之过急带来的负面效应,使我们的教育更符合学生心理实际。

(3)雪中送炭。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在情感上出现迷惘困惑,亟待倾诉、帮助时,如果班主任能够及时发现,给以必要的帮助,和他们进行交心、沟通,对学生而言,则无疑是"雪中送炭"。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谈话,能使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关爱和温暖,使他们的心和班主任贴得更近,谈话的效果也就会十分明显。

2、合适的地点会使同样的谈话产生不同的效果。个别谈话最好是在单独的,无旁听者的环境中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安全感,且思想集中,没有心理负担,愿意吐露心声。即使谈话中双方有冲突也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切忌在大庭广众之下,或当着同伴的面大声训斥学生,自尊心会使学生产生强烈对立情绪,即使明知对的也不肯轻易"认输",容易冲动产生过激言行,使谈话陷入僵局,教师也难以下台。

三、讲究谈话的技巧与方法

1、谈话之前先"请坐"。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谈话时双方姿势也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同体验。除非事件性质特别严重,可让学生站着,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一般情况都应让学生"请坐",需要鼓励时可以面对面促膝交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有利双方敞开心扉;提出批评则应该保持约为90度与一定距离,既让学生感到对他的尊重,又觉得事态严重,也便于双方表情语言交流。搬一张凳子请学生先坐下来,这尽管是毫不起眼、举手之劳的小事,却能反映出班主任的良苦用心,体现出教师平等待人的心态,在尊重了学生的人格的同时,也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使谈话更有成效。

2、专心聆听,适时对焦。

学生总是怀着复杂的心情而来的,或认为班主任找其谈话不是训斥就是挨骂,防范心理极强;或感到满腹委屈,认为老师误解了,不了解真实情况需要申辩;或觉得心绪困惑急待倾诉,所以谈话可以从"请你告诉我……"开始。教师恰当的前倾体态,不断的点头表示,适当的目光接触,专注的面部神情,都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心,愿意将心里话告诉老师。而聆听一方面能使师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心灵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也能使班主任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谈话活动。

在聆听中还要适时应用对焦技术。即听了一段话后,可运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一下学生所讲的内容,然后反问"你认为……是不是?""是否这样?"让学生感到你的理解,同时也防止主观武断下错结论。聆听中还要注意勿要急于教育。即使有不正确的言词,也要耐心地听完,然后再说明你的看法,不要刚听一两句话就感情冲动,班主任需要冷静与理智的态度,在聆听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判断,抓住真实的、本质的东西。

3、根据不同的事件,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

(1)对象的特征。褒贬结合谈话法,欲抑先扬谈话法,暗示谈话法,情绪感染法,目标升级谈话法,背对背谈话法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关键要选择适合问题特点,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方法。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诱导,叙经历、谈感受,树观点、辨是非,引典设喻、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做到忠言顺耳,使学生心悦诚服。对于脾气急躁、易冲动的学生,易采用商讨式;对于自尊心强、固执己见的学生,易采用"讨论式";对于依赖性强、试探性心理较突出的学生,易采用能动式。若是该生性情豪爽,谈话可以开门见山,直陈主题;若是自尊心、羞涩感较强的学生,往往采取委婉含蓄的技巧,让人思而得之。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交谈时的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班主任工作 banzhuren.cn)曾有一位学生在宿舍只讲究自己干净,而不顾他人的卫生,造成同学对她意见很大。找她谈话时,我先讲别宿舍一位同学处处帮助他人,群众关系特好,同学们十分喜欢他的事情,同时,表扬了她爱清洁的好习惯,希望她能带动大家将寝室的卫生搞好。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却使她听出了我的话外之音,慢慢注意起自己的言行,开始主动帮助别人,承担寝室工作,赢得了大家好评。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得到别人或集体赞同的需要,不喜欢被人指责或批评,所以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时,从肯定、赞扬学生的优点、特长出发,先褒先扬,让学生知道你看到了他的努力和进步,感到了你对他的关注和肯定,感到被理解,被认可,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再指出存在的不足,指明努力的方向就非常愿意接受了。陷如僵局的谈话还可以转换话题,缓和气氛,采取冷处理的办法,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技巧,恰当处理。或改用书信,周记,网络等对话形式进行交流。

(2)事件的特点。对一些不宜与学生直接谈论的问题,如早恋现象等,暗示的谈话方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暗示法,就是不直接谈事件本身,而是谈与之有关的其他事件,使其从所谈内容中得以启发,进行自我反思,达到转化思想和行为的效果。对一些容易引起情绪共鸣的问题,如与父母的情感问题,情绪感染法能得到大家的共识。班主任在谈话中若能以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待之,常常能使学生冰冷之心顷刻熔化,取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与困难、问题学生的谈话,目标升级法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由于问题形成原因较复杂,长期"后进",日积月累,问题根深蒂固,所以一、两次的谈话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实施目标分解,逐步推进。开始谈话时应提出一些较低的要求,当他达成后,再找其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直至转化好为止。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式的过程,而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中间可能会出现多次反复,这是常有的现象,作为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背对背谈话法在一些违纪事件的调查处理过程中特别有效。

四、掌握必要的交流原则

心理学关于个别谈话有几个原则:尊重原则,理解原则,真诚原则,整体原则,差异原则,保密原则等都是班主任谈话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尊重学生

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前提。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尊重学生,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理解、信任、尊重基础上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用教师的语言唤起学生的爱,用教师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

(1)尊重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高中学生,他们大多在15岁19岁之间,世界观已初步形成,自我意识接近成熟,独立性和自觉性已达到较高水平。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宽,竞争意识的增强,使他们显得更"成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这个时期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理解和尊重。

(2)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他才能心悦诚服的接受。

(3)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人格上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在教育学生时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才能敞开心扉,心情舒畅的教与学。班主任用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训斥挖苦,伤害其自尊心,应坚持正面说服教育为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才能达到交流思想、交流感情、教育和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

2、信任学生

对学生来说,老师越是信任他,他学习就越勤奋,自信心就越强,就越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对困难生的教育更应注意。不管是在谈心时还是在平时闲聊中,注意多给他们心理暗示:老师觉得你行,你还有潜力,老师相信你能取得好成绩!这样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辅之予具体的学习帮助,学生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我有一同学,对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对电脑很精通。做班级网页时,我把任务交给了他,还派班干部做他的助手,结果得了全校唯一的一等奖。我在班上宣布了这个消息,并和全班同学一起为他热烈鼓掌。和他谈心时我不断暗示他一个观点:"电脑学得出色的人,一定非常聪明,如果能把精力投到学习中来,一定会很出色的。"经过反复细致的工作,他对学习渐渐有了信心也有了兴趣,最后考上了杭州一所重点大学。

3、理解学生

心理学认为:理解的意思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如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有时可采用"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把自己当作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观点去分析看待问题,对学生多点宽容和体谅。或在与学生交谈时"变换角色",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从学生的某一爱好或喜欢的朋友谈起,了解学生的学习、家庭情况。当学生觉得你是那么随和可亲,跟自己很合得来时,就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述说,让你了解他们的一切。引导双方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4、掌握好整体与差异原则

深入地了解学生,全面分析个体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找到症结所在;

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对症下药,取得谈心的最佳效果。

5、保密性原则

班主任应该尊重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对学生不希望让别人知道的一些心里感受,情感秘密,一般情况下可以为学生保密。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而教师也才可能了解最真实的状况。

五、把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

1、与学困生谈心--——发现闪光点

学困生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因而情绪低落,对老师常表现出防御心理和对抗心理。与这些学生谈心,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抬起来走路,树立自信心。

2、与中等生谈心--——挖掘动力点

中等生总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拼搏精神差,缺乏前进的动力。对这类学生可采取"触动式"谈心方式,激励他们树立更高的目标,争取更大进步。

3、与优秀生谈心--——找出自省点

优秀生一般比较自信,也容易自负,有时看不到自身的缺点。与他们谈心,可用"提醒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含蓄地指出其不足,促使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访谈;江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13-02

一、产生背景

1.时代的特征。当前,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法则促使社会竞争增强,升学率的压力让部分学生成为“能上高考货架的商品”,一些学校常常用“分数为本”冲淡让青少年受用一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教养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让“分数为本”替代了“育人为本”。另一方面,在“一切从孩子需要出发”的社会大环境下,又往往因强调了“个性化”教育而冲淡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而独生子女环境下超前享受、欲望得到太多满足的学生更多地考虑着怎么让自己过得开心、过得舒服,面对困难、面对压力的时候,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再者,由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体系尚待成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学科化、医学化、形式化、片面化、孤立化等倾向。

2.我校的实际。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如下:在学习动力方面,70%的人考试过分紧张,80%的人把上大学作为学习的惟一目标,60%的人认为“考不好无颜见父母”;在人际交往方面,39%的人“难以宽容他人的不当”,32%的人不知如何与异性相处,28%的人很少主动与人交往;在自我意识方面,72%的人认为自己没有缺点,40%的认为“青春年华是痛苦的”;在生活方面,35%的人相信网络中的虚拟社会,45%的人难有好心情;在适应能力方面,30%的人不习惯制定一个行为计划,33%的人有情感冲突不会向人倾诉,40%的人在受挫后不能很快吸取教训。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困惑,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处于中、轻度状态,最需要的是预防性、发展性心理指导。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探索着建立了“学科渗透+三级访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而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我校的做法如下:

1.营造氛围。我们强调,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优化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育中的位置(组织者、合作者、牵引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生活,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发扬民主。在对教育内容的学习、理解、分析过程中,帮助学生接近心育目标,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的成果。

2.挖掘内容。我们要求全体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能够较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精心设计环节。我们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引导学生品味感悟,通过榜样进行激励。结合学科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实践、学会评价,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4.精选方法。我们要求不同学科教师要做到因学科而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进行心理体验、有效交流。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实践中达成预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5.发展性评价。我们要求教师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深层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通过对学生适时、恰当的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在评价中要坚持以下几点:保护学生的自尊;营造和谐、宽松、平等的环境,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诊断问题和不足,尊重学生的现有状态;通过评价找出学生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二)通过三级心理访谈滋润学生的心灵

1.访谈前的准备工作。对新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试、心理测试;看素质报告书、家访、来访、个别交谈以及平时的察言观色;为学生制定个人成长方案,其中包括心理健康培养目标;为学生配备由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非班级科任教师担任的心理导师。

2.一级心理导师访谈 。一级心理访谈导师为班主任、科任教师,访谈对象是所有学生。

访谈的形式为个别访谈、集体访谈,随机访谈、预约访谈,班会课访谈、主题访谈、事件访谈、系列访谈以及书信、网络形式访谈等。例如:每年新生入学前,我们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先进行初高中衔接方面的心理辅导,包括“心理调适”“学法指导”等;新班级成立之初,班主任、科任教师还要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测试、考量,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成长策划书”。

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针对性 实效性 谈心谈话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某一阶段、某个主题的学习就能完成和实现的,而是贯穿于每一天、每个阶段、每一名学生的每一件具体的、日常的甚至琐碎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谈心谈话必不可少。

1谈心谈话的基本主题

谈心谈话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思想教育类、党团建设类、日常事务类、心理健康类、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类、网络思政类、危机事件应对等。

针对不同的主题,设定不同的谈话方案,就需要我们有相应主题的知识储备,当然运用对应知识储备的基础在于辅导员在谈心谈话中能敏锐觉察学生谈话表达出的信息,以及表达背后所隐含的问题归属哪个类别。

2做好谈心谈话工作的能力要求

一次在辅导员看来很普通的谈心谈话,很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谈心谈话工作也是对辅导员多重能力的一项综合考验。

2.1掌控能力

在平时的生活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体现辅导员的亲和力。但在谈心谈话中,辅导员起到思想引领和启发的作用,尤其是需要纠正学生错误观点、认知偏差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正确理念和认识。要掌控学生的思想动向,甚至是在话题的迁移,延伸过程中,要有“刚柔并济”“收放自如”的掌控力。

2.2沟通能力

谈心谈话工作不是命令的单向传达,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流畅的表述,也要有耐心的倾听。掌握基本沟通技巧,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辅导员在思想引领上的说服力和个人品质、个人魅力的感染力。针对不同主题的谈话,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引导式、启发式的语言表达有利于促使学生树立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应对问题。带有同理心、同感共情的口头语言和恰当的肢体语言相结合能极大提升学生的信任感,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心谈话中,多因素影响下,甚至是干扰下,学生的表述不一定能准确体现目标问题的所在。因此,辅导员在谈心谈话中就需要通^包括背景材料在内的各种碎片化信息,来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辅导员在谈话中,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独包独揽,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辅导员也要注意:超出权限和个人能力范围的问题,需要上级、同事、团队的力量来协同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将眼前问题直接解决,而且包括对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客观评估,整合资源、借助力量、提供转介的能力。

2.4学生特征、成长成才规律的了解、把握及教育引导能力

在工作中,越了解学生的辅导员,越能得到学生的青睐,受到学生喜欢的辅导员却不一定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了解和掌握学生特征、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教育教学的规律。

2.5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校园不再是象牙塔,一方面,我们培养的人才是需要符合社会评价和选择标准的,另一方面,包括辅导员谈心谈话对象的学生在内,其行为受到社会多元思潮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把握和运用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不仅能解决谈话对象眼前的问题,而且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谈心谈话遵循的基本原则

3.1平等尊重原则

在谈心谈话过程中,如果辅导员是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大学生很快就会产生敌对情绪,使谈心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就无从谈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与大学生的谈心过程中,辅导员应该以平等、尊重的原则和态度对待包括违规违纪同学在内的谈话对象。

3.2充分准备原则

谈心谈话的场景可以是预约安排,也可以是路边偶遇,甚至是利用QQ、微信等通讯交流工具来进行,但每一次有效的谈心谈话一定是有充分准备的。这里所说的充分准备就是尽可能多的掌握谈话对象的相关情况,了解并熟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

3.3赋能赋权原则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直接教给谈话对象解决眼前问题的办法,不如启发学生提升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助学生自助”,坚持遵循“赋能”“赋权”的原则,毕竟辅导员大包大揽,只会导致从学生从原生家庭中“断乳”,但在师生关系中又产生过度的依赖。

3.4适度保密原则

谈心谈话可以选择个别谈话,也可以安排小组谈话。在谈心谈话过程中,涉及谈话对象的隐私,要注意适度的保密,对于急需处理,又超越辅导员决策权限或者是能力范围之外的情况,要与相关的领导、学生家长、专业人士及其他相关人员取得沟通,共同协力解决、处理或转介。

4总结

成功、有效的谈心谈话不仅体现在谈话对象当前问题的解决,还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实效。科学、高效的谈心谈话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旅游统计制度范文 下一篇:盈利能力的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