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服务贸易逆差与汉语经济价值研究

时间:2022-05-27 09:16:34

留学服务贸易逆差与汉语经济价值研究

摘要:从留学生生源、类别层次、学科结构观察和分析了中国留学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逆差。研究发现:中国留学服务贸易额的严重逆差对汉语经济价值的提升有直接影响;来华留学生人数和出国留学人数的双向增长与汉语的经济价值呈作用与反作用关系。要消除逆差,中国需从语言、贸易和经济三方面入手,提升留学教育服务和语言产品质量,用语言打造教育国际化形象,优化设置特色专业学科,实现留学服务贸易健康平衡发展。

关键词:留学服务贸易;逆差;经济;汉语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76.03

1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潜在的发展商机、博大的中华文化及中国高校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国际化程度深化等外因与内因的合力作用促成了留学服务贸易迅速崛起。大量海外留学生来中国高校学习,且呈逐年递增态势,同时,中国出国留学规模也持续扩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与全球经济交融更紧密。留学生在国际交往中有着特殊的身份,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有最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是描述中国的高效信息源,其传播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效果胜过官方宣传;出国留学生是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生力军,不可避免地将汉语、文化背景、生活习性等渗透到留学目的国,是中国国际形象的直接表现群,对于中国和各留学目的国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历程分析

2.1 中国来华留学服务贸易分析

来华留学服务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将教育推进国际轨道的核心内容之一。改革前,中国的国际环境以及经济的缓慢发展阻碍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留学生来源的结构很单一,仅仅停留在与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府层面的交流,以加强友好合作,而不属于出口贸易。1950年到1978年间,来华留学生累计为12800名,培养费用几乎全部以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的形式承担(章新胜,2004)。改革后,中国对留学教育政策做出调整,允许部分高等院校接收自费来华留学生,自费生的数量从1979年的300余名发展到2011年的266924名,增加了近889倍,目前,自费生所占的比例超过91%,而总的留学生接收规模也出现空前的发展。纵观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凭借经济发展的奇迹优势吸引来华留学生规模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留学生的吸收量也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7.8%,年均净增长人数达21860人,在2004年出现历史增速最高值42.63%,此后由于总人口的基数增大而导致增速保持相对稳定,2009年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降到6.6%,但总数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2011年,来华留学生的总量达292611人。现以最近六年来华留学规模增长幅度与GDP名义年增长率(扣除通货碰撞因素)的数据分析为例,以图1来说明两者变化的相关情况。

利用CORREL函数得出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幅度与GDP名义年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89,表示两者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即中国GDP增长越快,经济总量增加,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企业青睐于具有中国学习经历或者生活背景的雇员,许多年轻的外国人瞄准中国市场商机,因此,来华留学生的规模随之扩大,对留学生的来源国别、层次类别等都有影响。就生源结构来看,国别数和接收单位数也逐年创新高,从建国初期有限的几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现已遍布全球五大洲。2011年的来华留学生分别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660所高校和教学科研机构中学习。自中国加入WTO跻身成为国际舞台重要的成员后,世界各国尤其是毗邻国家注重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再加上地缘优势,周围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人数急剧上升,亚洲国家的留学生占了绝大部分,并居五大洲主体地位,尤其是韩、日、越几个汉字文化圈国家。中国贸易圈的扩大使得欧美两大洲的来华留学生不断上升,尤以美国最为突出,来自美国的留学生的人数在2001-2007年期间一直排列第三,2008-2011年排为第二,2011年约占总人数的8%。

2.2 中国出国留学服务贸易分析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通过外交途径向海外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对象的80%属于公派进修和访问学者(魏浩, 籍颖 ,赵春明,2010),严格来说,不完全属于国际贸易的行为。但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放宽出国留学政策,出国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在90年代形成规模,尤其是入世后,中国亟需具有国际视野和海外经营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出国留学的人数迅速增长,大多以自费留学为主,形成一股强大的留学热潮。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每年约以20%的速度递增,2011年出国的总人数近34万,已居全球首位,且出现低龄化倾向,而据其保守估计,2011年的留学经济达600亿人民币。另外,随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显著提高,回国的人数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近5年,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的比例分别为30.6%,38.5%,47.2%,47.3%,54.8%,其中,高层次的留学回国人数的比例有所提高。现以2004-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回国人数以及GDP总量变化的情况为例,见图2。

利用CORREL函数得出出国留学人数、留学回国人数分别和GDP总量的相关系数均为0.97,表明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受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据一般规律,人均GDP达4000美元时,海外人才的回归出现转折。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433美元,人才回归趋势也很明显。整体来说,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个人出国留学提供了经济承担能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回国的高素质人才的建设,海归人员带回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对国内经济的贡献不可估量。据统计,中国科学院85.3%的院士是留学回国人员,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超77%有海外留学经历,由海归人员创办的企业数超万家,推动中国经济在各新兴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李芳,2012)。

3中国留学服务贸易逆差对汉语经济价值提升的影响

中国留学服务贸易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促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来华留学生人数和出国留学人数的规模都有较大增长,且前者在数量上从2005年起反超后者,但金融危机爆发后,英美等发达国家为提振本国经济,放开签证政策,并加以其他优惠政策和服务招揽中国留学生,再者,汇率兑换的优势使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在近两年又超来华留学生,在贸易量上由顺差转为逆差。

从贸易额来看,外汇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始终存在巨大逆差。尽管来华留学生的自费生比例在提高,给中国经济创造了一定收益,但与中国自费出国留学的费用相比,完全不属于同一收费水准。发达国家以其经济发展和先进教育水平的优势吸引了中国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留学生征收高额费用,比其本国学生多征收1~3倍的学费,以同样获取硕士学位为例,发达国家的学费是中国对来华留学生所收取学费的4~10倍,而近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高校又普遍提高了学费标准,且降低了资助覆盖的比例(韩琪, 王建坤,2012),加之发达国家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其他成本,造成教育服务贸易境外消费的进口金额大量外流。以各留学咨询机构提供的学费为参考,以人民币计量,自费留学去美国约8~25万,去英国8~20万,去加拿大10~14万,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约11~20万,若以平均每人每年10~15万来计算,加上人均10万/年的生活费粗略估算,2011年中国约31万人自费出国,则至少约有620亿~775亿的留学资金流向国外。而来华留学生按《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以人均2~3万学费,加上生活费人均5~6万计算,2011年,中国留学服务贸易出口额约134亿~160亿,进出口贸易差额至少达486亿~615亿元。可见,与在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方面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和优势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留学服务贸易的逆差极其明显。

改善这一逆差的关键是发挥其优势。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为中国留学服务贸易带来了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来华留学生的规模逐年扩大得益于中国经济已占据全球“明星”地位,贸易伙伴呈多元化发展,宛如磁石, “来华热” 迅速掀起,为中国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契机。在此前提下,中国需要提升留学教育服务和产品质量,改善教育投资机制和留学教育制度,树立教育国际化的形象,针对已有和潜在的留学生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

中国在汉语学科上具有绝对的资源禀赋优势,尤其是当前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生源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完全可以模拟发达国家对留学生实施预备教育这一成熟做法,对汉语水平考试进行科学合理地测试,提高到如同托福、雅思等语言门槛水平,以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国高校的学习,且其母语对汉语学习有正迁移作用,易于完成专业知识体系的语言转化。而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来华留学生逐年上升的情形,其携带的语言文化与中国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如汉语与印欧语系就有天壤之别。作为留学教育服务提供方,中国应积极探索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态度,正确把握其汉语学习动机,帮助其顺利渡过汉语启蒙与文化适应的阶段,如各高校可安排相应的文化对接活动,在教学服务上借鉴国际先进的模式,尤其在不具备强大优势的领域,引进国外优秀的师资或出国留学回归的人才,让该领域或项目实现英文授课常态化,一方面借机培育国内有潜质的教师,另一方面深化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消除国外潜在留学生的语言担忧,吸引高端层次留学生前往中国学习。换句话说,英语授课既能彰显中国教育有能力与国际接轨,又能帮助来华留学生过渡到转向对汉语的自主需求,毕竟在中国留学多以输出中国汉语和文化为主,尤其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影响力的提高,以及全球“汉语热”的影响,更易激发来华留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促进汉语的经济价值提高。

此外,中国不能停留在低端的对外汉语教学项目,各高校要优化设置特色专业学科,利用在中医学、基因组研究等具有吸引力专业的优势,开拓具有各学科特色的强势领域,形成教育品牌效应。另外,中国在经济改革中摸索出来的发展道路、经济奇迹萌生的独特模式、在经济危机中表现出的复苏能力以及具有“中国元素”的社会、法律、金融等话题都为全球学术界的课题研究提出新的视角,引起各国高层次人才的兴趣,中国留学服务贸易出口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实施相应地语言策略来提升汉语的经济价值,从而使汉语在海外的语言地位提升,中国出国留学生在语言使用和选择上具有一定民族优越感,进而在留学目的国传播汉语和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增。

在留学服务贸易进口方面,短期看来,中国需要学习目的国语言以融入当地文化,完成原有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的转换,对于之前在中国投入的资本全部转移到国外,反作用于汉语经济价值的提升。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出国留学的投资是种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周期性。根据Theodore Schultz(1982)的实证分析结果,教育投资所增加的后期利润比一般物质资本带来的利润要高出14倍。因此在出国留学人数与留学回国人数双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综合国力助长海外留学生对汉语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再加上孔子学院为满足各国的汉语需求而扎根全球的助推力,使得汉语被带入世界话语体系,进一步扩大了出国留学生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力和冲击力,长远来说,这种逆差对汉语经济价值提升有利,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在争取海归人员时,中国应拓展教育体系,优化配置国内教学资源吸引海外高素质人才,并制定鼓励性措施引导出国留学生回国发展,增加中国人力资本存量。

4结语

中国经济的崛起,为其留学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之而来,来华留学生语言态度发生积极转变,汉语学习人数剧增,教育开放程度更加深化,海归逐年递增,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国际化水平相比,尚存很大差距,留学服务贸易的逆差现象明显。

根据留学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 中国政府应采取相应策略,一方面,进一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利用快速增长的经济支撑,收窄留学服务进口,重视海归人员,减少人力资本的流失,实施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发挥海外留学生对汉语进行二次传播所产生的语言网络外部效应,潜移默化传播汉语和汉文化国粹的自主性,继而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国内,优化设置特色专业学科,打造语言文化产业品牌,全面提升汉语经济价值,实现留学服务贸易健康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建树,张木森.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及成本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3).

[2]韩琪,王建坤.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探讨[J].国际贸易,2012,(4).

[3]李芳.中国留学生教育服务贸易现状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2,(2).

[4]任荣.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谈英文商标词的设计原则[J].外语教学,2002,23(5).

[5]魏浩,籍颖,赵春明.中国留学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国际竞争力[J].国际经济合作,2010,(1).

[6]袁俏玲.英语语言的经济价值[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3).

[7]张鹂.商务英语的语言价值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3).

[8]周红.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看我国的外语教育[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4).

[9]作者不详(2010):『来华留学生:映日荷花别样红,人民日报.

[10][美] 西奥多・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译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上一篇:希腊:家有老人金不换 下一篇:中老年人须防咳嗽晕厥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