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5-26 08:15:33

我国产业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5-026-02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过度竞争”的事例。在“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很多企业都会出现大面积亏损,经营困难,但却很难退出该行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搞清楚过度竞争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预防和治理过度竞争的良策。

关键词 过度竞争 产品差异化 对策

一、对过度竞争内涵的理解

“过度竞争”又称“恶性竞争”,它不仅表现为企业之间频繁发生的价格战,甚至还包括资源战、广告战以及商业间谍战等现象。美国学者贝恩最早提出“过度竞争”一词,他在《产业组织论》中提出了过度竞争的几个特征:(1)行业内企业长期的、持续的低利润;(2)劳动力及生产要素报酬低;(3)潜在的可流动要素转移速度缓慢。贝恩提出的这些特征成为以后学者进行过度竞争研究的基础。曹建海认为:“所谓过度竞争,是指由于竞争过程内生或外部因素的作用,主要发生于非集中型或较高固定成本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等退出壁垒较高的纯粹产业中的企业数目过多、产业过度供给或过剩生产能力现象严重,产业内的企业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竭尽一切竞争手段将产品价格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使整个产业中的企业和劳动力等潜在可流动资源限于只能获得远低于社会的平均回报和工资水平的窘境而又不能顺利从该产业退出的非均衡的状况。”总体来看,过度竞争标准可从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利润率标准。这是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存在过度竞争的最根本标准。主要包括利润率低和持续时间长这两个基本特点。其次,要素流动标准。其表现为企业内那些具有流动性的生产要素却不能向其他产业转移,导致资源浪费。第三,行业内企业的竞争是否具有“自杀性”“毁灭性”的特点。

二、过度竞争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本文对于过度竞争的形成原因,主要从企业的进入、竞争、退出三个角度进行解释。首先是企业的进入方面,当竞争企业的产量超过某一个临界值时,企业所获得的最大利润仍为负值,如果企业再增加,就会由于过度进入该行业而引发过度竞争。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引发了企业对利润的追求从而大量进入市场,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政策以及法规障碍等都会对企业构成进入壁垒,抑制企业过度进入。但在我国由于存在许多特殊因素,导致部分进入壁垒失效。首先,地方政府和部门进入产业的目标具有多重性,如扩大地方财政、城市建设、增加就业等,这使得一些行政法规壁垒失效。其次,由于投融资体制不健全等原因,这些企业容易筹措资金,在进入该行业时容易对该行业产生偏高的收益预期,而对进入成本预期偏低,这样就会导致必要资本量的进入壁垒失效。

二是企业的竞争过程方面。首先由于我国企业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面对开放的市场,很多企业会倾向于盲目的竞争,或者找不到更好的竞争手段而无力竞争。我国企业的普遍问题是技术开发能力较弱,这就导致一些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能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而只是低层次的竞争,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竞争行为引发过度竞争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在多个在位者的市场结构中,当在位者制止进入时,不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只会发生过度投资。这一方面的制度性原因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结构性冲击与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的盲目性;国有企业经营者权利与责任不对等;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企业行为的短期性;交易费用高,分工水平低,企业家剩余索取权缺乏保障。

三是企业的退出方面。一方面企业投资本身存在的退出壁垒,如资产专用性壁垒、固定成本、内部战略联系、感情障碍等。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许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即使经营亏损也无法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并退出市场,导致企业市场退出壁垒过高。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国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供需失衡,使过度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弊端显露无余,全行业甚至全市场性的过度竞争就在所难免。

三、有效消除或化解过度竞争现象的对策

根据上文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行业的整体效率并不是最优的,如何提升中国行业的效率不仅需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优化进入壁垒,而且需要限制企业的过度进入,减轻企业之间的竞争。当然做到以上两个方面,行业的整体效率就会提升,但是在提升行业整体效率的过程中,提升企业效率,有效消除过度竞争最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优化进入壁垒,促进行政垄断行业的竞争

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行政性垄断行业,不仅限制了其他企业的进入,降低了其他行业的边际投资收益率,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低效率,无形中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外生交易费用,降低了社会分工水平的总需求,结果就形成了低效率产权结构长期存在,还会引发地方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与过度竞争等社会现象。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并不是要人为的提高进入壁垒。比如,对一般性产业而言,其进入壁垒较低,如果采取行政手段加以干预,人为的提高进入壁垒,很有可能导致垄断现象的发生,既影响产业本身的发展,又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对于规模经济不显著的一般竞争性产业,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不必人为设置进入壁垒。考虑到在加入WTO以后,许多国际“自然垄断”行业的跨国公司必然会加大开发中国市场的力度,因而对于政府来说,事先在国内开放行政垄断行业,来壮大面对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是符合政府自身利益取向的。在此过程中,因行政垄断因素而引致的其他行业的过度竞争情况也会弱化。

(二)继续探索产权改革,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

造成过度竞争的原因实际上都与产权制度有关,如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国有企业经营者权责不对称、企业家索取权缺乏保障等。尽管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产权制度的创新,但制度的变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法律上、制度上对企业法人财产的保护还不够。所以应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要以民营化为主要手段,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要考虑分解重组缺乏规模效应的部门,通过结合重新配置企业资产和产权改革的手段来形成民营成分为主导的独立法人。

(三)降低行业退出壁垒,为企业从衰退行业顺利退出创造条件

当某一行业赢利能力下降,行业利润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时,会有若干企业考虑退出该行业。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市场机制健全,退出壁垒相对较低,所以降低行业的退出壁垒有利于市场经济以及企业的发展。然而,疏导过度竞争产业内企业退出,仅靠企业的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一些管理部门和产业政策的配合。

一种方法是由政府参股,民间资金为主的专门从事产业调整援助的机构,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政府出面提供担保。等运作成熟后,可撤消政府担保,依靠其信用等级筹集资金或推荐部分业绩好的基金上市。另一种以财政拨款为主,企业的自主调整行为将受到政府部门给予的奖励,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法降低其调整的机会成本。如退出衰退行业、给予转产企业优先或优惠贷款,采用特别折旧率,并对其购买技术专利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等方式。

(四)建立和完善科学而规范的政绩考核制度

目前我国政绩考核中存在有一些问题,所以要设计出一套科学规范、可量化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首先,不仅要关注经济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指标,更要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以及像环保等方面的社会效益指标。其次,必须要实现政绩考核机制的公开、公正。最后,要全面考虑各方面评价因素,尤其要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对干部政绩的评价,并且形成合理明确的奖惩机制,严格按考核的结果兑现。这不仅能更全面地评价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履行职责的真实情况,而且有利于地方政府加快职能转换和管理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夏大慰,罗云辉.中国经济过度竞争的原因及治理.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2]李志强.过度竞争的现实与理论.经济与管理.2008(2).

[3]吴小丁,王锐,王晓彦.零售业过度竞争的理论界定及判断标准.财贸经济2007(8).

[4]罗云辉.过度竞争:经济学分析与治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部地区物流业聚类研究 下一篇: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的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