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的制约因素

时间:2022-09-21 02:32:49

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的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5-028-01

摘 要 当前我国的国防战略新定位是“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这就要求国防安全产品的生产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为战争所准备,而是要适应除了真正的战争以外的其他非军事行动的需要。所以改变过去的国防工业产业模式,引进非公经济促进改革是当前国防工业面临的新的转折点。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国防和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共同发展。但是,由于过去的各种历史因素和国防工业特殊性的影响,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关键词 非公经济 国防工业 制约因素

一、制度因素的限制

过去,我国的国防工业一直处于政府垄断行业,与市场经济绝缘,因此有许多的制度也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在引入非公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障碍。

(一)缺乏必要的保障制度

我国正处于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许多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制度依然存在,致使非公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往往不得不面对许多政策的不公。国防资产产权的非转让性已经成为我国国防工业企业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对进入国防工业的非公经济企业的要求几近苛刻,过去由指定军工厂生产的制度也严重制约着非公经济的进入。在一些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中,对于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的细节还需要更加准确的界定。在税收等方面,对非公经济也是缺乏了一定的支持政策。

(二)政府的严格管制

由于国防工业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安全保密的问题上都有特殊要求,因此,政府一直对国防工业采取严格的管制,采取政府指定的办法来确定厂商,任何企业不得随意进入和退出国防工业。非公经济要想进入国防工业首先就要满足武器装备对特定的知识和技术要求,而且具有必要的经济实力和产品生产的能力。所以,虽然目前已经逐渐放宽了管制,但是,对于非公经济可参与的生产经营范围都有着严格的控制,这就使得非公经济相对与一直存在的国有军工企业缺乏竞争力。

(三)准入门槛高

对于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而言,最大的门槛就是国防工业的高保密性,这是一般的企业很难做到的,但这恰恰又是国防工业所必须的。国防工业主要涉及的武器研制关系到国家的防务安全,许多技术必须对外保密,这就使得那些保密性很高的产品必须只能在特定的军工企业生产,以防技术泄密。即使是保密性不是很高的产品,非公经济也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资格审查,保密审查和质量认证之后,才能参与项目招投标竞争。武器装备生产还是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活动,加上需要进行专用型投资,因而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比较高。

二、经济效益因素的限制

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的动机,归根结底是希望获得经济效益,但是,目前我国的国防工业状况对非公经济的进入缺乏吸引力。

(一)利润空间小

首先,国防工业具有买方单一的特点,产品市场小,是绝对的买方垄断性,企业可销售的产品是固定的,无法增大产量,这就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其次,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武器装备有着和普通商品不同的特性。它的消耗量小,采购量有限,订货间隔期长,更新周期长,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利润,使得非公经济缺乏积极性。由于之前对于产品研发的大量资金投入,非公企业的利润空间很有限。

(二)高投入高风险

对于非公经济来说,进入国防工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行为。武器装备的投资是一种专用性投资。制造武器装备的设备、工艺、材料和人员都有一定的特殊要求,武器与其他商品有着截然不同的生产需求,也就是说,生产武器装备的生产线很难再做别的生产,但是由于武器装备的特性,如果没有足够的订单,企业短期不能收回成本,而武器装备的技术研发又需要大成本的投入,这就加大了非公经济的风险,很容易会使非公经济周转出现问题甚至出现亏损。

(三)需求信息不对称

进入一个行业的必要条件就是了解,可是由于国防工业的特殊性,并且长期封闭,非公经济对国防工业知之甚少,更不要说对于国防工业技术要求的了解了。同样传统的军工企业也对非公经济的市场化运行很陌生。没有一定的了解,非公经济是不会贸然进入国防工业的,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严重影响了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的进程。

三、思想观念因素的限制

长久以来,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都受到了很多质疑,许多人,甚至是政府人员还是有“疑私”“怕私”“防私”的观念和意识。因此,在涉及此类问题时,会把非公经济放在一个不公平的位置,影响非公经济的进入。由于长期的保护发展政策,传统的军工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都有着相对的优势,也有歧视非公经济的想法。并且,长期的垄断思想已经形成,传统军工企业没有经历过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会不自觉地对非公经济的进入产生防范和抵触情绪。

参考文献:

[1]叶卫平.论树立国防科技工业的观念.国防科技工业.2004(5).

[2].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01.09.

[3]徐法林.国防经济寓军于民论.海潮出版社.2008.

[4]沈志华.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寓军于民问题研究.国防大学.2001.

[5]徐起.军民兼容保障体系论.国防大学.2001.

上一篇:我国产业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低碳经济时代我国风能发电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