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视角下的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探析

时间:2022-05-26 07:58:24

审计视角下的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探析

【摘要】 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文章从审计的视角,剖析了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审计缺陷,并就如何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出审计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审计缺陷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农村金融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如政治、文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习俗)和内部因素(如金融机构的内部结构及农村金融投融资主体、组织行为、机制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了农村金融投融资主体的活动范围和服务对象,影响甚至决定后者的运行机制、生存状况。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经济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因此,重视和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以下将从审计视角具体阐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审计缺陷及对策。

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审计主体及其特点

我国的审计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由于各审计主体在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审计规范、审计内容等方面都担负着不同的审计任务,故各审计主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三者不可或缺,应相辅相成,各自在不同的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

(一)国家审计的特点

国家审计又称政府审计,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审计监督的强制性,即被审计单位无权拒绝审计;二是审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即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相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体现了较强的单项独立性;三是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即凡是涉及与国有资产有关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都是政府审计的客体。上述三个主要特点要求国家审计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审计监督的行政强制力,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力度,同时由于其只具有单项独立性,因而在审计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二)内部审计的特点

内部审计是在本单位内部展开的,因此,它有着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不具有的以下特征:一是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较差,即内部审计机构与本单位内部其他部门或下属单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使得其独立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独立性较弱;二是审计服务的内向性,即内部审计为本单位服务,是本单位管理机构的一部分;三是审计业务的多样性,即其审计范围会涉及到单位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四是解决问题的及时性、针对性,即内部审计能迅速将审计发现的问题或审计结果向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反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由内部审计的四个特点可以看出,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在赋予内部审计较大独立性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保健医生”的功能,从农村金融机构内部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特点

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民间审计、社会审计。与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相比,有如下特点:首先,审计工作具有双向独立性,既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又独立于被审计单位,所以这种独立性体现为双向独立,也称为超然独立;其次,提供的审计服务是有偿性的,其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被审计单位,这种服务是有偿的;再次,审计范围具有限定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主要以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约定为主,约定书已明确的审计内容才是其审计的范围。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有着不同于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上述三个特点,因此,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超然独立的审计特点,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树立其较强的权威性,从金融机构外部充分发挥其经济鉴证职能。

二、当前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审计缺陷分析

(一)审计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内、外兼治作用的发挥存在缺陷

由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农村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数额越来越大,如果忽略金融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只是在金融业内的圈子里做文章,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显然离不开审计的综合治理作用。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三大审计主体应联合起来,各司其职,泾渭分明地在不同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然而,由于审计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法规制度存在缺陷等原因影响,各审计主体在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系统的外部运行环境,加大对组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各要素监督,增加金融机构、企业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信息风险,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其作用的发挥仍存在缺陷,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三大职能的发挥受到很大制约。这种制约的存在,不利于审计主体检查金融机构对各项金融政策的落实及执行情况,不利于揭露违法违规活动及经营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造成的严重损失等问题,不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净化金融机构的生态环境,实现金融生态环境整体功能的优化。

(二)审计主体的独立地位存在缺陷,难以作出客观公正的审查评价

独立是审计的灵魂,是审计最本质的特征,独立是前提,客观、公正是落脚点,审计做不到独立,自然就谈不上客观、公正。从三大审计主体来看,国家审计虽然对下有很强的独立性,理论上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所审计部门的真实情况,但实际上受复杂人际关系、不恰当的行政干预等影响,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内部审计由于受本单位内部领导,独立性本来就很弱,加之彼此之间或多或少都有扯不断的联系,要想做到独立,更是难上加难;社会审计在三大审计主体中,独立地位最强,被称为双向独立,但由于受经济利益、外界压力等影响,这种独立性的发挥同样受到限制,客观公正也就无从谈起。由于三大审计主体独立地位的缺陷,都难以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审计理念存在缺陷,不能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提供正确的审计方向

审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逐步完善的,经济越发达,越需要审计在各方面与之相适应并协调发展。然而,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中,审计理念尚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审计仍停留在传统的以合法、合规审计为主,将审计重点放在对国家及相应机构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度等的执行落实情况上,没有及时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转到风险基础审计上来,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等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审查评价,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起到防范农村金融机构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作用。

(四)审计队伍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存在缺陷

审计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经济发展发挥着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功能,审计人员素质高低、能力大小与这种功能的发挥息息相关。目前,由于审计后续教育流于形式,审计培训针对性较差、实用性不强、效果不理想等影响,导致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审计知识和理念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在审计工作中专业胜任能力明显不足,很难运用专业知识和判断发现农村金融机构生态环境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更谈不上为其提供有力的对策或建议。

三、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审计对策

(一)明确定位,更新观念,提高意识,从思想上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指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才能有保障。各审计主体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中应不断强调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让审计人员头脑中时刻保持职业谨慎,从而在思想上指导他们更加谨慎地执行审计工作,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同时,还应针对不同的审计主体进行不同的审计定位。国家审计机关在进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时,应定位在提供宏观服务方面,内部审计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则应侧重于提供微观服务方面,只有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整体,才能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更加有利于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在明确各审计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宣传,演讲,开讨论会,作报告,树立正、反面典型等多种方式,增强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其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调动其审计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审计责任意识,从思想上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指导。

(二)确保各审计主体的独立性,是保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质量的根本所在

对国家审计而言,为保持其独立性,在审计机构上可以实行定期轮换制度,在业务上可以“下审一级”,在费用上,充实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预算经费。对内部审计来说,要提高其独立性,首先,在隶属级别上,将内部审计的管理权限上划到总部直接管理;其次,将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与审计人员的考评机制结合起来,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直接与其奖金或工资发放挂钩,使其不丧失独立性。对社会审计而言,经济利益及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是导致其不独立的最大因素,因此,需从上述方面采取对策。针对经济上的不独立,可以采取审计费用拨付制,即由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出面成立一个独立的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审计费用的统一收取和发放;针对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可以给事务所赋予一定的权利,实行直接越权上报制度,并在查证属实之后,给予事务所及上报人员适当的奖励,提高其上报的积极性。

(三)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并付诸实施,从方法上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提供正确的指引

风险导向审计虽然在国外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但在我国研究应用的时间并不长。直到2006年新的审计准则颁布后,风险导向审计才逐渐被审计实务界和社会公众所认识并接受。在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无论是占主导地位的较为分散的农村金融机构,还是管理水平低、风险意识淡薄、发展目标不明确的乡镇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其经营环境、信用环境等十分恶劣。根据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借鉴国外较为成功的审计经验,在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时,各审计主体应树立风险导向审计意识并付诸实施,将审计重点锁在影响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管理风险、经营风险、控制风险等方面,改变传统的合法、合规性审计,切实加强对金融风险、经营风险的预警、监测和控制,确保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

(四)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审计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尤其是从事金融审计的审计人员,要求其不仅必备一定的财会知识、管理知识,还必须掌握相应的金融、证券、保险等知识,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从而能够提供有效的审计信息,服务于社会公众。各审计主体及有关方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审计业务。为此,一方面,必须强化职业后续教育培训,将其落到实处,要求所有审计人员必须按要求完成每年的职业后续教育培训,并将培训的学时和效果适当纳入年终成绩考核中,以督促其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各审计主体或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开展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互助会、报告会等方式,做到互相交流,经验共享,从整体上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为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 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论我国国家金融审计的重新定位[J].审计研究,2004(1):68-72.

[2] 和秀星,曹严礼.金融生态环境运行的审计作用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1).

[3] 于然.加强内部审计监管防范银行金融风险[J].时代经贸,2008(8).

上一篇:浅议审计环境变化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 下一篇:理顺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