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尔夫行业现况与应对建议

时间:2022-05-26 04:36:52

国内高尔夫行业现况与应对建议

高尔夫运动是现代体育运动中发展最快的项目之一, 它与足球、网球并称“世界三大运动”。与温泉旅游、滑雪旅游并称为世界三大主题度假休闲旅游活动。高尔夫运动自 21 世纪以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高尔夫被打上贵族和高消费的烙印,再加上政策的打压,我国高尔夫尚未形成产业化,高尔夫运动也未能走向大众化,这显然有悖于高尔夫的体育运动的本质。高尔夫曾是 1900 年和 1904 年两届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09 年 10 月 9 日,国际奥委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投票决定,高尔夫成为 2016 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高尔夫球进入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既是机会,也是挑战。高尔夫球在中国还属于新兴的体育项目,若想在 4 年后的奥运会上有所作为,中国面临着普及和提高两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推进我国高尔夫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我国高尔夫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尔夫运动作为一项集运动、休闲、娱乐和社交等为一体的体育休闲运动,自 21 世纪以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到 2008 年底,我国已有 500 座 18 洞球场,每年打球的人约有 600多万。但是,由于高尔夫球运动在定位、管理中的偏差,我国高尔夫尚未形成产业化,高尔夫运动也未能走向大众化。

1.对高尔夫运动定位不清。当前,我国高尔夫产业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对高尔夫缺乏正确的科学认识。甚至错误认为高尔夫球运动是有钱人的高消费运动,不符合我国开展大众化体育运动的方向和国情实际,高尔夫球运动是对资源的侵占和浪费,是一些人违法、腐败的温床,等等。高尔夫球运动在我国应予以限制,甚至禁止。这些偏见是对高尔夫运动本质的误解,不利于高尔夫产业的健康发展。

2.高尔夫运动管理体制不顺。目前中国的高尔夫球场缺乏有效的管理部门。虽然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对高尔夫运动、赛事进行管理,但是球场建设、草坪和园林又归不同部门管理。多个管理单位在对高尔夫产业管理过程中,以各自职能为出发点,以各自利益为目标,制定各自政策。凡对管理部门不利的事就相互推诿,借机回避。行业的多头管理就成为高尔夫产业完全市场化经营的最大障碍。

3.高尔夫球场营业税率过高。过去对高尔夫球经营的税收一直采用弹性税,营业税的税率在5%~20%之间浮动。2001 年 5 月,国家调整了娱乐业营业税的有关政策,变浮动为定税,统一按照20%的标准收取,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等也被列入调整范围内。如今台球、保龄球的税率已经下调到 5%;但对高尔夫球场仍按娱乐业征税,总税率达 23%(目前也有个别省份把高尔夫球场的经营税率调整到 5%或 10%),加上较高的土地税,我国高尔夫球场整体税率在 50%到 65%之间。这种高税率使高尔夫消费一直保持“高”姿态。

4.国家关于高尔夫球场的用地标准、运营标准等政策不明确。目前,我国至今没有出台任何针对高尔夫的指导性政策和法规,无法可依的状况导致了高尔夫的种种不良发展。比如,关于高尔夫球场用地政策,虽然 1999 年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土地用地目录中,高尔夫球场被列为限制用地,但文件却没有具体规定哪些土地可以用来建高尔夫球场,这样就导致现有文件成为投资商进入高尔夫产业的政策壁垒。法规制度的缺位,导致了各投资商在申请球场用地时,只能以其他项目来申请。有的高尔夫球场与房地产项目在一起,有的高尔夫球场建在开发区、旅游度假村中,这样就造成在高尔夫球场建设方面的无序性和投机性。又如,由于政府对高尔夫产业定位的不明确,我国政府一直没有制定相应的具体政策。高尔夫究竟是运动产业、园林业,还是休闲娱乐产业,分类不清。政策的缺位造成相关职能部门、球场等等各利益主体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现状。此外,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的缺位、行业指导标准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尔夫的盲目无序发展。

5.高尔夫产业相关人才培养与技术设备滞后。中国目前高尔夫球会 90%以上的技术、设备和人才都是依赖国外进口,无论是球场的设计与建设,机器设备的采购,还是球场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都要一笔庞大的开支,从而导致国内球场经营者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美国高尔夫研究的数据表明,在2002 年全球 20 亿美元设备出口额中,中国占 43%,达 8.6 亿美元。亚洲 PGA 执行董事施佛德森认为,人才在高尔夫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缺少专业的管理队伍、有经验的教练,但最缺乏的是了解高尔夫运动的“商业头脑”。因此,加快高尔夫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与技术设备本土化的步伐,是推进高尔夫运动公众化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高尔夫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高尔夫运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改善我国城乡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扩大就业、统筹经济与生态环境科学发展、激发广大群众运动健身热情、倡导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高尔夫回归体育运动,客观上要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性看待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尽快出台针对高尔夫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高尔夫球场的运营标准;创新管理模式,强化高尔夫的宏观管理,进而实现高尔夫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解放思想,科学地认识高尔夫运动的本质

第一,高尔夫的本质是一项体育运动,而不是娱乐项目。高尔夫运动与其他竞技体育一样都具有观赏性,但这并不代表高尔夫是一种娱乐项目。高尔夫成为 2016 年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便有力地证明高尔夫球是一项健康、绿色、受到世界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

第二,高尔夫运动仅是一项运动,不属于贵族。高尔夫由于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消费档次与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严重背离,故而被戏称为“贵族运动”。高尔夫球场的建立付出了高昂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所以它必须提高收费等级以保证球会的正常运转。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提高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高尔夫会走向公众化,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既然高尔夫的本质是一项体育运动,而不是娱乐项目,政府就应该按其体育属性,调整目前的歧视性政策,促使高尔夫运动公众化。这是推进高尔夫运动“公众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促进高尔夫产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性看待高尔夫产业的发展

从 2004 年起,我国对高尔夫了一道道禁令:2004 年 1 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一律不得批准建设新的高尔夫球场项目;2004年 10 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淘汰类、限制类项目分别实行禁止和限制用地,继续停止高档别墅类房地产、高尔夫球场等用地审批;2005 年 12 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家发改委则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 年本)》,分别对别墅、高尔夫球场用地禁令;2006 年 12 月,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 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的通知》,两目录规定,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高尔夫球场、赛马场项目等六类被明确列入禁止用地项目。不难看出,我国从 2004 年起对高尔夫产业是实行全面禁止的。然而,让人们不得其解的是,在 2004 年国务院明令禁止前,全国高尔夫球场的数量为 170 多个,发展到如今增至 500 多个。仅北京市,2004 年前有 20 多个高尔夫球场,如今已增至 60 多个,京津冀加起来已经有 100 多个。在这么多禁令面前,高尔夫球场 7 年来却增加了近 400个,说明堵的措施根本行不通。国家应将其视为一个产业加以疏导。对待任何事物,一味禁止或支持,都是错误的,关键是什么样的要禁止?什么样的要扶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更是我党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求我们科学理性看待高尔夫产业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体育形成一定规模时,体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就变得更加紧密。现代高尔夫已经成了一项全球性的体育产业,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为一体化的、新兴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社会产业。国外的实践证明,球场每增加一个贷币单位的投入则将导致相关行业增加 2.18 个货币单位的产出;每增加 1 个高尔夫就业岗位即可导致相关行业增加 35 个就业岗位,具有良好的产业带动效应。发展高尔夫运动,既可丰富人们的业余体育文化生活,又能有效带动旅游业、地产业、高尔夫用品业、草坪园艺业、商务会展、运输、通信、媒体广告、优育赛事以及餐饮酒店业等诸多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具有着极强的综合效益。据研究表明:经济发达国家高尔夫产业乘数能达到 10。例如,美国 2002 年高尔夫俱乐部的直接收入为 228.3 亿美元,却带动了2200 亿~2500 亿美元的相关收入,创造了大约 200×108 个工作岗位,员工工资总收入达 610×108 美元。近年来,我国高尔夫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据《国际市场导报》报道,2002 年我国出口美国的高尔夫球杆占美国当年市场销售额的 70%,球杆配件占到了 44.5%的市场份额,其它相关设备占到了 39%的市场份额。而全球 85%以上的高尔夫纺织品(高尔夫服装、球包、球鞋)由中国制造。2006年,我国高尔夫产值为 749 亿元,而美国高尔夫产业 2001 年的产值达到 1500 亿美元,2006 年的产值达到 1980 亿美元。所以一些战略咨询机构纷纷将其誉为经济发展中“不落的太阳”。高尔夫产业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添加剂”,还能成为招商引资的“助推器”,它对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提供各种合作平台、树立区域国际形象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中国内地各省市的 GDP 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与当地的高尔夫球洞数相关。广东、北京、上海、海南和福建属于高尔夫运动发达区域,占全国总球洞数的近 70%,该区域 2008 年的 GDP 总金额占全国 GDP 总额的近 30%。广东东莞的长安高尔夫俱乐部,云集了大批台、港、澳、日、韩的商人,长安镇不仅被外商球员们誉为“投资乐土”,还曾获得“中国乡镇投资环境 100 强”的荣誉称号。实践证明,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可增加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欲望,加强他们对在我国发展及生活的信心,这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是大有裨益的。

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我们科学认识高尔夫产业发展的空间和前景。同世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中国的高尔夫产业有着巨大发展空间。根据美国《高尔夫文摘》统计:2003 年,全世界已有30000 多家球场分布在 119 个国家,约有 0.57 亿高尔夫人口。主要分布是,美国球场数为世界第一,共有 18800 家,占全球高尔夫球场数量的 59%;欧洲占有 19%,亚洲占有 12%,其他国家占有 10%。在亚洲,日本高尔夫球场达 2500 家;韩国与印度各有 170 家;泰国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有球场 260家;缅甸虽然是穷国,其球场也有 115 家。从高尔夫运动的世界发展趋势看,各国高尔夫球场数量的多少与该国的土地资源、人口密度和经济状况(GDP、人均国民收入)紧密相关。2005 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如果按每家球场(18 洞)1200 亩保守估计,美国球场(18800 家)占本国国土总面积的1.61‰,韩国球场(170 家)占本国国土总面积的1.37‰,日本球场(2500 家)占本国国土总面积的5.30‰。假如参照美、韩情况,中国未来球场建设占国土总面积 1.116‰的话,在中国,总共可建造13375 家球场。当然,虽然中国的土地资源和人口密度可以支持这一数字,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实力还远远逊色于美、日、韩等经济发达国家,因而这一数字仅为未来理想数字。但是应当看到,以我国目前仅 500 多个球场的数量,相对于迅猛发展的高尔夫运动和迅速递增的高尔夫人口,以及我国飞速持续发展的经济态势,未来中国对高尔夫球场的需求必定会越来越大,球场建设的空间也必定会是巨大的。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高尔夫消费区域性差异大的特点仍将持续,因此未来球场建设的潜力和热点将更多集中在高尔夫运动发展较快的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

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还要求我们按照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条件和要求以及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 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我国高尔夫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此,重点应把握三个方面:一是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同步。高尔夫运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资料表明:美国 1995 年人均 GNP 为 1158 美元,高尔夫球场数量为 2000 家;2000 年人均 GNP为 30600 美元时,高尔夫球场数量为 14270 家。2003年,我国高尔夫球场数量为 236 家,人均 GDP 为1090 美元,从国外高尔夫运动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到 2020 年,我国人均 GDP 将达到 3600 美元,高尔夫运动同时也将进入提速发展阶段,高尔夫球总数预计将达到 2000 家左右,各类高尔夫球练习场预计将达到 8000 家左右,参与运动人数预计将达到 900 万。二是与我国对外开放、引资的政策需求相协调。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经济发展政策。应充分认识高尔夫球运动对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能力的有效作用。我国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需求等,在城郊区域经济技术开发区附近等,适度规划建设一至数家高尔球场,对吸引内、外资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与社会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相协调。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同,社会财富分配存在差异,个人生活条件、生活水平、消费能力等不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高尔夫球运动的健康和乐趣,是社会,尤其是高尔夫行业人士应该追求的目标。优化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投资结构、降低消费门槛是解决消费层次需求的有效措施,若按相关的科学分析发展,到 2020年我国普通档次球场和公众球场应占球场总数的50%左右。总之,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相协调,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我国高尔夫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尽快出台针对高尔夫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高尔夫球场的运营标准

一是要明确规范高尔夫球场的选址。在这方面,苏格兰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苏格兰将土地分为七级,一至四级是适合于耕种的土地;五至六级是地势不平整,即使改良后也不适于变为耕地,只适合生长草类和放牧;七级是几乎没有农业价值的山石地、海边沙石滩、不能耕种的沙地、沼泽地等。明确的土地政策,使苏格兰 500 多个球场除个别选用 4 级半的土地外,绝大部分球场建在五、六级的土地上。在这类土地上兴建高尔夫球场可以说是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鉴于此,国土资源部门应准确进行土地分类、科学规划,并且在地图上明确标示土地的类型和级别,制定相关的土地利用政策,建立有法可依、依法监管的高尔夫球场用地的监管体系,从而规范高尔夫球场建设的征地行为。只有相关法律健全,高尔夫球场才能按市场规律来运作。

二是要规范高尔夫球场的规模大小。在国外对不同球洞数目的高尔夫球场所用地大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如韩国《体育设施的设置及占地面积限制事项》规定:“高尔夫球场占地面积不得超过以下面积:6 洞以下: 6 hm2的基础上,超过 3 洞的每洞可增加 1. 3 hm2;6 洞以上 9 洞以下: 34 hm2的基础上,超过 6 洞的每洞可增加 1. 5 hm2;9 洞以上 18洞以下: 50 hm2的基础上,超过 9 洞的每洞可增加 2hm2;18 洞以上的: 108 hm2的基础上,超过 18 洞的每 9 洞可增加 46. 8 hm2。”结合我国大陆的实际情况,以上用地面积的数据还可以减小。严格控制就杜绝了各种圈地行为,也使盲目追求高标准用地的高尔夫球场建设得到遏制。

三是要规范高尔夫球场的生态建设标准。在国外已经有针对高尔夫生态建设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以保证高尔夫球场建设在合理的规范生态标准下进行。对于高尔夫球场本身来说,它是有利于生态环境营造的。欧洲的高尔夫球场对自然保护做出了很大贡献。最显著的证据是鸟类数目日益增加,球场上记录到 132 种,占欧洲鸟类的 25%。一些高尔夫球场在不同保护区之间提供了宝贵的生境联络或缓冲地带。我国的生态环境意识相对薄弱,在这方面更要加强控制,以引导我国的高尔夫球场更加生态和环保。

四是要健全高尔夫球场选址审批制度。高尔夫球场的规模与该地区的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水平是相联系的。由这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相关的发展需求来确定这个地区是否需要修建高尔夫球场,该修多少高尔夫球场,这是高尔夫作为一种经济语言的必然属性。在规划中就明确不可建设用地范围,或者高尔夫类体育用地在该城市未来 10~20年的用地规模等。未达到规划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的高尔夫球场禁止建设,其申请一律驳回。这样,方可保证高尔夫用地在规划选址上的合理性。五是要规范高尔夫球场的运营标准。比如,明确规定不同规模的球场每天的用水量、用水标准、水处理标准、水排放标准以及水回收利用的标准,以防止球场过度无序的用水所造成的浪费,控制污水的排放;还应明确规定不同规模的球场每天对场地施用的农药、化肥的健康标准,施用量标准等等,以及球场的草坪种植标准、树木种植标准等等,从根本上规范球场的运营行为,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球场出现。

(四)创新管理模式,强化高尔夫的宏观管理

如前所述,目前中国的高尔夫球场缺乏有效的管理部门。虽然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对高尔夫运动、赛事进行管理,但是球场建设、草坪和园林又归不同部门管理。多个管理单位在对高尔夫产业管理过程中,以各自职能为出发点,以各自利益为目标,制定各自政策。凡对管理部门不利的事就相互推诿,借机回避。行业的多头管理就成为高尔夫产业完全市场化经营的最大障碍。有基于此,当前政府应立足创新管理模式,以强化政府对高尔夫产业发展的指导功能。

1.创新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主管部门。政府有必要由发改委、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林业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农业管理部门等联合成立各级“高尔夫管理委员会”,加强高尔夫产业宏观监管。

2.创新管理内容,强化行政部门的指导、服务功能。

一是完善高尔夫用地法规,细化高尔夫用地标准。政府的当务之急应在出台高尔夫用地政策的基础上,对全国已建、在建、拟建的高尔夫项目的规划、用地和审批情况进行普查和清查,彻底摸清我国高尔夫产业“家底”,切实解决好“遗留”问题。

二是完善审批流程,对高尔夫规划、审批、建设实施全过程监管。目前我国政府相关文件对高尔夫可用土地没有作具体规定,也没有明确具体的审批程序;而房地产开发、旅游度假区、娱乐休闲项目的审批又分属不同的部门,这就造成多头审批,各自为政。为此,必须完善高尔夫专项管理的制度体系,明确规划编制、项目审批、土地审批以及监管流程和措施。高尔夫用地的管理,也要进一步细化,既要综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利用可耕地、成片林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建设高尔夫球场,又要根据客源对高尔夫球场距离不敏感的规律,鼓励利用荒地、盐碱化滩涂、垃圾掩埋场、工业废地等一些不宜耕作的土地,变废为宝开发高尔夫球场。

三是制定产业规划,强化主管部门的服务功能。参照国际高尔夫产业的运作原理和具体的做法,制定全国高尔夫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高尔夫数量、省区布局及规模予以宏观调控,避免“一刀切”引起省区之间结构失衡。各地政府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状况、市场等条件下,将高尔夫产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克服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减少投资盲目性。四是创新、改革高尔夫税收管理。高尔夫税收管理可考虑在适当时候与国际接轨,按照体育产业或房地产业的征税标准,而不是现在采用 23%左右的高档娱乐业税率,降低高尔夫球场的运营成本。五是加强环境管理,发展绿色高尔夫产业。追求高质量的休闲体验,发展绿色高尔夫产业,是高尔夫追求生态化健康生活的本质要求。一些地区的高尔夫球场在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净化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面沙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高尔夫球场生态标准未能出台,少数高尔夫球场存在农药残留物过多的现象。因此,政府应通过规范引导球场使用有机肥和天然防虫害的方法,来避免因维护球场而造成的环境危害,从而将高尔夫球场建成生态平衡球场,使球场建设与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五)加快高尔夫人才培养,有效推进高尔夫球运动的公众化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高尔夫球在中国被称为“贵族运动”、“有钱人的娱乐”;如今,高尔夫球入奥使这项运动回归体育本身,证明高尔夫球是一项健康、绿色、受到世界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目前,高尔夫球在中国还属于新兴的体育项目,高尔夫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高尔夫产业起步时间短、群众基础差、周边设施较薄弱,与国外高尔夫产业繁盛的国家相差甚远。高尔夫回归体育运动,客观上要求政府在国家奥运的大战略下,坚持高尔夫球“面向大众、服务青少年”的方针,制定出有效的发展战略,推进高尔夫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和提高,促进高尔夫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第一,引导高尔夫产业向公众化方向发展。公众高尔夫球场在一些高球发展较早的国家是相当普遍的,美国的公众球场占到其球场总数的 80%以上。国外的做法是,由政府出面,拿出一部分公用绿地,比如垃圾填埋场,来做公众球场。因为,实际上,高尔夫球场的投入 65%在土地成本,所以这项的节省可以使一个公众球场的建设成本降低至4000 万左右,如果经营年限可以维持 50 年以上,那么消费者只需支付场地维护费之类并不昂贵的费用,就可以参与高尔夫运动。不过,这些国家大多是人少地多,有着我们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公众高尔夫球场也开始在我国出现,如广州从化、深圳相继建成公众高尔夫球场,并对外开放。因此,政府应出台一些具体政策,尽量降低用地成本,引导高尔夫产业向公众化方向发展。比如,在建设推广高尔夫公众球场时,可采用政府出地、企业投资的模式,企业经营一定期限后交还给政府向公众开放;可把一些经营困难的球场过渡为公众球场,与初具规模的营利性球场形成高、中低不同档次。总之,在规划球场建设中应着眼于公众需求,不要求标准规模,因地制宜,较多考虑以中低档为主、以非会员制为主的球场建设。同时,可考虑丰富球场的功能,提供多种环境类型和特色,如儿童、青少年以及残障人球场等。

第二,大力提倡发展城市高尔夫运动。城市高尔夫又称迷你高尔夫,有别于目前在中国盛行的乡村高尔夫运动。迷你高尔夫起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瑞典,并不断发展、普及,最后逐渐从乡村高尔夫运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运动。迷你高尔夫球场是微缩的高尔夫球场,它本身和乡村高尔夫球场相仿佛。球场占地少是迷你高尔夫的首要特点,标准的 18 洞球场只需要 1800 平方米,最大的是 4 万平方米。与乡村高尔夫球场动辄上百万平方米的面积相比,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此外,迷你高尔夫球场的造价 10~100 万元不等,较为经济,其运动技法也比较单一。正因为迷你高尔夫运动占地面积少、造价低,迷你高尔夫运动在欧美很多国家已经普及,并于 1963 年成立了国际迷你高尔夫联合会(简称 IMF);1993 年,IMF 改组为世界迷你高尔夫运动联合会(简称 WMF)。现已发展到 23个成员国,4 万多名迷你高尔夫的注册球员,其中德国 1 万 3 千名,拥有 4 千多个迷你高尔夫球场。迷你高尔夫球场每次的消费只需用 10~20 元,以中国目前的大众消费能力,很适合城市工薪阶层消费。迷你高尔夫沿袭了乡村高尔夫的高雅和文明习惯,是一项高尚的体育运动。更为重要的是推广迷你高尔夫运动可以普及高尔夫运动知识和技能,让大众都能体会从事高尔夫运动的意境,学习高尔夫运动的基本技法,培养更广泛的直接和潜在的消费群体,增加亚高尔夫人口。因此,应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逐步将迷你高尔夫运动和乡村高尔夫运动列入正式学校体育教育内容以及作为休闲体育引入社区。在普及的基础上使我国的高尔夫运动水平向国际靠拢。

第三,加快高尔夫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与技术设备本土化的步伐。中国现时高尔夫球会 90%以上的技术、设备和人才都是依赖国外进口,无论是球场的设计与建设,机器设备的采购,还是球场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都要一笔庞大的开支,从而导致国内球场经营者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美国高尔夫研究的数据表明,在 2002 年全球 20 亿美元设备出口额中,中国占 43%,达 8.6 亿美元。亚洲 PGA 执行董事施佛德森认为,人才在高尔夫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缺少专业的管理队伍、有经验的教练,但最缺乏的是了解高尔夫运动的“商业头脑”。因此,加快高尔夫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与技术设备本土化的步伐,是推进高尔夫运动公众化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方面,一些高等学校开始进行了有益尝试。深圳大学率先于 1996 年开办了高尔夫学院,并且从 1999 年起与苏格兰爱姆伍德学院联合办学,学生就业率高达 100%。由于前景广阔,至 2009 年,北京体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南京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上海同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广州大学、海口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等相继开设了与高尔夫运动相关的专业。随着越来越多高校的介入,将大大加速我国高尔夫运动人才的培养。除了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与高尔夫运动相关的器材、机械、服装和制造业也在加速发展,未来的目标是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使产品走向世界。

上一篇: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监管构想及研讨 下一篇:身份认证在地方水利电子政务系统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