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因素的培养

时间:2022-05-25 01:54:12

数学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因素的培养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在数学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技巧,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宽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真正进入数学的思维世界。教学中,我积极转变观念,实实在在地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地成为“孩子王”,最大限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真诚的、喜爱的朋友。课堂氛围民主,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直言,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成了师生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的园地。

二、丰富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皮亚杰也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设置,以便将抽象的认识与直观演示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会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会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从而在动手动脑实践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

作为教师,应该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们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依据少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本身的特点提供富有少儿情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迈出学会学习的第一步,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设计情境,能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信手拈来。

三、注重情商的培养,增强心理素质

情商是智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商的开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数学学科对学生情商的开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

1.丰富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学过程充满热烈的情感和情绪,是产生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原因。作为数学教师,上课时必须流露丰富的情感,以情动人,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以情激情”“以言动情”,使枯燥的数学充满人情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2.激发兴趣

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数学活动中的选择和趋向,是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它具有内在选择性和内在倾向性。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

(作者单位 江西省龙南中学)

上一篇:在激励中成长,在评价中发展 下一篇:思想品德课堂中对话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