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城镇丧葬仪式中乐班的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5-24 11:52:38

朝城镇丧葬仪式中乐班的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提起“鼓吹乐”,享有“唢呐之乡”盛誉的鲁西南菏泽地区备受诸民族音乐学者的青睐。然而与该地域的“热闹”气氛相比,鲁西地区则显得“冷清”的多。笔者在对朝城镇的几个乐班进行数日的跟踪调查之后发现,此地的音乐形式已不再是那种纯粹的、传统的鼓吹乐或吹打乐,它在某种程度上正悄然的发生变异,慢慢的脱离传统的轨道而另辟蹊径。

关键词:丧葬仪式生存现状;市场竞争;新音乐元素

朝城镇隶属于山东聊城市的西南部,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全镇面积69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人。该镇有市级重点保护文物“齐桓公会盟台”和“孟家谷”,其中后者是传说中“鬼魂神仙”在夜晚经常出没的地方。近年来,除了经济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外,该镇的文化发展也毫不逊色。

一、乐班的生存现状

当笔者还是孩童的时候,朝城镇上就有一批游走于各村各户的丧葬及周年祭祀仪式中的鼓吹乐班,有学者称为“吹打乐班”,而在农村多称为“响器班”或“喇叭班”。铿锵的锣鼓声响起,就会在他们身边围满看热闹的村民,唱歌唱戏、敲锣打鼓、杂耍绝活等都是他们的看家本领。新奇的装扮,不菲的收入,众人之上的光环闪耀在他们头上,让许多普通村民羡慕不已。

朝城镇的吹打乐班多是以年轻人为主的家庭乐班(2―6名成员)为基础,再根据主家的要求或节目的需要聚合其他乐人,灵活性和流动性较强。当地鼓吹乐最常见于三周年和十周年祭祀中,也偶尔参加婚礼、开业庆典和广告宣传活动。一般而言,每年的冬春季节是旺季,平均每月可达25天以上,夏季活动则相对较少。

该地区的丧葬仪式多在上午进行。乐班表演内容相当丰富,主要有唢呐曲、戏曲、歌曲。其表演内容有一定逻辑性,先是以唢呐演奏为主,算是对乡里乡亲和亲朋好友提醒和召唤,然后演唱戏曲选段或歌曲,内容丰富多变,可以避免审美疲劳。然而,如今大多数乐班的演出内容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唢呐曲和吹打乐,为取悦观众,在快要结束时,唢呐手会表演一些杂耍和绝活来“卖卖力气”。为了调动观众的情绪,即使在数九寒天,他们也会上衣卖力表演,而丝毫表现不出冷的样子。此外,诸多的新音乐元素如电子琴、葫芦丝、流行歌曲、动感劲舞、气功、魔术和等也经常出现在当地乐班的日常演出中,而且备受观众的青睐。在有些人看来,这是乐班“档次”提升的体现,主家为奖励乐班的“卖力表演”往往大方出手以烟酒或现金打赏。但是大多数老年人或思想保守的人却对此嗤之以鼻,因此,鄙视声和唾骂声也是情理之中。

传统与现代的,西洋与本土的同台献艺,相安无事。在笔者采访班主熊永刚时他说到:“现在主要是让观众高兴,让主家体面,怎么热闹怎么来。人这一辈子还不图个乐吗?”朝城镇几乎所有的乐班在演出中既使用民族乐器又使用西洋乐器,既有传统的戏曲部分,又有热辣的歌舞插科打诨,各家各户似乎都争先恐后地表现出这种“文化适应”。我想,这当然有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的外在因素,但也有他们为谋求自身发展、力图变革以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内在因素吧!

二、田野调查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民间艺人是音乐文化的主要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以前,农民割麦子累了站起来直直腰,捶捶背,唱的那是山歌、小调或劳动歌曲。如今,高度发达的科技的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弥漫了整个社会。生活环境变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音乐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面对民间乐班的“现代化改革”,笔者不禁产生了以下几点思考。

1.择业原因

当问起他们要选择这个行业的原因时,从他们的口述中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家族传承。自己的家人及亲戚都干响器班,认为这是命运使然。“咱家里就干这,你不学这干啥去啊?”(2)经济诱惑。高超的演奏和演唱技巧能使他们名声大振,从而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每场演出不菲的收入、时尚的打扮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别人的轿车、楼房是他们的动力。显然,家庭环境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是她们选择此行业的主要动力。

2.传统或现代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在发生着变化,当这些扎根在最底层的草根乐班们不得不弹起电子琴、奏起流行音乐时,我们的传统音乐正面临着一片贫瘠的尴尬。

笔者发现,许多具有家传渊源的琐呐艺人培养孩子时却选择了一种有异于传统的学艺方式――艺校,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代表“正宗”和“专业”,学历可提高自己在村落中的档次和知名度。这群“后起之秀”代表了时尚和前卫,他们为响器班带来了有异于传统的新元素:流行音乐,尤其是动感舞蹈倍受青睐,电子琴、架子鼓乃至萨克斯等西洋乐器也与传统的笙笛锣鼓竞相争辉。在观看熊家班演出时,班头熊永刚介绍到“咱们熊家这一班改革了,咱不是‘喇叭班’,不是歌舞团,也不是剧团,咱们说什么团呢――‘民间青年综合演艺团’,我们的演员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都是在郑州的正规舞蹈和艺术学校毕业的。”

“革新啊,人家革新你也得革新啊,不能按老死板走,人家有了,咱没有,人们就会说咋缺个架子鼓啊?”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熊永刚班主多少还是处于无奈之举。当亲友们哭泣着祭拜亡灵时,热闹的演出与哀悼的气氛显得极不相称。勾人心魂的表演似乎让人们忘记了这是在办丧事,若不是看在旁边的花圈还真以为谁家在娶亲或店铺开业呢!

无论是演唱戏曲、流行歌曲、杂耍绝活、劲舞表演,还是将扩音设备引入乐班,都是为了赢得观众进行的生存竞争。农村乐班这么关注观众的反应,其实已说明观众是乐班表演的重要欣赏者和评判者。当传统琐呐声更多地让位于这些时尚音乐时,当传统吹拉弹唱在劲爆的现代音乐面前败下阵时,可以肯定地说丧葬仪式音乐的功能在发生变化。为了迎合观众审美需求,娱乐性增强是其发展必然,使传统通过应有的渠道向前发展,走向现代。

3.哀叹或直面。

现在民间乐班之所以会陷入南北交融、中外汇合的境况,社会变迁和市场竞争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种文化完全不受其他文化影响,我们不能因为想要保存传统就让人们保留落后的生活方式。面对当今乐班中的这种“文化适应”现象,我们没有必要去哀叹,传统这条河流必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内容,社会的需要和地方风俗一定会使这种吹打形式在民间长期发展下去。

在历史的长河中,新的曲子不断产生,并成为精品积淀下来,也有些由于种种原因被社会淘汰。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和观众的审美对这些乐班是一种制约,要适应就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增添新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世俗的成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接触到真正的艺术。

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每一种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随着时生变异时,我们一方面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这不正是古老的中华文明不断催生和复兴的标志吗?

参考文献:

[1]项阳.《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荒漠化”现象的思考》

[J].《中国音乐》,1997年第1期,13―15

[2]张伯瑜.《传统音乐的生命力――对上海丝竹演奏的调

查》[J].《民族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46―47

[3]牛玉新.《山东鼓吹乐及其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作用》

[J].《中国音乐》,2003年第3期,83―87

[4]杨采芳.《响器班的女人们》[J].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年硕士毕业论文

作者简介:

周林艳,福建师范大学2010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民族音乐学方向

上一篇:浅谈如何学习陕北民歌 下一篇:嫘祖传说舞剧式的表现形式及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