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传说舞剧式的表现形式及其推广

时间:2022-08-18 05:05:06

摘要:嫘祖作为黄帝元妃、人文始祖之一,同时也作为被后世祭祀崇拜的蚕神、行神、道神、祖神,其相关的传说是丰富的。关于嫘祖的出生地,学术界多有争论,四川绵阳的盐亭县作为嫘祖故里被相当一部分学者所接受,这里有丰富的嫘祖传说。结合这些传说创作舞剧作品,并分析如何更为广泛的推广是颇具现实意义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嫘祖;舞剧;传说;推广

嫘祖,文献中又写作“累祖”、“祖”或“雷祖”。其为黄帝元妃,并且发现了蚕茧能缫丝,推广养蚕丝织,因此被尊为祖神和养蚕缫丝行业神。关于嫘祖的一些历史和传说,记载的文献有《山海经》《世本》《竹书纪年》《史记》《大戴礼》《吕氏春秋》《淮南子》《蜀王本纪》《帝王世纪》《华阳国志》等。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郭璞注引《世本》称:“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郝懿行笺疏:“雷,姓也;祖,名也。西陵氏姓方雷,故《晋语》云:‘青阳,方雷氏之甥也。’雷通作累。”《国语•晋语》原文为:“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韦昭注:“方雷,西陵氏之姓。《帝系》曰:‘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姊妹之子曰甥。声,雷、嫘同也。”这些记载多明确的谈及嫘祖与黄帝的关系,以及嫘祖为西陵氏之女。此外,还有一些文献在此基础上记载了后世对嫘祖养蚕纪念以及祭祀其为蚕神的情况。

如《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子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治蚕丝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路史•后纪五》:“黄帝元妃西陵氏曰祖,以其始蚕,故又祀之先蚕。”《隋书•礼仪志》引后周制:“皇后乘翠辂,率三妃、三弋、御媛、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嫘祖被后人奉为神灵,世代享受隆重祭祀。时至今日,关于嫘祖的传说和祭祀在一度沉寂后再次被关注。成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嫘祖传说或祭祀仪式在今天虽然仍在延续,但是如何能够更好把关于嫘祖的文化记忆传递给后人,这还需要新的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推广。舞剧式的表现嫘祖传说,既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嫘祖文化推广方式。

一、嫘祖传说的文化定位

嫘祖有着显赫的身份,这个身份不仅因为她是黄帝元妃,更重要的是因为其本身便是人文始祖之一。遑论她作为始祖神,还是先蚕神和道神,其文化认同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这种作用还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了形式上的新面貌,但是其精神内核却并未受到影响,比如关于道神的民俗信仰在今天便已经演化为对旅游神的信仰。尽管是神祗名称的转换,但是在旅游业发展的今天,可见人们对于嫘祖的崇敬带上了新的时代色彩。

对于嫘祖的崇敬,一方面来自于普遍性的敬祖观念和行业保护观念,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地域文化的广泛化。关于嫘祖故里的研究,不同区域的学者多有不同的学术观点,这一方面和各地学者掌握的该地资源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各地政府所需的旅游资源和名人效应有关。单纯的依靠文献来研究,很难明确的确定古西陵氏居住在哪里。因为时过境迁,地名方志的变化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记载有序的传承变化,而是以后世追溯为主,所以就难以为定评。考古发掘的文物只能证明该地在某个相应的文明时期有着较为发达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的实例,但是也没有明确的铭文符号可以作为嫘祖生于该地的铁证。利用文化学的研究,通过历代的文献记载,以及显存口头传说和民俗活动,综合考证,或许能够相对真实的予以研究。

嫘祖的文化史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作为其信仰曾经存在的区域而言,整理原有资源,进一步研究固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作为始祖神和人文始祖身份的嫘祖不仅是某些相关区域学者关注的对象,而是炎黄子孙都应该了解并认同的对象。开发旅游资源,延续原有的传说或表演,不仅是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手段之一,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盐亭具有悠久的历史,关于嫘祖的传说和祭祀仪式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整理这些资源,并结合嫘祖的精神,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更为广泛的推广嫘祖文化的认同和嫘祖精神的传承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

二、嫘祖传说的表现形式及其推广意义

嫘祖的传说主要集中在嫘祖发现养蚕缫丝、推广人工养蚕缫丝、嫘祖与黄帝结亲、嫘祖协助黄帝治理天下和制作衣裳制度等故事。其中一部分内容具有明确的文献记载,现有的文献存在多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或秦汉甚至汉代以后的资料,其记载本身也具有将口头传承整理成文字的痕迹。现在仍然以口头传承的资料虽然同样具有历史真实性的影子,但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和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化影响,已经难以辨认出其本来面貌了。

文化的传承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历史的真实性只是一种假设,文化的真实性却是以当下的存在为基点的。我们在面对经历了历史综合的文化现象真实时,不可避免的要试图挣脱的羁绊,但是这种挣脱的努力不得不以现存的文化真实为基础。面对嫘祖传说,不仅是面对各种被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样也是面对即将被传承和发展的文化财富。毕竟,“教育传承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最佳、最深入人心的方式。”①

故事的传播有多种形式,文献的记载尽管古老却并不详细,详细的故事却难以剥离不同时期的外衣,转换新的艺术形式既是使其获得进一步的传承,同时也是使其在新时期有其新的精神面貌。文学的形式存在并不影响其以其他艺术形式的新面貌展现,舞剧式表现的可能性是不可忽视的。舞剧既不同于过于抽象的纯粹音符,也不同于过于具体的故事描绘和视觉造像,其介于意象的精神传递可以通过形体和音符的配合更好的展示。

三、舞剧表现嫘祖传说的可能性

舞剧是以舞蹈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其总体而言是综合艺术,音乐和美术的因素是影响其整体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与舞蹈配合的作用在舞剧表现中不可轻视,视觉形象的配合也需要有极为考究的存在,但是形体的力量是舞剧表现的主体。形体的组成和变化具有某种仪式性的的特点,正如罗兰•巴特所说:“舞蹈是已被看过千万遍的仪式化的姿势组成。”②金浩在阐释中称:“大众在这个仪式过程中保持着身体的记忆,进而在这种身体记忆中保持着具有强大共通性的‘文化记忆'。”③舞蹈的起源与祭祀活动有着密切关系,通过肢体的仪式化表现来唤醒内心的敬畏和期望。舞剧表现嫘祖传说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唤醒观众潜在的文化记忆。

嫘祖舞剧的表现以故事化的内容作为承载体,嫘祖养蚕、嫘祖结亲、协助教化、祭祀大典四个部分组成,分别采用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不同形式穿插阐释文化始祖的丰功伟绩。音乐的配合选用中国传统雅乐和民族风情的音乐的风格整体创作,并结合五行阴阳等哲学观念设计视觉造型,使舞剧的整体风格符合远古的文化气息和当下的文化记忆。

小结

嫘祖舞剧推广的并非一个传说故事,而是一种文化教化与融合的精神。传说的历史真实性和地域的准确性在文化的真实性面前并不是唯一的存在,重要的是观者内在文化记忆的觉醒。文化的认同是嫘祖舞剧创作的精神支柱,也是嫘祖舞剧表演推广可能性的精神内核。

注释:

①白艳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析》,

张仲谋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文化艺术出

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128页。

②转引自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上海音乐

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38页。

③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上海音乐出版

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38页。

本文为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科研项目《嫘祖传说的舞剧式表现及其推广》(项目编号:2010MYA03)的成果之一。

上一篇:朝城镇丧葬仪式中乐班的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孔子乐教思想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