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管理: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时间:2022-05-24 10:53:43

和谐管理: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摘要] 和谐管理思想是一种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本文从和谐管理思想提出的现实背景出发,着重分析探讨了其本质特征和理论精髓,并提出这一管理理念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和谐管理 管理理念

最近几年,人力资源和谐管理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新的概念。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更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提出和谐管理的理念,对于实现以和谐为主要目标和手段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和谐管理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

和谐管理理念提出的理论基础是:任何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通过研究系统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以及系统成员和子系统活动的总体协调性,来探寻系统构成、组织管理、内部氛围、系统成员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内部条件及其间的关系匹配程度以及系统内外部的适应程度。反映在管理理念上,就是要实现从复杂的个体控制转向环境的引导和协调,从将个体作为系统整体发展的工具转向使系统整体成为各子系统在整体环境协调下自我发展的工具,从只关注系统整体发展目标转向同时关注系统和各子系统的发展目标。

提出和谐管理的理念,有它迫切的现实背景和依据。当前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社会、企业、员工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讲究和谐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管理的性质来看,管理没有完美,只有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发展,只有和谐才能进步,只有和谐才能实现管理的终极目标。因此,和谐管理对企业来讲,就是企业的竞争力之源,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动力,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树立和谐的管理理念,选择和谐的管理模式就是选择了一条社会、企业、员工共赢的管理之路。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和谐管理理念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恰当性和现实性。当我们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及整合时,要统筹人力资源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人力资源与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力资源与自身关系和谐发展,单纯依靠一般性管理理念和方式是难以尽善尽美的,它们由于局限于其特定的研究视角,很难覆盖其研究对象领域的全部知识构成,无法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要把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与组织的其它要素有机组合起来,发挥系统整体效应,提高它们之间的和谐程度与和谐水平,就必须考虑用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来有意识地协调管理诸要素的关系,维系它们之间的大致稳定和均衡发展,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最优化。这样相对于其他管理理念和方式,和谐管理更能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对于促进系统诸要素整体和谐,消除成长和发展的障碍,实现组织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二、和谐管理理念的本质特征

和谐管理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其丰富的管理,它具有鲜明的特性,具体表现在人性化、伦理化、柔性化、生态化等方面。这些特性科学地揭示了和谐管理理念的理论精髓。

1.人性化:尊重人的价值实现

和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实现的管理。由于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发生在以人和物为基本构成要素的系统中, 任何管理问题都离不开处理组织中人与物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 而人在其中具有主导作用。当代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单就企业而言,企业是人的群体,企业的活动就是人的活动,人的群体必须建立在共同的信念之上,必须把人聚集在共同原则周围。不然的话,企业就会瘫痪,不能运转。但是人又是一种有理智、有感情、有个人的利益和需要的社会存在物,因而对人的管理不同于对事、对物的管理,管理者必须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人的需要和价值实现。

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提出和谐管理理念,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企业员工看成是企业组织的主体、根本和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尊重人的人格、价值和贡献,为企业员工提供从事创造性工作、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和条件。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索尼公司就以建立一种家庭式的和谐感情作为索尼最重要的使命。其创始人盛田昭夫说过,在日本那些最卓越的企业里,并没有哪种理论、观念和方法是企业成功的秘诀,真正的关键只有一个,就是牢牢抓住了人的管理。因此,人力资源和谐管理是一种富有人情味,使人感觉到温暖,充满内在激励的管理。这种管理强调感情投资,主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超越。在这种氛围下,管理者与员工,不再是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结成了工作中的平等协商、互助协作关系。

2.伦理化:强调道德调节

和谐管理始终都把管理对象看作伦理实体,从道德的层面去规范和激发人的潜能,以实现管理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从人类管理活动的实践本质属性来看,管理既要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体尺度去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又要注重道德伦理,体现人类自身的价值追求。因此,这种伦理的制约性,就决定着管理实践活动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对客观规律与主观价值的整合活动。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和谐管理思想本身内在地具有伦理性质,它以其关注人力资源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人类要摆脱面临的诸多困境,只靠科学技术和经济手段是不行的,还必须进行伦理的调适,使人本身有可能在管理中发现人、发现人的尊严、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劳动工作的快乐与享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和谐管理思想试图从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层次上研究和诠释人力资源与自然的关系,将伦理道德的对象、主体推演到整个自然界,赋予自然界以内在伦理价值。它要求人们从伦理的角度,从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力资源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重新调整人力资源的行为模式,促进人力资源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实现管理的目标价值与人力资源的伦理价值的和谐统一。

3.柔性化:重在心理激励

和谐管理要依据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采用非强制性、说服教育的方式,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它注重通过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造就一种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的大环境,从而凝聚无可比拟的向心力。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下,很多企业的运行已经不仅仅是程序化的生产活动,而是需要发挥人的创意和潜能的创造性活动。企业的管理制度即使科学,也不能控制人的思维和创意。所以,管理者有必要在制度中融入柔性的管理方式,通过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员工的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柔性化的表现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和规章制度,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人力资源个体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能不遗余力地为企业或单位组织不断开拓新的优良业绩。当管理者不再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不再单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和奖惩规章等手段进行管理,而是采用非强制性的手段时,员工就能自觉地把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自己的个人意愿统一起来。这种不依赖于固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规章制度,而是依托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底蕴和一个社会组织文化氛围的新型管理模式,试图让人来自觉适应工作、适应组织,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其过程本身就是和谐管理的柔性表现。

4.生态化:注重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和谐管理始终认为人力资源系统是受自然、社会与自身思维等诸要素影响和控制的生态系统。人力资源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不间断地循环和流动,人力资源的个体和群体也在不断地更新、进化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主体系统与环境生态系统交互作用中诸因素、诸方面按一定数量比例而形成协调、和谐、适应的关系,使人力资源系统形成了一种有序结构的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当系统去掉或增加一个因素或改变一个因素的强度和结构到一定值时,就可能破坏原来的协调、和谐与适应,使和谐转化为不和谐。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处于整个环境之中,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是企业循环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企业的生存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文明进程也在加快。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富的增加应该和环境共处。否则,企业处理不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也只能自取灭亡。如果企业盲目追求利润,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那么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将成为企业生存的障碍和威胁,甚至成为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

三、和谐管理理念提出的理论价值

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人力资源组织环境和管理问题,和谐管理理念日益显示出其理论价值:

1.创设了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和谐管理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一个创新。它借鉴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等系统科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人力资源系统和谐的概念、特征及理论精髓作了较详尽的阐释。它不仅考虑对物的管理,还兼顾人和、人与物的融合;不仅考虑系统内部的协同,还兼顾系统与环境的适应;不仅关心系统管理的硬性组织手段的控制和法律制度的制约,还关心企业文化等软因素的作用;不仅关心系统观念、操作和行为的匹配关系设计,还考虑和谐主题随环境变化的同步调整。这一分析思路,必将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提供一种新的视野、新的解释,以及新的方法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和谐管理既是一种管理的理念,又是一种管理的方略、管理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管理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2.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指明了方向和最终目标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从而也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人力资源个体要求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提高个人能力的意愿增强。但是个人能力的不平衡发展和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又限制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这一思想的提出,以人力资源个体和整体的共同发展为最高价值取向,通过环境和谐、生态和谐、心理和谐、组织和谐、文化和谐等渠道,消除成长和发展的障碍,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境界,实现人力资源个体的自由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3.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具体思路

和谐管理理念提出的立论基点是:在人力资源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个体、群体,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与目标,既可能存在利益一致、目标相同的价值取向,也会存在诸多不同的利益差异,甚至矛盾冲突。正是由于人力资源系统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复杂性加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往往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形成十分庞杂的矛盾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协调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与矛盾,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系统来说,实现其管理的过程,既是完成人力资源群体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想法设法整合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千方百计减少个体与群体、各群体之间的冲突,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和谐管理理念的提出,对于我们解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提供了具体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焕荣刘得格: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和谐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01

[2]陈家付:构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3]王忠武:论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功能与功能目标[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8

[4]韩平沈菊英: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和谐问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03

上一篇:企业核心员工非薪酬激励问题探讨 下一篇:论饭店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