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合理使用方式分析

时间:2022-05-24 10:04:40

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合理使用方式分析

摘要:儿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危害不仅限于人的儿童期,还将会伴随人的一生。这种危害不单是针对个体的,也是针对全人类的。因此,为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带来的恶果,作为首要责任人的儿科临床医师正确、合理和安全有效地选用抗菌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合理使用

1儿童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分析

目前主要存在的用药不合理现象包括:儿童用药成人化;选药不当,用药起点高;剂量不当,不足或过量;病原菌产生耐药后继续用药;感染控制多日而不及时停药;产生耐药菌二重感染时未改用其他有效药物;给药途径不正确;不正确的联合用药等。重点分析如下。

1.1儿童用药成人化现象

长期以来,儿科用药主要根据儿童体质量、年龄或体表面积与成人的比例进行计算。这是一种经验用药,实际则把儿童当作比例缩小的成人,未充分考虑儿童生理特点。临床实验又把儿童排除在外,没有经过临床研究来证明儿童的具体用法、用量,其处方剂量是根据成人实验推算出的,大多药品说明简单描述为“儿童酌减”或“儿童用量遵医嘱”。

1.2不合理选药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100%使用抗生素,甚至很多医师直接就用三代头孢菌素,这有悖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病原体90%以上是病毒,病程有自限性,一般不需用抗菌药物,其对杀灭病毒无效。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药物治疗。大量的儿童普通感冒应用抗菌药治疗研究表明,其不能改善感冒的病程和预后及细菌并发症,反而易导致细菌耐药。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肺炎支原体所导致肺炎占儿童肺炎的20%,很多医师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是不对症的。儿童急性腹泻,夏季以感染性腹泻为主,秋季以病毒居多。有63%为轮状病毒和产毒肠杆菌感染,应用抗菌药物不能缩短病程,减轻腹泻症状,反而导致耐药菌株和二重感染的发生。庆大霉素在儿童体内分布迅速,消除排泄加快。庆大霉素的有效安全治疗量应控制在3~8mg/mL。>8mg/mL时发生中毒的机会增加,<3mg/mL达不到治疗效果。按4mg/kg全天量一次滴注,检测峰浓度可达到17.7mg/mL,说明氨基糖苷类药物安全范围窄,不宜

用于儿童。

1.3不合理的用药方法、给药途径及联合用药

阿奇霉素静脉制剂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口服制剂,以葡萄糖液体为溶媒,在酸性环境中药效易被破坏或减低。除非病情需要时,为保持其稳定性和疗效应在中性溶液状态下,配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碳酸氢钠,并且避免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浓度过高。静脉滴注速度一般每100mL时间≥60min(30滴/min),浓度<2.0mg/mL。万古霉素对耐药金葡球菌敏感,儿童使用因其耳肾毒性受到很大限制。重症监护室新生儿获得性肺炎42例,应用万古霉素>60min缓慢点滴治疗,未出现肾功能不全及变态反应,说明改善药物用法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增加疗效。

临床常见的不合理联合用药,如青霉素+头孢霉素类,二者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相同,均为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可增加药物的毒性反应,甚至因共同竞争靶位而出现拮抗现象;庆大霉素+红霉素,可增加耳神经毒性;复方磺胺甲唑与维生素、复方阿司匹林片等酸性药物配伍,可致结晶尿和血尿;红霉素与氨茶碱配伍,可抑制氨茶碱代谢,毒性反应增强;氟哌酸与非甾体消炎药配伍,可诱发痉挛等。以上各种不合理用药的因素很多,且长期存在,直接导致了诸多不良后果:病原菌产生耐药菌株,使耐药性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耐药菌株增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常见的有肝肾损害、造血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胃肠道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二重感染、药物热等干扰和掩盖病情延误正确诊断和治疗。

2 儿科抗菌药物应用的几个建议

2.1提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

要做到正确应用抗菌药物,首先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的学习,开展相关教育,增强医务人员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认识,明确大量高效、新型抗菌药物的使用,不仅会造成医药费用的浪费,还会对患儿以后的医疗用药造成潜在危害。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在《指导原则》的基础上编写适合本地区的儿科用药指南,以规范本单位抗菌药物的使用。

2.2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确定患儿是否需要抗菌药物治疗时,要做到明确用药指征,熟悉药物特性,合理选择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最好在选择抗菌药物之前尽可能做细菌培养、细菌抗原检测和常规药敏试验。如无条件或在未明确诊断病因前应根据不同感染部位的常见细菌谱进行选择,按照《指导原则》选择一线药物,防止因滥用抗菌药物出现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

2.3合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应依据《指导原则》指出的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指征确定是否联合用药,最好按药敏试验结果用药;1种抗菌药物可以治疗时不联合应用多种药物,一般不联用3种以上抗菌药;一旦联合应用,用药剂量要足,不宜采取少量长时间应用或频繁更换。还需注意配伍禁忌,防止产生拮抗作用和毒性作用增强。

2.4注意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由病情轻重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决定。选定抗菌药物后,要根据其药动学性质确定给药方案。儿童胃酸低,肠管相对较成年人长、通透性高,胃排空和通过肠道的时间较慢,采取口服、鼻饲给药或经胃肠给药吸收较完全且安全,加之痛苦少,一般口服剂型较注射剂更适于儿童,也易为儿童接受。

2.5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一旦确定应用抗菌药物,剂量要充足,疗程应恰当。小儿用药剂量和疗程不能仅根据小儿体重、年龄、体表面积或成人的比例进行计算,还应充分考虑小儿各期(尤其是新生儿、婴幼儿)的生理特点等因素可能影响用药剂量。经肝代谢或肾排泄的药物,用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良的患儿时,应减少剂量;抗生素有后效应,可减少给药次数;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浓度较之单一用药时有无改变,及时调整用量。另外,要根据其药动学性质确定给药时间,避免产生不良反应和耐药性。

参考文献:

[1]胡利华,王晓玲.新生儿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7,11(6):20-23.

[2]余加林,吴仕孝.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上一篇:社区慢性心力衰竭人群特点及护理管理 下一篇:儿科患者跌倒坠床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