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白鹿原》:诠释土地与人性的意义

时间:2022-05-23 10:22:30

电影《白鹿原》:诠释土地与人性的意义

耗资1.2亿、时隔20年,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全安将长达50万字的著名小说,打造为140多场,时长为156分钟的电影作品。这是一种新型艺术形式的大挑战,更是史诗般剧作打造成功所迈出的成功的一步。

电影《白鹿原》在小说《白鹿原》发表20年之后,终于上映了。她的问世,经历了许多的曲折与苦难,换回的一条爆炸式的新闻,吸引了国人的眼球,掀起了国产电影在观众中的轰动,也迎接来自各方的回应与评论。这也注定了这部作品的不平凡。

“史诗”般巨作

总投资超亿的电影《白鹿原》,从策划到完成经历了九年之久,在第62届柏林电影节上捧回摄影银熊奖以后,终于在国内公映,全明星阵容是整部电影的亮点之一。那就是由王全安执导,张丰毅、张雨绮、成泰燊、段奕宏、吴刚、刘威、郭涛等一线实力明星联袂演绎的,影片用纪实的风格、戏剧的手法,描绘一段中国近现代的曲折历史。镜头切换,封建文化凛然大义的形象在一阵阵轰炸声中土崩瓦解,关于祖宗鬼神百姓男女的伦常道理,受到了火炮的冲击。金黄的麦浪依旧在风中此起彼伏,而家族、观念、文化却触动了时光的按钮,开启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称为史诗般巨制的电影。

“新中国最难拍的一部电影”

1994年,《白鹿原》在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先后改编为秦腔、话剧、现代交响舞剧的形式登上各式舞台,小说因此成为舞台上经久不衰的演艺题材。而在舞台下,几乎每个中国知名导演都想把它搬上银幕,但终难实现。庞大的叙事结构,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大跨度的历史背景,都使影片制作难上加难。被称为“新中国最难拍的一部电影”。

“垫棺作枕”

在《白鹿原》首映礼上,实先生感叹对白鹿原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并提到这部作品是一部去世时可以垫棺作枕的书。这表达的不仅仅是老先生的一个心愿,更是倾注了众多情怀的情感体现。作品浓缩了50年民族历史,直叙两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刻画人物40多个,具有深沉的民族烙印和厚重的历史情怀。这部“中国当代小说60年的巅峰之作”改编成影片,剧情、人物自不会落于俗套。几经回炉的剧本,也保证了每一个情节将剧情铺陈得更加细腻自然。一部50万字的小说,头尾整整耗费了实11年半的心血。而作为电影版本的《白鹿原》相信也会在中国电影史册了留下华丽的印记。

人性的精神洗礼

这部影片中土地和人性是重要的关键词。本片中为了饱满地体现人的性格,设计了大量的戏,引来了很多争议,对此王全安却很自信,“这个电影首先讲土地、讲生命力跟繁衍的关系。这个东西,其实在我们人类也是一个最需要、最普遍的一个东西,没有我们从哪来呢?”

《白鹿原》是一次透析国人心灵与欲望裂变的精神洗礼。透过影片,人们可以看到:白嘉轩是旧中国最好的地主;鹿三身上则展示出那一代贫农的忠诚和坚守;黑娃代表着一种未驯化的本能、破坏力量和蒙昧的人性;在田小娥背上则写满女德对立面的黑暗咒语……观念无所谓反正,人无所谓好坏。这正是影片竭力呈现出来的对人性的深度探讨。

名家点评:

实(小说《白鹿原》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电影拍得应该说很好,大大超出了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和想象。我认为应该是这些年来长篇小说改编电影最成功的一部。

我觉得这是一部不雷同与我过去看到的任何一部描写这段历史的电影,由于具备了这个个性,这部电影独立存在的价值就有了。能拍到这程度,把人物展现到这程度,这个电影应该是完成了它的使命。

铁凝(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共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我个人觉得很感动,真是一个大作品。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大作品,读的时候就有很多的期待,觉得它很值得拍电影,但因为它是个大作品,又觉得它很难拍电影,也很难拍的有趣。

这是近些年来我看的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对于原著的改编是成功的,原著用文学的语言叙述出来的景象和气象,在电影的语言中也表达得很饱满。影片拍得很结实,很讲究,这个讲究是多方面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表演的讲究,都是有匠心在里面。整个的故事和表达的想法都能看得很清楚。

电影里没有胡乱编造的东西,这种结结实实的东西,这种老实的笨功夫,这样的匠心值得赞美,全片风格非常统一。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评论家、书法家)

我想以“史笔、心象、宏韵”来概括对影片艺术特色的感受。

史笔,注重于从历史大格局中从作墨;心象,聚焦于人物内在的文化冲突和心理活动;宏韶,执著于整体风格的恢宏把握,而不追逐小技巧的炫耀。

从影片的文学内容上看,电影在一些基本方面、在一个深刻的层次上,抓住了原著之魂,并且通过电影的可视性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提炼和强化了原著之魂。

影片像小说一样,全景地打开了沉寂而丰腴的关中大地,打开了它的深层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近现代中国农村的一个整体性世界。这里有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有润物无声的文化交织,有丰富复杂的性格冲突,有微妙或变态的感情激荡,有幽深甚至畸态的心灵展示,还有流淌在这一切深处的那种氛围、感觉和味道。

影片遵循着原著写作的聚焦点,集中笔力表现中华文化精神和塑造中华文化精神涵奍的人格。以可视性和行动性为优长的电影,当然不会忽略以大量的实景来再现具体的乡村生活和社会运动,但在这些艺术图景背后,编导更为痴迷的是塑造丰富的有文化价值的人物,是以人物的性格、命运,从各个角度来打开中华文化的内里——它的村社文化结构,它的伦理精神、价值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最后呈现出一个斑斓而浩瀚、翻腾而沉郁、曲折而又流向清晰的历史河流。

赵季平(著名电影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这个电影让我有一种当年跟陈凯歌和张艺谋搞《霸王别姬》和《活着》时候的感觉,甚至比那个时候的感觉还叫我振奋。这真就是像土地和河流那样,静静地流淌,沉默地爆发,这是我们货真价实的史诗。

崔永元(著名主持人)

中国需要这样一部电影,导演用艺术才智让受众对于昨天和今天的认知更进一步。无人承担这个责任会是一个时代电影的悲哀。

上一篇:消费者为何总是被“消费”? 下一篇:在法律的天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