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语能力的优劣势及双语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5-23 09:48:27

论双语能力的优劣势及双语能力的培养

【摘 要】 本文从双语与双语能力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双语能力的优劣势,探讨了双语能力培养策略,主张明确双语教育的属性和教学目标,加强地方教育立法保证双语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双语课堂和校园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

【关键词】 双语能力;概念;优劣势;培养策略

双语的概念被提出后一直都有不同的定义,如Bloomfield定义为“能像使用母语一样熟练地使用两种语言”;Mackey认为双语就是“同一个人交替地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交替地使用意味着在不同的情景下分开使用两种语言或在同一个会话中夹杂使用两种语言”;Haugen则认为双语 “是一种语言的使用者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产生完成而有意义的话语”。

由于使用语言的情况不同,国内外研究者对“双语能力”这一概念的的界定依然存在很大差异。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母语之外能够熟练使用另一种学得的语言的能力”( Bloomfield, 1933)和“双语能力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交替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 Weinreich, 1953)。英国Essex大学教授Vivian J Cook在1991年提出双语者(bilingual)具有的是“双语语言能力”,他认为,双语能力不是两种语言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两种语法(语言能力)的头脑里的语言知识的合成状态”。这一合成状态(双语语言能力)同时制约着一个人的第一语言使用和第二语言使用。由于社会语言环境的不同,对于双语能力中的主体―即两种使用的语言,国内外的界定也是不尽相同的。在国内,尤其是在新建这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双语能力更多指的是少数民族语言学习者交替使用本族语和汉语的能力。

一、双语能力的优劣势

语言学界对双语能力的优劣势的论证,自19世纪初叶就已经开始。早期的语言学研究者对于双语能力更多持消极态度。当时西方学界普遍认为儿童学习双语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例如丹麦学者Jesperson (1922)认为,由于多学一门语言需要更多脑力,双语能力往往会导致儿童两种语言都学的不好,因此,导致儿童在认知能力上出现问题。保持同样观点的还有Saer(1922,1923)和Barke and Parry Williams (1938),他们都试图论证双语儿童在语言能力(例如单词发展能力)和智力发育其他方面会落后于其他方面。但是,由于他们所使用的测试内容并不适合受试儿童,他们得出的结论也值得商榷。因此在随后的研究中,其他研究者对这些学者的观点提出质疑。例如Jones(1966)对Saer在1923年的研究数据重新进行了分析,在排除个别因素后,他认为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两个受试组之间在非语言智商方面的对比分析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得出双语能力不一定会阻碍双语人智力发展的结论。

语言学界在随后的研究中,逐渐开始倾向于对双语能力持肯定态度。例如Peal和Lambert在1962年做的研究,将双语人与单语人进行了智商测试。他们在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双语人在认知灵活性与抽象思维方面,尤其是概念形成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因此得出双语能力对语言学习者在智商发展和语言智商上有促进作用。在随后的研究中,众多研究者例如Bain and Yu(1980),Hakuta (1986), Huss (1995)得出的研究结论都开始倾向于双语能力的培养。

虽然当前国际语言学界对双语能力更多持肯定态度。但是双语能力所存在的一些劣势依然是客观存在的。在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掌握情况方面,双语使用者的劣势比较明显。首先是在语言掌握进程上,双语使用者要比只掌握一种语言的单语者和顺序双语者(sequential bilinguals: 先掌握一种语言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双语者)在语言掌握进程上要缓慢一些(Paez Tabors & Lopez, 2007),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样的语言差异在双语儿童进入学校后会迅速消失。另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Cummins(1979)提出阙值假说。他认为双语使用者必须达到双语能力的某一“阙值”,才有可能避免双语能力对认知造成的影响,并实现两种语言之间正迁移将会大于负迁移。相反,如果双语使用者两种语言能力达不到阙值,两种语言之间的负迁移将会大于正迁移。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解答了新疆双语生语言能力“两极分化”的情况。

另外一个语言学习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语言掌握层次方面。双语使用者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口语熟练化,但是在更高层次的语言能力方面,例如学术语言,他们的发展相比较要缓慢于单语使用者。(French & Lorente, 2008)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双语使用者较少的单词量有关。虽然理论上双语使用者拥有两种语言输入系统,应当比单语者拥有更大的词汇量,但实际上他们在单种语言上和相应的单语使用者相比,拥有的单词量更小,所掌握的高难词汇也更少。Burright & Donovick (2007)指出,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双语使用者更倾向于“舌尖现象(tip-of-the-tongue)”―即更倾向于使用简单词汇来代替部分高难词汇。这与双语使用者由于口头能力的优势更倾向于口头词汇不无关系。虽然部分学者认为,这种情况会随着双语使用者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减弱,但是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最后一个影响双语学习者潜在的因素是社会语言方面的压力。作为一个群体的标志之一,单一语言使用者对双语使用者存在的偏见与歧视很难在短期内消除,这种偏见和歧视往往也是导致双语使用者在与本民族之间使用语言时遭受很大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使用者的词汇量增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双语使用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认知能力和第三语言习得上。由于双语使用者在大脑中储备了两套语言规则系统,双语使用者的认知灵活性要更高,因此和单语使用者相比,具备更好的语言分析能力,因此能够更好的将概念从表达概念的语词中概况出来(Pearl & Lambert: 1962)。在处理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方面,双语使用者也能够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Hakuta & Dizz:1985)。

上一篇:工业设计导入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路径探析 下一篇:室内外景观元素融合在茶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