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谴责能规范创业板吗

时间:2022-05-21 04:30:51

公开谴责能规范创业板吗

面对比创业风险更胜一筹的创业板风险,如果只以“谴”代“责”,回避退市,公开谴责充其量只是一剂麻痹投资者的安慰剂。

日前,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实施《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开谴责标准》(以下简称《谴责标准》)。《谴责标准》的出台,能否改变境内创业板存在的问题?只有“公开谴责”,能否真正起到规范创业板市场的作用?

创业板风险

创业板自推出以来,一直受到市场质疑。一是顶着“高成长”光环的创业板,其业绩增速不仅未如预期那般神速,反而成为市场中业绩增长最差、变脸最快的板块,业绩和估值的脱节给创业板带来了极大的投资风险。

二是创业板超募资金比例不仅明显偏高,有的甚至高到离谱的程度,这就难免在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募集资金管理等方面,触发主板公司的违规风险。

三是创业板上市公司重大事项信息披露违规、定期报告披露违规事项频频发生,充分反映了某些创业板公司不成熟、不规范的先天特征。在全流通条件下,更容易为资本逐利提供有机可乘的空间,对于“新兴+转轨”时期的市场监管,尤其是创业板市场监管是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

针对创业板的以上特点,《谴责标准》设定了较主板和中小板更为严格的处罚指标;从资金占用、违规担保、募集资金管理三方面明确了违规标准;突出了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重点规制和打击。这对于强化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监管,规范和改进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运作管理,维护和提升市场对创业板的投资信心,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探索。

不过,即使作为一门行为管理艺术,谴责也只有在适当应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恰到好处地发挥积极作用。不正当的行为得不到谴责和相应的惩罚,正义就得不到鼓励,道德规范也就失去了社会控制作用。这个道理,对于资本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市场都是适用的。

目前创业板的问题,是片面强调了对成长性创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满足和激励,却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它们对于资本市场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进一步认知、理解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的内在需求。适当的谴责固然比包括正面激励在内的启发引导更为有效,但如果没有响应的行政和法律惩罚做后盾,则未必是真正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纪律监督手段。

谴责的要点在于“责”

谴责在资本市场的行政和法律处罚中,只是级别较低的一个层次。如果停留在道德劝诫层面的单一谴责,其约束力是相当有限的。以往的研究告诉我们,上市公司违规舞弊,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不仅与股权结构有关,而且同相应股权结构下的董事会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尽管我们无意在这里对董事会特征妄加定性,但无可否认的是,对有的上市公司来说,谴责有助于促进公司完善董事会制度,使高管持股比例呈现降低趋势,财务信息质量也随之改善和提高。但是,有的上市公司即使屡遭谴责也依然故我,无动于衷,这其中显然不是没有原因的。

离开了必要的制度约束、纪律监督、惩罚规则等刚性管理手段,再声色俱厉的公开谴责也难免失之于柔。这也正是《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受到交易所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12个月内不得公开发行证券”的道理所在。

谴责的要点不在于谴,而在于责,即对于应负责任的追究。而责任的追究必须有相应的“罚”才有可能落到实处,只是轻飘飘地批评几句就敷衍了事,那就不是处罚了。

对于创业板公司违规舞弊行为的谴责也是这样。类似“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未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涉及金额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或者超过募集资金10%”等违规行为,不要说在创业板,在主板和中小板也比比皆是。

据披露,目前创业板193家公司首发超募资金总额已高达933亿元,平均每家超募约4.8亿元。而在首批创业板公司披露2010年年报的28家上市公司中,有12家将买房、买地、买车作为超募资金的主要用途之一,仅这部分资金总额就高达5.1亿元,占超募资金总额的12.2%。浪费超募资金,形同欺诈犯罪。如果谴而不责,处罚岂不是太轻。

相对于动辄挥霍几亿甚至数十亿超募资金的创业板公司来说,这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鼓励。如果真要对此类行为起到警戒作用,除了谴责之外,还应该加上一条,即超过限定标准的违规变更投向募集资金,应予以冻结,直至责令全部退还给投资者。

《谴责标准》不能代替退市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谴责标准》刻意讳言“欺诈陈述”,而一律以“信息披露违规”或“信息披露重大遗漏”代之的提法,隐约之中,似乎隐藏着某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动机。

表面上看,“欺诈陈述”和“信息披露违规”、“信息披露重大遗漏”两种提法表述的都是同一类问题,性质上则大相径庭。前者是《证券法》和《刑法》明确规定的犯罪行为,不仅将导致上市公司退市,而且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而后者则可以被解释为一般性质的违规。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证券交易所应当建立适合创业板特点的上市、交易、退市等制度”。然而,时至今日,创业板退市规则迟迟未出台,谴责却当仁不让,越俎代庖,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由于创业板目前还没有明确的退市标准,我们暂时还无法直接用退市标准来衡量创业板的有关问题,但在某种意义上,主板也是创业板的一面镜子。

在主板市场发生的谴责案例中,以“信息披露违规”或“信息披露重大遗漏”的提法代替“欺诈陈述”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江苏三友(002044)隐瞒股权转让事实长达六年之久,其实际控制人变更,不是发生在挂牌之后,而是在新股未发行之前,从董事长到其他时任高管都参与其中,虚假陈述在前,拒不补正在后,堪称A股市场二十年来欺诈上市之最。真相大白之后,管理层理应维护《证券法》的严肃性,予以退市处理,而深交所却大事化小,仅仅只是谴责了事。

从主板看创业板,主板退市机制不完善对资本市场诚信的伤害,已成为创业板的前车之鉴。谴责,如果只是以“谴”代“责”,回避退市,它顶多就是麻痹投资者的安慰剂而已,其规范市场的作用不仅相当有限,还随时有可能走向反面。为了不让创业板沦为投资者的“创伤板”,决不能让谴责成为创业板违规舞弊公司逃避惩罚的盾牌。谴责不仅应当理直气壮奏响创业板依法治市的前奏,而且,更应该成为创业板直接退市制度的引信。

上一篇:银行:A股第一利润高地 下一篇:平台大战沃Phone能走多远